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陂老街
團陂老街(之一)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團陂老街,在我的記憶中,依然是那樣的清晰,仿佛昨天我還從老街上走過似的。三十多年過去了,老街仍如刀刻斧鑿般地印在我的腦海里,我的家在老街的東頭毛畈村,而我所上的學校在老街的西頭,從讀小學到上初中、高中,我每天都要穿街而過,朝往暮返,年復一年,老街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看著我上學、長大,我呢,也目睹了老街的變化,記下了老街的風情。
老街是團陂鎮的政府所在地,是團陂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團陂鎮位於鄂東浠、黃、羅三縣交界處,是浠水北部的重要門戶,也是浠水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三個大鎮之一。這裡山明水秀,交通便利,前有桂峰,後有巴水,中有開闊的腹地。老街就像一架古老的琴,坐落在鎮中的腹地上。
老街長不足兩里地,分東街、西街,東街叫正街,西街叫塹口街,東街較平坦,西街多緩坡。街面也不寬,七八米左右,由石頭鋪成,石頭也不規則,多條形,長的有一米多,短的也有一兩尺,無論大石小石,個個又光又圓,如巨大的鵝卵石一般,呈現出鄭板橋書法那種「亂石鋪街」的美感。無疑地,這些石頭鋪設的年代非常非常久遠,歷經無數行人的踩踏和風雨的淘洗,才變得這樣圓潤如卵。孩提時的我,除大冷天外,一年四季總是愛打著赤腳上學,走在這又光又圓的石面上,感覺非常的柔滑和舒適.有時放學後,乾脆和小夥伴們坐在上面玩耍。
成人以後,我離開了團陂鎮,在外面跑的地方多了,見識也廣了,才感到像老街這樣經過千年踏磨的石面街實為罕見。難怪八九十年代從海外回來探親的鄉親,最想看的就是石面街。可見,這條石面街給在團陂一帶生活過的人,留下了多麼深刻的印象,以至闊別半個世紀也不能淡忘,或許在這條石面街上,不僅浸染了他們先輩的血汗,也留下過他們青春的足跡;或許在這條石面街上,能找回他們留下的依稀夢痕,能查閱團陂的滄桑歷史。
古樸靜謐的老街(一)
老街上居民的住宅,大多是青磚瓦房,也有兩層木樓的。由於老街自古便是商賈雲集之地,老街的住宅在設計上都帶著濃厚的商業色彩,即前面是店鋪,後面是住宅,很有點江浙一帶的「前店後廠」的風格。店的門都是木製的,由一塊塊木板拼成,早上起來,要將木板一塊塊地拆開,以方便顧客進出做買賣,天黑後要一一上好,關門休息。
在這條街上,既有集體合作社,又有國營商店,還有個體店鋪,也有周邊農民肩挑叫賣自家土地長出的蔬菜、水果、紅苕、綠豆等。凡群眾的生產生活之需,在這條街上基本上都能買到。就是在「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年代,老街的個體戶仍可經營各種小商品、小手工、熟食小吃,其熱鬧繁華的景象,很有點像今日的北京什剎海古城一帶。
因街面窄,又是石頭鋪成,老街的街道上是看不到樹木花草的。但老街也有兩處「自然景觀」,一是中塘,一是桃園,為老街增色不少。中塘就在老街的中段,它把老街分為東街、西街,很有點像一塊翡翠玉別在老街的腰上。中塘成方形,水清澈可人.岸上長著垂柳,柳絲像少女的秀髮飄在水裡。塘邊有一條路,是連接東街、西街的紐帶。
放學後,我和小夥伴們,有時也在這兒駐足,看塘中的雲影徘徊,看塘邊的游魚悠閒自在,看岸上的翠鳥像綠色閃電劃向水面。桃園在老街的最東頭,也就是進街口的旁邊。那時果園少,這個桃園是我在青少年時代所看到的最大桃園。每年春天桃花盛開之時,滿園的桃花,像紅霞落地一樣燦爛。不過這個桃園有一堵圍牆,不讓人進去,我就從來沒有進去過,對園內的累累碩果,自然只有「望梅止渴」的份。
團陂老街(之二)
在寫本文之前,作兩點說明:一是在上文《團陂老街(之一)》的開篇就交待過,本文寫的是六七十年代的團陂老街。這條老街不是現在的新街,也不是現在的老街,而是現在這條老街的前身。為什麼我要這樣區分?實在是我筆下的老街,早已面目全非了。二是我在關於《團陂老街》的系列文章中,只談自己青少年時代的所見所聞所感。即全憑那時的印象寫,不另作調研(儘管老街上我有很多的同學可以訪問),也就是說我是本著「自已知多少就寫多少」的原則來寫這個系列文章的。這樣在寫作過程中,肯定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記憶偏差,如有讀者樂於糾正或補充,本人一概熱忱歡迎。
上一篇談的是老街的基本格局。這一篇就想談談老街上的人了。
古樸靜謐的老街(二)
