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煉油廠子弟學校,後來的齊魯石化一中……

2019-11-11     淄博二三事

勝利煉油廠於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在臨淄的大虎山下正式開工建設。隨著建設者的到來,家屬也隨之來這裡安家落戶。這裡慢慢地形成了生活區,而且不只一個,有一區、二區、三區、四區、二區半、勝利新村、虎山北、二處、科研所大院、百貨公司大院、鐵石站家屬區等等,居住人口最多達四萬還有零頭。

人多了,孩子多了。於是,子弟學校應運而生。那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第七個年頭的事情。

學校剛成立時並不大,學生也不多。但年級不少,從小學到初中班級很齊全。生源基本上是廠職工子弟,也有煉建單位和為廠服務單位的孩子,但很少有附近農村的孩子。

孩子們來自祖國各地,才來時方言嘈雜、南腔北調,但東北口音占主流。由於東北話接近普通話,加上在校聽課、朗讀、背誦,受大環境的影響,孩子接受新事物又快,「近墨者黑」,這些學生慢慢地就以講普通話為主了,以至於影響到了全生活區。

要說在淄博這個方言最濃的地區,普通話哪裡使用的最廣泛、說的最標準?當數勝利煉油廠生活區!

子弟學校最初是屬於勝利煉油廠領導,勝利煉油廠屬於東營那邊的「九二三廠」領導,和當地市、區教育系統無瓜葛。它的師源是由「九二三廠」人事部門分配和調劑,或由煉油廠人事科直接分配。

張老師(後來是山東化工職業學院的院領導)和同張調令去「油田」的三人到了人事部門,管人事的人看了一下調令順嘴說「你去井下,他上採油」,反過頭來對張老師說:「你去煉油廠」!張老師問「煉油廠哪裡?」,「在辛店」。於是,張老師跟著解放牌大敞車往百里之外的辛店走,可是那輛車是沿石油管線巡線的呀,每隔一段路就停下來檢查一番,走走停停,傍晚才到辛店。張老師又坐著馬車到了煉油廠,在招待所住下。第二天,被分到了子弟學校。沒有想到,在齊魯石化的教育系統一干就是四十多年。

錢老師到煉油廠人事科報到,人事科的人把男「同志」的分到了生產車間,把她分到了子弟學校,她說:「我不是師範畢業的呀,怎麼把我分到學校里了?」人家回答:「你是女的,不上學校上哪裡」?於是,錢老師順理成章地成了子弟學校的一員。

學校才成立,乃至以後很長的一段時間,組調來的教師多數不是師範畢業,而且相當一部分沒有大專或大專以上的文憑,中專文憑算不錯的了。就是這樣,師資仍然緊張。顏老師從1968年調來學校以後,不知道變換了多少次教學課目,有時還同時擔任著幾門課目。所幸那時候課目比較少,僅有語文、數學、工農業基礎知識、音樂、美術、體育幾門課程。

記得「文革」中期時,給這個班上著「工業基礎知識」,同時還得給另一個班上「農業基礎知識」,最有趣地是還曾教過音樂。真是「一顆紅心兩種準備」,「做一塊革命磚,哪裡需要哪裡搬」,學校的需要就是自己最大地「意願」。

隨著學校的不斷擴大,子弟學校把小學和中學分開了。勝利石化總廠成立之後,煉油廠子弟學校變成了「勝利石化第一中學」、「勝利石化第一小學」和「勝利石化第二小學」三個學校。

1978年,一中的鄭校長把我借調到學校代初中一年級的語文課。那時候,凡是教主課的老師都擔任班主任,我也不例外,同時擔任著三班和七班的副班主任。才接觸教學工作,對教學上的一些流程也不太懂,那時候的《教學大綱》很簡單,且沒有教學參考書,教學全靠「集體備課」,由資歷老的老師「傳、幫、帶」。

