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上半葉,日本侵略者為吞併中國,派出情報人員以探險和學者的名義,拍攝大量中國各地的人文地理照片,於1924年至1944年間出版成《亞東印畫輯》,總計2000餘張,這些照片的很多景觀和人文瞬間早已消失,對我們了解民國時期的中國,有著很高的史料價值。
張店驛站前,通往前方的街巷,人來人往,一位白須老者正迎面走來。
淄川煤礦,因巨野教案的發生,清政府與德國簽訂《膠澳租借條約》,允許其開採膠濟鐵路沿線的煤礦,1904年德國人開建淄川煤礦,後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日本人便趁機占領煤礦,為其侵華戰爭提供了大量原煤。
淄川西門郊外,位於孝婦河上的六龍橋,史載此橋歷經多次毀修,出生於淄川的蒲松齡在其《募建西關橋序》寫道:"從此復道橫空,束煙波之秀氣;夕陽射影,增埤堄之光輝。連亘虹霓,直通近郭;繽紛蹄趾,並滿香塵。棠樹於以永懷,磐石因而孔固。渠成近水,猶以右史為名;柳滿長堤,還以東坡在念。"圖中之橋為光緒年間重修,建國後又多次擴建。
博山古城外,孝婦河延著城牆流過,幾位小販,頭戴笠帽,坐在空地上售賣貨物,城垛與對岸民居相望,遠處霧靄迷濛,景色優美。
博山陶瓷產地一景,作為中國的五大陶瓷產地之一,博山不僅產陶瓷,也製作琉璃,又稱陶琉之鄉,而淄博的得名就取自淄川和博山的首字。陶瓷製作坊的後院,堆滿了製作好的陶瓷成品。
一場驟雨之後,橫穿博山的孝婦河上,河水漫過石橋,運輸煤炭的隊伍正趟水而過。
博山除了陶瓷也是玻璃琉璃的主要產地,城中的一處玻璃店,店主正在給字畫安裝玻璃框,牆上也掛滿了各種書畫作品。
周村城外的風光,平板石橋上,河岸邊的棚子內,大多是售賣西瓜、梨子的攤販,供行人購買。
1931年,淄川煤礦的礦工居住區,一條道路,兩旁是平房,居住著一個個礦工家庭,一個小男孩正蹲著門口,看著往來行人。
礦工家庭的孩子,一位小女孩抱著一個幼兒,旁邊還站著一個小男孩,身上光著,應是家貧少衣,門口躺著一條狗,雖是貧困之家,女孩臉上卻洋溢著開心的笑容。
以下圖片為日偽時期位於山東淄博的濟南鐵路醫院張店分院老照片,也就是後來的淄博鐵路醫院,即現在的八院。
下面這部分照片來自日本人拍攝的1910年代博山社會人文建築歷史影像。照片來自於《山東風景寫真帖》,由日本青島守備軍民政部鐵道部編纂,1920年由博文館印刷所出版。
圖為博山城牆和牆體上的廣告。
這是1920年代的博山城
博山城牆上很明顯的看到哈德門香煙的廣告。
博山北亭
博山紅門碧霞宮
山東窯業株式會社工廠
博山的陶器製造。1920年前的博山就被稱為山東第一工業城市,生產玻璃和陶瓷。
圖中說明為博山的板硝子製造。據稱這是金晶玻璃公司的前身。
這是繪硝子。
淄博二三事綜合自
歷史方陣、光影記憶時光頭條號
及網絡
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