團陂老街是很有包容性的。街上住著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有早年從外地來鎮上做生意並在此落戶的,有解放前隨部隊路過這裡時留下來的,有從外地調來鎮上教書的、從醫的,還有從部隊轉業安置到這裡當幹部的,等等。生活在街上的先生、太太們,無論是穿著上,還是在氣質上,與周邊的村民比,真是水分兩色。特別顯眼的是,街上有不少的太太,面容嬌好、身材漂亮,她們穿著旗袍,把整個古老的小鎮都照亮了。
大概是通婚圈較大的緣故,團陂老街一度還是個「美人窩」。就我所知,老街在六七十年代能數出一大批亮麗的女孩。如朱韻菊、洪淑媛、陳雙成、於小枝等等。當然,還有一些我知名或不知名的未一一列舉,因為那時老街的漂亮女孩實在是太多,一是我無法窮舉,二是窮舉反而不好,特別是仍生活在本縣內的更不好例舉了。
她們無疑是當年老街上的一道最亮麗的風景。但是,更使人不解的是,她們中很多人不僅漂亮,而且還能歌善舞、多才多藝。其中王小枝,在六十年代末被選入縣劇團,後又被選人省劇團,成為湖北省的著名演員、國家一級演員。那個時代,老街的生活水平並不高,居民也多是普通工作人員,卻能培養出一大批有貌有才的女孩,的確是個奇事。不僅我以為奇,團陂一帶很多人一談起這事都以為奇。
老街還孕育了不少的才俊。儘管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正吃飯時碰上了四年三災,正讀書時碰上了文化大革命,但老街上的孩子們依然茁壯成長,好學上進,全面發展,在青少年時代就嶄露頭角。
七十年代,群眾文藝很活躍,縣裡經常組織以區為單位的文藝會演,團陂代表隊在全縣屢屢奪冠,這主要得益於老街的青少年們,他們在表演、聲樂、器樂、鼓樂等方面,樣樣能行。體育也一樣,跑、跳、球類,樣樣出色。可以說,老街造就了他們,他們為老街添了彩。然而老街雖好,但又畢竟太小,終究留不住志存高遠的青年,他們長大後,紛紛離開了老街,到更廣闊的世界裡放飛理想,增長才幹。
據我所知,後來在他們中間,黨政軍,農工商,教科醫,文體藝,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如沈世祥,留日醫科博士;王礎潤,醫學專家;王礎固,電腦專家;王友平,農業專家;楊躍軍,企業家……等等。
誠然,談到老街上的人,自然也不能漏掉老一輩。儘管我對老街的老一輩的人不大熟悉,缺乏交往,但在街上走的多了,耳濡目染,多少也有一些感受。
其中印象最深的有三點:一是老街上的能工巧匠不少,他們在自家的鋪子裡修鐘錶、水壺、噴霧器等等,幾乎無所不修、無所不能;二是鎮醫院德藝雙馨的醫生不少。那時的團陂醫院,很有些名醫,如金漢琪的外科手術做得好,他是個外地人,說話不好懂,他不僅醫術高,醫德也好,人們很尊重他,親切地稱呼他「金院長」,還有個內科醫生叫楊家珍,以兒科見長,他的藥又便宜,見效又快。他天天出診.鄉下人隨叫隨到,我就經常看他背紅十字箱匆匆趕路;三是前輩有才藝的人也不少。那個非常時代,街上到處寫標語、畫壁畫、開展覽等,這就給那些有才藝的人提供了展示的機會:在我的印象中,蔡德太老先生的楷體字寫得好,很多牆上的毛主席語錄就是他寫的;王幼雲的行書字寫得好,街上的大幅標語多數出自他的手筆;方清和的畫畫得好,畫壁畫、開展覽少不了他;還有人稱「周大苕」的鼓打得出神人化,聞名遐邇。
團陂老街(之三)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團陂老街,最令人嚮往的地方當數火王廟了。儘管那時老街也有大禮堂兼電影院,但真正的文娛中心是火王廟。
火王廟在老街的東頭,丫杈街出口向左步行約三十米就是,它還真是個老廟改建而成,古色古香,但從正面看完全是一個又高又大的戲台,戲台前面的看場也很大,看場由台前的一塊半月形的小坪和半面山坡組成,山坡緩緩而上,像個展開的摺扇向著戲台。在台下看戲,無論你站在哪裡,都能看到戲台上的演員。看台既未做台階、也未硬化,純麻骨地,很乾凈,觀眾可以席地而坐,也可站立,是一個難得的露天劇場,那個年代,團陂區的萬人大會,也在這裡舉行。
那時在火王廟裡看戲也好、看電影也好,全是免費。而且夏天再熱,這裡也涼快,冬天再冷,有背面的山坡擋著北風,也不很冷。當然這裡也不一定就是冬暖夏涼,主要是人們的心理感覺不一樣,因為那時沒有電視可看,也不准搞打麻將之類的文娛活動,來這裡看戲看電影,就是最好的享樂了。無論是春夏秋冬,只要這裡有戲或有電影,方圓幾里地的人,不分男女老少,也不分白天黑夜,從四面八方朝這裡湧來,所以,這裡又常常是人山人海。人們一群群高高興興地來,喜洋洋地去,一路歡聲笑語,好不快活。那時人們白天勞動非常辛苦,晚上還為一場電影一齣戲跑跑趕趕,卻不以為苦,反以為樂。何以如此?我以為,一是那時的文娛生活比較單調,人們無可選擇;二是那時的物質生活匱乏,人們更需要文化生活調節。