那時候的教材不統一,有的課程使用的是省版教材,還有的課程沒有教材,由學校教研組制定。對每一個教師來講,每年的教材都是新的。

當時,「文革」剛剛結束,孩子們受「讀書無用論」的影響還相當地深。尤其是石油工業的孩子,他們不少的姐姐、哥哥沒有上過多少學,十五、六歲就到廠里上班了,穿著帶「地瓜溝」的勞動布工作服,拿著不菲的工資,神氣地很。

不少父輩識字也不多,說句不好聽的話,其實是家長把學校當成託兒所了,讓老師給他們看管著孩子,並不指望孩子能學到什麼。

老師也就毫不「客氣」地擔當起了「阿姨」地作用。這些孩子根本不願意學習,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不認真做。不願意學習還關鍵,主要是「搗蛋」,老師在上面講,他在下面講;老師的唾液都乾了,而他卻什麼也沒有聽進去;屁股上就像長了刺,坐不住,戳了前面戳後面,沒有一刻老實勁兒。考試卷子根本不做,看到卷子上面的「0」分還沾沾自喜,甚至站起來舉著卷子高聲吆喝「又得了個大鴨蛋」!讓老師苦笑不得。

當然,這樣的學生還是少數。絕大多數同學還是認真的,他們著眼於實際,盡最大地努力去學習文化基礎知識。這在以後的歷屆高考中就可以看到,齊魯石化的孩子並不比社會上的孩子考的差,不少尖子生一樣考進了重點大學。

前幾天,和部分煉油廠子弟學校的老師哥、老師姐在一起,共同回憶起當年激情燃燒的歲月,每個人的興奮和激動之情都溢於言表。那時候的人太單純、太執著,那真是「大公無私」、「一心一意」,懷揣夢想,播下汗水和希望。

不管領導安排的怎麼不滿意,總還是盡心盡力地去做好,不記時間,不記報酬,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傳道授業解惑,在三尺講台譜寫教書育人的篇章。尤其是班主任,一心撲在孩子們的身上,自己的課要備好、教好,而班裡的任何一件事情都要靠上去,自習、課間操、課外活動也不例外,還要不定期地進行家訪。恨不能一個人分成幾個身子,把所有的「公事」都辦的完美了再完美,家庭的事務和個人長病生災根本顧及不到。

要說,那時候教師的工資和工廠的職員基本持平,甚至不如一「八級工人」拿的多,沒有獎金,沒有補貼。

1987年9月26日,齊魯石化三十萬噸乙烯一期工程竣工投產,齊魯石化公司初具規模,自己有了三十二個直屬企事業單位,機關有四十一個部、處、室。公司同時把本範圍內的中小學統一在一起,成立了教育處,管轄六所初中、兩所高中、九所小學。「勝利石化一中」也就成了「齊魯石化一中」。

學校的多數教師也被調劑和充實到了其他學校,有部分教師高調到了山東化工職業學院,還有的教師調配到了公司的教育培訓中心,他們或成了學校(院)的領導,或成了學校(院)的教學骨幹。

當時二中和五中是公司地區的重點中學,分文理科的時候,二中是以文為主,五中以理為主。尤其是五中教學質量和升學率特高,在淄博地區榜上有名。這裡有不少是原老一中的教師。

齊魯石化有自己的高考「招生辦」,和其他地、市一樣有自己的錄取分數線,齊魯石化的分數線一般是和勝利油田並列,在省里倒數。也就是說,這裡的孩子高考的競爭對手就是自己。這也是地方上許多孩子爭著到齊魯石化學校上學的原因之一吧。

隨著體制的變化,企業的「社會職能」逐漸移交地方,教育處和公安處率先歸口地方。學校經過改編、合併統屬於臨淄區下屬學校。「齊魯石化一中」和它們的「兄弟姊妹們」,於此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裡。

「勝利煉油廠子弟學校」,僅存在《齊魯石化檔案》和那代人的記憶里了。

部分老教師故地重返,追憶那曾經的激情歲月:

來自內容合作平台 心語拉呱

特此致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YU1WG4BMH2_cNUgXqo5.html















興衰洪山礦

2019-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