從三馬路到中心路再到金晶大道,這條路究竟發生過什麼?

2019-10-28     淄博二三事

一座城市道路的命名,往往體現著她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內涵,如臨淄的「聞韶路」等,或者反映著部分特定時期的政治背景,又如張店區曾經的紅旗、向陽路。

但也有一些道路的命名則來得更加簡捷和易記,那就是直接使用數字命名。至今還在使用的我省如濟南的經一路、經二路、經三路,煙台和濰坊坊子區的一馬路、二馬路,三馬路等等。

而用數字來命名道路,則預示著最小的數字一定代表著這座城市真正發展的起始,張店的道路也不例外,一馬路(今西二路)就是昔日魯中黃桑小鎮最早的道路。在半個多世紀中,張店從一馬路向東擴展到六馬路,城市規模並沒有多大的變化。

本文專門提到的張店三馬路,這個曾經的中心路,如今的金晶大道,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期開始,逐漸取代了張店二馬路(今西一路)的商業街區功能,而成為了新的商貿中心。

張店三馬路原是一條塵土飛揚的寬不足十米砂石路,它的日漸興盛是隨著淄博市政府由博山北遷張店而開始的,1962年淄博市政府的各個機關部門基本搬遷完畢,緊接著就是市政設施的建設,當時已有一條名為中心路的道路,也就是現在的人民路,淄博市委、市人委等重要部門都在這條路上。現在想來五十多年前的淄博市的主要領導,就已經把城市中心定位於現在的人民路上,那可真正算得上是高瞻遠矚,高屋建瓴了。

而做出這種觀念超前的大手筆的市領導是誰呢?這就要提到當時的市委第一書記王士超,這個38式(38年參加革命)的年輕的「老」幹部,35歲就成了淄博市的第一書記,有魄力、敢拍板、大手筆成了他的領導作風和行事風格,他的第一個市政大動作就是修建拓寬張博路(張店至博山),30米的路寬使其成了轟動整個山東的一條「景觀大道」。

三馬路的拓寬是在1963年,設計路面寬度為14米,外加兩側各4米多的人行道,這條20多米寬全部瀝青鋪設的市區街道,讓許多外地來淄博的人瞠目結舌,也讓淄博人引以為傲。可頗有戲劇性的是,這本是王士超書記理政的幾大政績,可在不久的文革當中卻成了他的「貪大求洋,冒進浪費」的一大「罪狀」,已調往外地履職的王士超,還被紅衛兵揪回淄博狠狠地批鬥了一番。

要說這三馬路真正的熱鬧和繁榮起來,還是從1964年開始。當時正值建國15周年,淄博市決定興建一批關乎民生的服務設施,向國慶獻禮,於是新修的三馬路兩側先後集中修建了張店旅館(以後改為張店飯店)、張店浴池、新華書店、張店百貨大樓(張店百貨一店)、工農兵照相館、三馬路糧店、交通旅社(現在的泰星大酒店)、郵電局大樓(洪溝路口),還包括1964年興建65年建成的讓張店人頗為糾結,且耿耿於懷的「圓樓」。

(國營張店賓館,你還記得嗎?)

由此開始,三馬路逐漸取代了二馬路的商貿功能,成為了民生服務一條街。它在日後被改名為中心路,也就不足為奇,更是情理之中了。60年代末建成的毛澤東思想萬歲展覽館(現在的交通銀行),70年代建成的新郵電大樓和人稱「八大局」的政府機關辦公樓又成為了這條路上的新地標和新高度。

(這座建築你能猜出是當時的哪個樓嗎?)

改革開放的春風更讓這座城市、這條街道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淄博飯店、新新商店、百貨三店、新華飯店、工業大廈(現在的玫瑰大酒店)等先後建成,老三馬路(中心路)也成為了一條真正的店鋪林立,商賈雲集的商業街。

隨著市場經濟的確立,開放搞活的機制,許多城市的管理者們開始用道路的命名權來換取城市維護改造的經費,昔日的三馬路,日後的中心路,又一次面臨著改名換姓的境遇,淄博的一個知名企業取得了冠名權,金晶大道,便成了延用至今的新名字。

曾經的三馬路記錄著昌國黃桑的過往煙雲,往日的中心路承載著這座城市歷史的天空,如今的金晶大道昭示著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不知為什麼我現在仍會習慣的,固執的把金晶大道叫著三馬路,那是因為歲月已在我的心裡深深地、重重地、牢牢地印上了抹不去的印記。

城還是那座城,路還是那條路,只是斗轉星移,物是人非,三馬路上的那些店、那些人、那些事還在重複著昨天的故事。

文/恣嘎拉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QoEEG4BMH2_cNUgSNr4.html














興衰洪山礦

2019-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