那時沒有手機、電話,只要是火王廟當晚有什麼活動,消息就會不脛而走,方圓數里以內的群眾都曉得。我記得那時社員們在畈里勞動,口裡最愛問的一句話是:「火王廟今晚有麼事沒有?」耳朵最愛招的就是火王廟的「風」。
我家離火王廟不過兩里多路,自然從小就愛光顧這裡。我還記得一件趣事:小時候在火王廟看戲,見演員一會兒穿這樣的衣服出台,一會兒又穿那樣的衣服出台,心想,這衣裳他們是在哪兒變的呀?便偷偷地跑到後台去看,哇!後面有好大一間屋,就像一個舞池,比前面的戲台還低幾尺。原來,這就是演員們更衣化妝的地方。
那時除了公社(相當於現在的鄉)經常組織宣傳隊,戲班,電影隊下鄉外,各大隊(相當於現在的村)、公辦學校都有宣傳隊,公社經常組織匯演,好節目還要送到縣裡去演。文革前夕團陂小學演的《逛新城》、毛畈村演的《補鍋》在我的記憶中最深。文革期間,我印象最深的是演革命現代京劇樣板戲,當時的八個樣板戲幾乎都是在這裡上演過。其中《紅燈記》等還是我的同班同學演的。哪個同學演什麼角色,至今都還記得。那時的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很大,中學生『不僅能自導自演「樣板戲」,還能自編自演很多曲藝節目,如湖北大鼓、相聲、山東快書、天津快板、對口詞、三句半等等。至於胡琴、笛子等樂器,幾乎每個學生都能露一手。
昔日的商鋪早已歇業
火王廟是一個文娛活動中心,也是一個展示藝術才幹的舞台,登幾次台,把角色演活,就可以在當地迅速成名。記得醫院的院長夫人王炳珍在某戲中把「三太太」演活了,很快就在鎮上走紅,人們後來乾脆叫她「太太婆兒」。
火王廟,只是那時文娛活動的場所之一。事實上,那時的老街,是一個大集體,有居委會,街道組織居民開展各種文化活動。有戲班、腰鼓隊。因鎮機關單位多,人才也多,其演藝水平不亞於專業隊。腰鼓隊更是出色,頭兒是周大臘、高愛連,他們既是導演又是演員。鎮上有喜事或過節,腰鼓隊就大顯身手,給人增添喜慶氣氛和韻味。
團陂老街(之四)
讀小學時,我和夥伴們在上午放學後,還要穿過老街回家吃中飯。有時我們不急於回家吃中飯,而是站在老街的一個店鋪門口,看一位師傅吃中飯。這是個修理鋪,店主人是個很會修理水壺、噴霧器等生活生產用具的白鐵工師傅,姓王。他的店鋪內總是擺著各種各樣修不完的東西,因此他很忙,忙得吃中餐也不上飯桌,家人把飯送到手裡,他把手上的事一擱,將一兩碟小菜放在小的工具箱上,就坐在做事時用的小凳子上吃起來。我們就在離他不到一米的店門口看他吃飯。
儘管那時餓著肚子,但我們看他吃飯絕不是饞嘴,而是好玩,是欣賞他吃飯。他吃的東西,也不是我們饞吃的東西,而是我們常見也常吃的黃豆、豌豆。這兩種豆子,是他吃中飯常咽的菜。我們特別喜歡看他吃豆子,他吃豆子很「藝術」。大家知道,豆子很圓滑,用筷子去夾它,不是夾不上,就是夾上了也容易滑落,很難送到口裡。可是,這個人用筷子夾起豆子來,一次一粒,又准又快,只見他的筷子在碟子與嘴巴之間,來回飛快地閃動著,比機器穿梭還快,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我們這些小孩像看「戲法兒」似地看他吃飯,他也不趕我們走,還像表演給我們看似的,要連續夾幾十粒豆子,才扒一口飯,讓我們在一邊看得嘖嘖稱奇。我有時想,這個師傅如果活到現在,就憑吃豆子這個絕活,就可上央視了。
這個師傅吃豆子的「藝術」,成了我兒時的一個深刻的記憶。這個記憶,現在看來還可以幫助我判斷那個時代老街人日常生活水準。不難看出,老街人日常生活中的吃,其實也很簡單,與鄉下沒有什麼大的差別。老街人能吃的,鄉下人大抵也能吃得到。
但是,老街人日常生活中的吃平淡無奇,並不等於老街市面上的吃也平淡無奇。老街市面上的吃,雖然找不出像雲南的過橋米線、新疆的烤羊肉串那樣的特色,但也值得稱道,那就是「小而全」,品類多,樣樣可口,吃啥啥好吃。如芝麻果兒、油條、散子、炸餃等,還有各類糕點。那時的饅頭,兩分錢一個,油條三分錢一根,現在看來很便宜,但那時的人並不常吃,吃不起。一般上街做重體力活兒,如送磚、送糧、打糞等才捨得花錢吃它一兩個。當然,後來團陂出現了剁饃,應算是團陂街的特色吧,據說,這剁饃是團陂的首創,尤其好吃,外面是嫩黃的芝麻殼,又香又脆,中間是白嫩的餡,像蜜蜂窩一樣,又甜又軟。這種饃現在到處都有,武漢市、浠水城關也有,我都嘗試過,但都不如團陂老街的香軟。大概也如豆腐和蓮藕天下都有,但唯有黃州的豆腐、巴河的藕格外鮮美而名聞天下。
土房牆壁上的「語錄牌」
老街的東頭有個糕點鋪,生產各種糕點。如餅乾、糖果、芝麻,餅等等,到中秋節時也生產月餅,那時的月餅是白色的,可能是米粉做的,上面還有嫦娥奔月之類的紅綠色的圖案。其糕點不僅供應團陂一帶,還有不少銷往外地。那時放學回家路過糕點鋪,總愛使勁用鼻子聞聞這裡的香味。吃不上糕點,聞聞其香也有意思。六七十年代鎮上也有幾家酒肆,但我從來也沒有進去吃過,因為沒錢,吃不起,最多也只是路過門前聞聞燉肉的香味而已。
團陂人很重傳統節日,所以節日裡的食品就更豐富了。端午節有粽子、散子,春節有年糕等等。團陂的粽子就別有風味,有用荷葉包的,也有用筍葉包的,清香可口。
現在想起來也怪,那時家裡很窮,但端午節的粽子、中秋節的月餅,家裡是要買的。印象最深的是父親在每年中秋節都要上街去買上文提到的那種白色月餅,有時還把我帶上去買。拿上月餅,當時也不吃它,留著晚上「望月」時吃。晚上,父親還帶著我們姊妹幾人邊賞月邊吃月餅。因為有了月餅,所以,中秋望月,是兒時特別盼望的一天。父親儘管對我們很嚴厲,但對於老傳教他從來不馬虎。比如除夕夜開壓歲錢,中秋買月餅,現在回想起來很溫馨。我當了父親後,雖然物質生活豐富了許多,但我從來就沒有在中秋節跟孩子買過月餅,更不用說帶孩子賞月了。而今孩子都已成人,這一課永遠也補不上了,現在想來也有些遺憾。
團陂老街(之五)
七十年代,是一個物質非常匱乏的年代。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用品尤其匱乏。為了改善這種狀況,團陂老街辦起了一批生產型企業。這些企業生產出來的東西,大部分就地銷售。
七十年代,團陂人用的犁、耙、耖、鋤、鐮刀等生產工具和菜刀、火鉗、鍋鏟等生活用具,大多是團陂自辦的農機廠生產的;
七十年代團陂的普通百姓出門愛帶一把黃布雨傘,雨傘談不上美觀,但實用管用,經得起風吹雨打,這雨傘就是團陂自辦的傘廠生產的;
七十年代,團陂人的手電筒和收音機用的電池,是團陂自辦的電池廠生產的;
七十年代,團陂的學生練習本、社隊會計用的帳本、普通百姓用的信紙等,是團陂自辦的印刷廠生產的;
七十年代,團陂人穿的中山裝,是團陂自辦的縫紉廠生產的;
七十年代,團陂人穿的棉紗襪子,是團陂自辦的針織廠生產的;
七十年代,團陂人吃的糖塊,是團陂自辦的糖果廠生產的;
七十年代,團陂人吃的糕點,是團陂自辦的糕點廠生產的。
這些廠里的工人,一部分是鎮上居民及子女,一部分是從社隊招進來的。
這些企業當時很紅火,生產技術、產品質量很過硬。縫紉廠有幾個很有名的裁縫,中山服做得很出色。那時團陂的中山服有成批銷售外地的,供不應求;針織廠的活兒,廠里做不動,還把手工活兒包給外人做,外人可得工錢,還可落些棉紗用。這兩個廠當時在團陂鎮很有名氣。
農機廠生產的家用鐵器,如菜刀、火鉗、鍋鏟等貨真價實,有的管用一輩子。我表嫂家至今還用著二三十年前農機廠生產的一把菜刀和鍋鏟。前不久她介紹給我看,仍然光亮如新,雖沒有現在生產的手用東西那樣小巧美觀,但絕對好用耐用。以至我妻子想找當年打這家什的人打一套。
這個農機廠是在原來鐵匠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小時上學時,愛看鐵匠鋪打鐵,看著從爐火中抽出來的燒得紅里發白的鐵,被錘得可方可圓,可薄可厚,大錘聽小錘的指揮,看著小錘有時在旁邊空打一下,大錘照打不誤,覺得很是有趣。
後來有一天,打鐵不再是人工掄錘,而是由一種機器一一「空氣錘」所取代,那空氣錘也真牛,上下一閃一閃的,還帶著「索索」的吸氣聲,工人用鐵鉗從爐子裡抽出燒紅的鐵,用腳踩閥門,控制著速度和力度,就像汽車司機用腳控制著油門,雙手不斷地調整方位,打出理想中的生產工具來。那時感覺這空氣錘很先進,來看空氣錘打鐵的人很多,像當年鐵牛下田、電燈進屋、電視進垸一樣好奇。
那個時代提出要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看著團陂發展了這麼多生產企業,我以為一個快速發展、繁榮富強的時代就要到來,可事實上並非如此,當時人們缺吃少穿的現象並未得到根本改善。而今,當年發展的這些企業已基本不復存在了,但人們的物質生活卻比那時豐富多了。看來,就一鎮而言,國家有一個好的政策,人流物流通通搞活,經濟發展才是關鍵,廠子辦在那裡並不很重要。
作者簡介:高德華,男,團陂毛畈人,團陂高中七四屆畢業生,原浠水縣教育局局長。
來源:浠水縣融媒體中心
團陂老街
團陂老街(之一)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團陂老街,在我的記憶中,依然是那樣的清晰,仿佛昨天我還從老街上走過似的。三十多年過去了,老街仍如刀刻斧鑿般地印在我的腦海里,我的家在老街的東頭毛畈村,而我所上的學校在老街的西頭,從讀小學到上初中、高中,我每天都要穿街而過,朝往暮返,年復一年,老街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看著我上學、長大,我呢,也目睹了老街的變化,記下了老街的風情。
老街是團陂鎮的政府所在地,是團陂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團陂鎮位於鄂東浠、黃、羅三縣交界處,是浠水北部的重要門戶,也是浠水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三個大鎮之一。這裡山明水秀,交通便利,前有桂峰,後有巴水,中有開闊的腹地。老街就像一架古老的琴,坐落在鎮中的腹地上。
老街長不足兩里地,分東街、西街,東街叫正街,西街叫塹口街,東街較平坦,西街多緩坡。街面也不寬,七八米左右,由石頭鋪成,石頭也不規則,多條形,長的有一米多,短的也有一兩尺,無論大石小石,個個又光又圓,如巨大的鵝卵石一般,呈現出鄭板橋書法那種「亂石鋪街」的美感。無疑地,這些石頭鋪設的年代非常非常久遠,歷經無數行人的踩踏和風雨的淘洗,才變得這樣圓潤如卵。孩提時的我,除大冷天外,一年四季總是愛打著赤腳上學,走在這又光又圓的石面上,感覺非常的柔滑和舒適.有時放學後,乾脆和小夥伴們坐在上面玩耍。
成人以後,我離開了團陂鎮,在外面跑的地方多了,見識也廣了,才感到像老街這樣經過千年踏磨的石面街實為罕見。難怪八九十年代從海外回來探親的鄉親,最想看的就是石面街。可見,這條石面街給在團陂一帶生活過的人,留下了多麼深刻的印象,以至闊別半個世紀也不能淡忘,或許在這條石面街上,不僅浸染了他們先輩的血汗,也留下過他們青春的足跡;或許在這條石面街上,能找回他們留下的依稀夢痕,能查閱團陂的滄桑歷史。
古樸靜謐的老街(一)
老街上居民的住宅,大多是青磚瓦房,也有兩層木樓的。由於老街自古便是商賈雲集之地,老街的住宅在設計上都帶著濃厚的商業色彩,即前面是店鋪,後面是住宅,很有點江浙一帶的「前店後廠」的風格。店的門都是木製的,由一塊塊木板拼成,早上起來,要將木板一塊塊地拆開,以方便顧客進出做買賣,天黑後要一一上好,關門休息。
在這條街上,既有集體合作社,又有國營商店,還有個體店鋪,也有周邊農民肩挑叫賣自家土地長出的蔬菜、水果、紅苕、綠豆等。凡群眾的生產生活之需,在這條街上基本上都能買到。就是在「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年代,老街的個體戶仍可經營各種小商品、小手工、熟食小吃,其熱鬧繁華的景象,很有點像今日的北京什剎海古城一帶。
因街面窄,又是石頭鋪成,老街的街道上是看不到樹木花草的。但老街也有兩處「自然景觀」,一是中塘,一是桃園,為老街增色不少。中塘就在老街的中段,它把老街分為東街、西街,很有點像一塊翡翠玉別在老街的腰上。中塘成方形,水清澈可人.岸上長著垂柳,柳絲像少女的秀髮飄在水裡。塘邊有一條路,是連接東街、西街的紐帶。
放學後,我和小夥伴們,有時也在這兒駐足,看塘中的雲影徘徊,看塘邊的游魚悠閒自在,看岸上的翠鳥像綠色閃電劃向水面。桃園在老街的最東頭,也就是進街口的旁邊。那時果園少,這個桃園是我在青少年時代所看到的最大桃園。每年春天桃花盛開之時,滿園的桃花,像紅霞落地一樣燦爛。不過這個桃園有一堵圍牆,不讓人進去,我就從來沒有進去過,對園內的累累碩果,自然只有「望梅止渴」的份。
團陂老街(之二)
在寫本文之前,作兩點說明:一是在上文《團陂老街(之一)》的開篇就交待過,本文寫的是六七十年代的團陂老街。這條老街不是現在的新街,也不是現在的老街,而是現在這條老街的前身。為什麼我要這樣區分?實在是我筆下的老街,早已面目全非了。二是我在關於《團陂老街》的系列文章中,只談自己青少年時代的所見所聞所感。即全憑那時的印象寫,不另作調研(儘管老街上我有很多的同學可以訪問),也就是說我是本著「自已知多少就寫多少」的原則來寫這個系列文章的。這樣在寫作過程中,肯定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記憶偏差,如有讀者樂於糾正或補充,本人一概熱忱歡迎。
上一篇談的是老街的基本格局。這一篇就想談談老街上的人了。
古樸靜謐的老街(二)
團陂老街是很有包容性的。街上住著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有早年從外地來鎮上做生意並在此落戶的,有解放前隨部隊路過這裡時留下來的,有從外地調來鎮上教書的、從醫的,還有從部隊轉業安置到這裡當幹部的,等等。生活在街上的先生、太太們,無論是穿著上,還是在氣質上,與周邊的村民比,真是水分兩色。特別顯眼的是,街上有不少的太太,面容嬌好、身材漂亮,她們穿著旗袍,把整個古老的小鎮都照亮了。
大概是通婚圈較大的緣故,團陂老街一度還是個「美人窩」。就我所知,老街在六七十年代能數出一大批亮麗的女孩。如朱韻菊、洪淑媛、陳雙成、於小枝等等。當然,還有一些我知名或不知名的未一一列舉,因為那時老街的漂亮女孩實在是太多,一是我無法窮舉,二是窮舉反而不好,特別是仍生活在本縣內的更不好例舉了。
她們無疑是當年老街上的一道最亮麗的風景。但是,更使人不解的是,她們中很多人不僅漂亮,而且還能歌善舞、多才多藝。其中王小枝,在六十年代末被選入縣劇團,後又被選人省劇團,成為湖北省的著名演員、國家一級演員。那個時代,老街的生活水平並不高,居民也多是普通工作人員,卻能培養出一大批有貌有才的女孩,的確是個奇事。不僅我以為奇,團陂一帶很多人一談起這事都以為奇。
老街還孕育了不少的才俊。儘管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正吃飯時碰上了四年三災,正讀書時碰上了文化大革命,但老街上的孩子們依然茁壯成長,好學上進,全面發展,在青少年時代就嶄露頭角。
七十年代,群眾文藝很活躍,縣裡經常組織以區為單位的文藝會演,團陂代表隊在全縣屢屢奪冠,這主要得益於老街的青少年們,他們在表演、聲樂、器樂、鼓樂等方面,樣樣能行。體育也一樣,跑、跳、球類,樣樣出色。可以說,老街造就了他們,他們為老街添了彩。然而老街雖好,但又畢竟太小,終究留不住志存高遠的青年,他們長大後,紛紛離開了老街,到更廣闊的世界裡放飛理想,增長才幹。
據我所知,後來在他們中間,黨政軍,農工商,教科醫,文體藝,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如沈世祥,留日醫科博士;王礎潤,醫學專家;王礎固,電腦專家;王友平,農業專家;楊躍軍,企業家……等等。
誠然,談到老街上的人,自然也不能漏掉老一輩。儘管我對老街的老一輩的人不大熟悉,缺乏交往,但在街上走的多了,耳濡目染,多少也有一些感受。
其中印象最深的有三點:一是老街上的能工巧匠不少,他們在自家的鋪子裡修鐘錶、水壺、噴霧器等等,幾乎無所不修、無所不能;二是鎮醫院德藝雙馨的醫生不少。那時的團陂醫院,很有些名醫,如金漢琪的外科手術做得好,他是個外地人,說話不好懂,他不僅醫術高,醫德也好,人們很尊重他,親切地稱呼他「金院長」,還有個內科醫生叫楊家珍,以兒科見長,他的藥又便宜,見效又快。他天天出診.鄉下人隨叫隨到,我就經常看他背紅十字箱匆匆趕路;三是前輩有才藝的人也不少。那個非常時代,街上到處寫標語、畫壁畫、開展覽等,這就給那些有才藝的人提供了展示的機會:在我的印象中,蔡德太老先生的楷體字寫得好,很多牆上的毛主席語錄就是他寫的;王幼雲的行書字寫得好,街上的大幅標語多數出自他的手筆;方清和的畫畫得好,畫壁畫、開展覽少不了他;還有人稱「周大苕」的鼓打得出神人化,聞名遐邇。
團陂老街(之三)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團陂老街,最令人嚮往的地方當數火王廟了。儘管那時老街也有大禮堂兼電影院,但真正的文娛中心是火王廟。
火王廟在老街的東頭,丫杈街出口向左步行約三十米就是,它還真是個老廟改建而成,古色古香,但從正面看完全是一個又高又大的戲台,戲台前面的看場也很大,看場由台前的一塊半月形的小坪和半面山坡組成,山坡緩緩而上,像個展開的摺扇向著戲台。在台下看戲,無論你站在哪裡,都能看到戲台上的演員。看台既未做台階、也未硬化,純麻骨地,很乾凈,觀眾可以席地而坐,也可站立,是一個難得的露天劇場,那個年代,團陂區的萬人大會,也在這裡舉行。
那時在火王廟裡看戲也好、看電影也好,全是免費。而且夏天再熱,這裡也涼快,冬天再冷,有背面的山坡擋著北風,也不很冷。當然這裡也不一定就是冬暖夏涼,主要是人們的心理感覺不一樣,因為那時沒有電視可看,也不准搞打麻將之類的文娛活動,來這裡看戲看電影,就是最好的享樂了。無論是春夏秋冬,只要這裡有戲或有電影,方圓幾里地的人,不分男女老少,也不分白天黑夜,從四面八方朝這裡湧來,所以,這裡又常常是人山人海。人們一群群高高興興地來,喜洋洋地去,一路歡聲笑語,好不快活。那時人們白天勞動非常辛苦,晚上還為一場電影一齣戲跑跑趕趕,卻不以為苦,反以為樂。何以如此?我以為,一是那時的文娛生活比較單調,人們無可選擇;二是那時的物質生活匱乏,人們更需要文化生活調節。
那時沒有手機、電話,只要是火王廟當晚有什麼活動,消息就會不脛而走,方圓數里以內的群眾都曉得。我記得那時社員們在畈里勞動,口裡最愛問的一句話是:「火王廟今晚有麼事沒有?」耳朵最愛招的就是火王廟的「風」。
我家離火王廟不過兩里多路,自然從小就愛光顧這裡。我還記得一件趣事:小時候在火王廟看戲,見演員一會兒穿這樣的衣服出台,一會兒又穿那樣的衣服出台,心想,這衣裳他們是在哪兒變的呀?便偷偷地跑到後台去看,哇!後面有好大一間屋,就像一個舞池,比前面的戲台還低幾尺。原來,這就是演員們更衣化妝的地方。
那時除了公社(相當於現在的鄉)經常組織宣傳隊,戲班,電影隊下鄉外,各大隊(相當於現在的村)、公辦學校都有宣傳隊,公社經常組織匯演,好節目還要送到縣裡去演。文革前夕團陂小學演的《逛新城》、毛畈村演的《補鍋》在我的記憶中最深。文革期間,我印象最深的是演革命現代京劇樣板戲,當時的八個樣板戲幾乎都是在這裡上演過。其中《紅燈記》等還是我的同班同學演的。哪個同學演什麼角色,至今都還記得。那時的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很大,中學生『不僅能自導自演「樣板戲」,還能自編自演很多曲藝節目,如湖北大鼓、相聲、山東快書、天津快板、對口詞、三句半等等。至於胡琴、笛子等樂器,幾乎每個學生都能露一手。
昔日的商鋪早已歇業
火王廟是一個文娛活動中心,也是一個展示藝術才幹的舞台,登幾次台,把角色演活,就可以在當地迅速成名。記得醫院的院長夫人王炳珍在某戲中把「三太太」演活了,很快就在鎮上走紅,人們後來乾脆叫她「太太婆兒」。
火王廟,只是那時文娛活動的場所之一。事實上,那時的老街,是一個大集體,有居委會,街道組織居民開展各種文化活動。有戲班、腰鼓隊。因鎮機關單位多,人才也多,其演藝水平不亞於專業隊。腰鼓隊更是出色,頭兒是周大臘、高愛連,他們既是導演又是演員。鎮上有喜事或過節,腰鼓隊就大顯身手,給人增添喜慶氣氛和韻味。
團陂老街(之四)
讀小學時,我和夥伴們在上午放學後,還要穿過老街回家吃中飯。有時我們不急於回家吃中飯,而是站在老街的一個店鋪門口,看一位師傅吃中飯。這是個修理鋪,店主人是個很會修理水壺、噴霧器等生活生產用具的白鐵工師傅,姓王。他的店鋪內總是擺著各種各樣修不完的東西,因此他很忙,忙得吃中餐也不上飯桌,家人把飯送到手裡,他把手上的事一擱,將一兩碟小菜放在小的工具箱上,就坐在做事時用的小凳子上吃起來。我們就在離他不到一米的店門口看他吃飯。
儘管那時餓著肚子,但我們看他吃飯絕不是饞嘴,而是好玩,是欣賞他吃飯。他吃的東西,也不是我們饞吃的東西,而是我們常見也常吃的黃豆、豌豆。這兩種豆子,是他吃中飯常咽的菜。我們特別喜歡看他吃豆子,他吃豆子很「藝術」。大家知道,豆子很圓滑,用筷子去夾它,不是夾不上,就是夾上了也容易滑落,很難送到口裡。可是,這個人用筷子夾起豆子來,一次一粒,又准又快,只見他的筷子在碟子與嘴巴之間,來回飛快地閃動著,比機器穿梭還快,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我們這些小孩像看「戲法兒」似地看他吃飯,他也不趕我們走,還像表演給我們看似的,要連續夾幾十粒豆子,才扒一口飯,讓我們在一邊看得嘖嘖稱奇。我有時想,這個師傅如果活到現在,就憑吃豆子這個絕活,就可上央視了。
這個師傅吃豆子的「藝術」,成了我兒時的一個深刻的記憶。這個記憶,現在看來還可以幫助我判斷那個時代老街人日常生活水準。不難看出,老街人日常生活中的吃,其實也很簡單,與鄉下沒有什麼大的差別。老街人能吃的,鄉下人大抵也能吃得到。
但是,老街人日常生活中的吃平淡無奇,並不等於老街市面上的吃也平淡無奇。老街市面上的吃,雖然找不出像雲南的過橋米線、新疆的烤羊肉串那樣的特色,但也值得稱道,那就是「小而全」,品類多,樣樣可口,吃啥啥好吃。如芝麻果兒、油條、散子、炸餃等,還有各類糕點。那時的饅頭,兩分錢一個,油條三分錢一根,現在看來很便宜,但那時的人並不常吃,吃不起。一般上街做重體力活兒,如送磚、送糧、打糞等才捨得花錢吃它一兩個。當然,後來團陂出現了剁饃,應算是團陂街的特色吧,據說,這剁饃是團陂的首創,尤其好吃,外面是嫩黃的芝麻殼,又香又脆,中間是白嫩的餡,像蜜蜂窩一樣,又甜又軟。這種饃現在到處都有,武漢市、浠水城關也有,我都嘗試過,但都不如團陂老街的香軟。大概也如豆腐和蓮藕天下都有,但唯有黃州的豆腐、巴河的藕格外鮮美而名聞天下。
土房牆壁上的「語錄牌」
老街的東頭有個糕點鋪,生產各種糕點。如餅乾、糖果、芝麻,餅等等,到中秋節時也生產月餅,那時的月餅是白色的,可能是米粉做的,上面還有嫦娥奔月之類的紅綠色的圖案。其糕點不僅供應團陂一帶,還有不少銷往外地。那時放學回家路過糕點鋪,總愛使勁用鼻子聞聞這裡的香味。吃不上糕點,聞聞其香也有意思。六七十年代鎮上也有幾家酒肆,但我從來也沒有進去吃過,因為沒錢,吃不起,最多也只是路過門前聞聞燉肉的香味而已。
團陂人很重傳統節日,所以節日裡的食品就更豐富了。端午節有粽子、散子,春節有年糕等等。團陂的粽子就別有風味,有用荷葉包的,也有用筍葉包的,清香可口。
現在想起來也怪,那時家裡很窮,但端午節的粽子、中秋節的月餅,家裡是要買的。印象最深的是父親在每年中秋節都要上街去買上文提到的那種白色月餅,有時還把我帶上去買。拿上月餅,當時也不吃它,留著晚上「望月」時吃。晚上,父親還帶著我們姊妹幾人邊賞月邊吃月餅。因為有了月餅,所以,中秋望月,是兒時特別盼望的一天。父親儘管對我們很嚴厲,但對於老傳教他從來不馬虎。比如除夕夜開壓歲錢,中秋買月餅,現在回想起來很溫馨。我當了父親後,雖然物質生活豐富了許多,但我從來就沒有在中秋節跟孩子買過月餅,更不用說帶孩子賞月了。而今孩子都已成人,這一課永遠也補不上了,現在想來也有些遺憾。
團陂老街(之五)
七十年代,是一個物質非常匱乏的年代。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用品尤其匱乏。為了改善這種狀況,團陂老街辦起了一批生產型企業。這些企業生產出來的東西,大部分就地銷售。
七十年代,團陂人用的犁、耙、耖、鋤、鐮刀等生產工具和菜刀、火鉗、鍋鏟等生活用具,大多是團陂自辦的農機廠生產的;
七十年代團陂的普通百姓出門愛帶一把黃布雨傘,雨傘談不上美觀,但實用管用,經得起風吹雨打,這雨傘就是團陂自辦的傘廠生產的;
七十年代,團陂人的手電筒和收音機用的電池,是團陂自辦的電池廠生產的;
七十年代,團陂的學生練習本、社隊會計用的帳本、普通百姓用的信紙等,是團陂自辦的印刷廠生產的;
七十年代,團陂人穿的中山裝,是團陂自辦的縫紉廠生產的;
七十年代,團陂人穿的棉紗襪子,是團陂自辦的針織廠生產的;
七十年代,團陂人吃的糖塊,是團陂自辦的糖果廠生產的;
七十年代,團陂人吃的糕點,是團陂自辦的糕點廠生產的。
這些廠里的工人,一部分是鎮上居民及子女,一部分是從社隊招進來的。
這些企業當時很紅火,生產技術、產品質量很過硬。縫紉廠有幾個很有名的裁縫,中山服做得很出色。那時團陂的中山服有成批銷售外地的,供不應求;針織廠的活兒,廠里做不動,還把手工活兒包給外人做,外人可得工錢,還可落些棉紗用。這兩個廠當時在團陂鎮很有名氣。
農機廠生產的家用鐵器,如菜刀、火鉗、鍋鏟等貨真價實,有的管用一輩子。我表嫂家至今還用著二三十年前農機廠生產的一把菜刀和鍋鏟。前不久她介紹給我看,仍然光亮如新,雖沒有現在生產的手用東西那樣小巧美觀,但絕對好用耐用。以至我妻子想找當年打這家什的人打一套。
這個農機廠是在原來鐵匠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小時上學時,愛看鐵匠鋪打鐵,看著從爐火中抽出來的燒得紅里發白的鐵,被錘得可方可圓,可薄可厚,大錘聽小錘的指揮,看著小錘有時在旁邊空打一下,大錘照打不誤,覺得很是有趣。
後來有一天,打鐵不再是人工掄錘,而是由一種機器一一「空氣錘」所取代,那空氣錘也真牛,上下一閃一閃的,還帶著「索索」的吸氣聲,工人用鐵鉗從爐子裡抽出燒紅的鐵,用腳踩閥門,控制著速度和力度,就像汽車司機用腳控制著油門,雙手不斷地調整方位,打出理想中的生產工具來。那時感覺這空氣錘很先進,來看空氣錘打鐵的人很多,像當年鐵牛下田、電燈進屋、電視進垸一樣好奇。
那個時代提出要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看著團陂發展了這麼多生產企業,我以為一個快速發展、繁榮富強的時代就要到來,可事實上並非如此,當時人們缺吃少穿的現象並未得到根本改善。而今,當年發展的這些企業已基本不復存在了,但人們的物質生活卻比那時豐富多了。看來,就一鎮而言,國家有一個好的政策,人流物流通通搞活,經濟發展才是關鍵,廠子辦在那裡並不很重要。
作者簡介:高德華,男,團陂毛畈人,團陂高中七四屆畢業生,原浠水縣教育局局長。
來源:浠水縣融媒體中心
直播預告
1、9月24日上午9:30,浠水縣林業局將走進《行風熱線》直播間,以互動直播的形式為市民們答疑解惑。浠水縣林業局職能職責:組織全縣林業和草場生態保護修復和造林綠化;指導公益林和商品林培育、全民義務植樹、城鄉綠化;執行全縣森林採伐限額;指導各類自然保護地建設和管理,陸生野生動植物救護繁育、疫源疫病監測、馴養繁殖或經營利用;林業產業扶貧;森林防火巡護、防火設施建設等工作。
互動方式:1、撥打熱線電話0713- 42858662、在直播間互動區留言。
2、9月27日20:00,《普法大開獎》公安局專場,答題領獎。
參與方式:撥打直播熱線電話0713-4296189,或者在直播間搶答參與。
「我的扶貧脫貧故事」徵文活動開始啦
柔弱婦女十八年扛起「一戶多殘」家庭
黃岡市未雨綢繆撐開森林防火「安全傘」
投資的錢回不來了?這些知識你得知道
記者縣裡的「娃娃記者」
凍結涉案資金450多萬!收到這類消息千萬要警惕
又拆3000平方米,僥倖心理不可有!
浠水:推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向縱深掘進
8天後,浠水地標優品和特色美食將在這裡亮相
網絡安全知識,這些你要知道!答題有福利!
編審:黃習文 郭斯 編輯:春霖 韓菁 周珍
編審:黃習文 郭斯 編輯:春霖 韓菁 周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