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為人類努力的企業家

2020-05-12     知識圈app

原標題:那些為人類努力的企業家

張維迎教授曾經有一個設問:

什麼改變中國?

他的答案是:

企業家改變中國。

其實,不僅僅是中國,一部現代化歷史,哪一頁能少了企業家?

無論是工業革命的產生,還是各種五花八門的產品,背後都是企業家。正如張維迎教授所言,人類現代化以來,整個經濟發展的邏輯是:市場規模決定分工專業化,分工專業化促進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提升,勞動生產率提升帶來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後收入會增加,從而能夠擴大市場規模,如此等等。

這是一個正循環。而啟動這個正循環的核心,就是企業家,尤其是熊彼特意義上的創新企業家。

然而,企業家被污名已久。張維迎教授歸納過,傳統文化里,沒有企業家的位置,而在馬克思正統理論里,企業家又成了剝削的代名詞。

理解企業家並不容易。

並不是所有企業的負責人都算是企業家,比如,國企的負責人嚴格說就不能算企業家,他們更準確的身份應該是官員。

選拔國企負責人的過程,與選拔官員類似,但與市場選擇企業家並不一致。企業家必須對市場負責,並為他的決策承擔市場風險,但官員只需要對任命他的上級負責,並且往往不需要為他的決策承擔市場代價。

所以,國企長不出負責任的企業家。這被張維迎教授稱為:國有制下的企業家不可能定理。

最重要的,真正的企業家,要具備企業家精神。

那麼,企業家精神是什麼?

張維迎教授總結了三點。他認為,要理解企業家精神是什麼,必須先理解企業家精神不是什麼:

第一,企業家決策不是科學決策。科學決策是基於數據和計算,企業家決策是基於想像力和判斷。

第二,企業家決策不是給定約束條件下選擇手段,而是改變約束條件本身。

第三,企業家的目標不僅僅是利潤,還有超越利潤的東西。

在我們所身處的這個時代,超越利潤、超越既有約束條件、又極富想像力的偉大企業家,不管我們認識還是不認識、聽說還是沒聽說,其實我們的生活里,已經處處是他們的影子。

人類已經極大的受惠於他們,而且未來我們的生活,也將被他們的想像力、被他們的創造力拓寬。

這些企業家,都是夢想家,都在為你、我,為改善每一個普通的人類生活而努力。

今天,我們聊聊其中兩個響噹噹的人物:伊隆·馬斯克和比爾·蓋茨。

01 人類的未來在火星

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大名鼎鼎的現實版「鋼鐵俠」。

| 伊隆·馬斯克,全球最著名的企業家,特斯拉和SpaceX的CEO。

圖片來源:Forbes

前幾天,5月5日,馬斯克的第六個孩子,和現任女友格萊姆斯(Grimes)的第一個孩子出生了,取名為「X Æ A-12 Musk」。

就在公眾摸不著頭腦的時候,格萊姆斯在推特上解釋了這一名字的含義:「X」表示未知變量,「Æ」是「精靈語」中「Ai」的拼寫(表示愛/人工智慧)。

至於「A-12」則是兩人最喜歡的飛機型號的前身,這種飛機「沒有武器,沒有防禦,只有速度」,「戰鬥力強,但非暴力」。「A」還代表著格萊姆斯最喜歡的歌「Archangel」(大天使)。

| 格萊姆斯解釋新生兒名字「X Æ A-12」的由來。

圖片來源:格萊姆斯推特截圖

不過這個名字有點「坑娃」,因為根據加州法律,姓名只能由英語中的26個字母組成,這樣的名字,有可能沒法合法登記。

馬斯克的腦洞,真是不一般大。

作為現任特斯拉和SpaceX(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CEO,SolarCity(太陽城公司)的董事長,他也一直以腦洞大而出名。

最近的例子是疫情爆發後缺呼吸機,於是,馬斯克想出了用汽車零部件製造呼吸機的點子,而且還成功了。

不過馬斯克最出名的腦洞,還要數他的火星移民計劃。

按照馬斯克的設想,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再過4年,也就是2024年,首批人類將登上火星。

到2050年,這個人數將達到100萬。

進一步地,人類將成為火星的「殖民者」,在火星在建立城市,發展文明。

| 想像中的火星「社區」

圖片來源:SpaceX

你能夠想像嗎?

從2002年創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到現在,不過十幾年時間,但馬斯克正一步步地,使人們眼中「不可能」的火星移民變得可能。

2008年,SpaceX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由私人投資和研發的液態軌道火箭「獵鷹1號」(Falcon 1)。因為獵鷹1號火箭可部分重複使用,有效地控制了發射成本。

| 2008年9月28日,獵鷹一號首次發射成功。

圖片來源:Britannica

兩年後,新一代獵鷹九號(Falcon 9)火箭將名為「龍飛船」(Dragon)的太空飛船成功送往了國際空間站,太空私營化、商業化的時代由此開啟。獵鷹九號是一枚「完全可重複使用的重型運載火箭」,不僅發射成本被大大降低,也給傳統的航天市場帶去了革命性的衝擊。

| 2010年12月8日,載有龍飛船的獵鷹九號發射升空。

圖片來源:NASA

而龍飛船,同樣是目前唯一可重複使用的貨運飛船。

下一步,也是馬斯克和SpaceX正在做的事,就是在此基礎上開發載人龍飛船。

| 載人龍飛船內艙

圖片來源:SpaceX

馬斯克已經展示了,這一目標取得的進展和實現的可能性。他讓人們相信,他和我們,都在接近登上並移民火星的夢想。

這個曾在旁人看來十分瘋狂的念頭,這段從地球到火星平均長達1.4億英里的旅程,對於馬斯克來說似乎觸手可及:「如果人們想去火星,那麼是有辦法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去的」。

在馬斯克看來,移民火星最大的阻礙,不是技術或距離,而是費用,從火星到地球昂貴的「路費」。

這正是他成立SpaceX的原因:降低太空運輸成本,讓更多的人能夠支付得起這筆費用。

2016年,在墨西哥舉辦的國際宇航大會(International Astronautical Congress,IAC)上,馬斯克表示,購買一張開往火星的飛船票價需降至20萬美元左右,才能實現人類移民——而不是像阿波羅計劃那樣只是把極個別人送上另一個星球。

20萬美元,差不多相當於美國中等水平的房價。

| 馬斯克在國際宇航大會上演講。

圖片來源:Washington Post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需要飛船能夠完全重複利用。這個條件,馬斯克已經達到了。

其次,在燃料方面,應該使飛船在軌道繞行時也能補充燃料,燃料選擇要恰當,在火星上也可以生產利用。

這種理想的燃料是甲烷。它的使用成本要比氫氣等低得多。

馬斯克躊躇滿志地認為,滿足了這些要素,移民火星完全是有可能實現的。甚至,超越火星,人類可以去往太陽系的任何地方。

為什麼馬斯克如此執著火星移民?

因為在他看來,人類文明將會有兩種走向:一是留在地球上,最終在某個時刻迎來滅亡;二是移居其他星球,成為「多行星物種」(multi-planet species)。

移民火星,就是走向「多行星物種」的第一步。

這是全人類共同的未來。

02 人類共享同一個夢想

作為微軟科技大佬,比爾·蓋茨(Bill Gates)的故事幾乎人盡皆知:從小就顯露出高於同齡人的領悟力,中學時開始開發電腦程式,大三時從哈佛輟學,將全部精力投入微軟,並憑藉Windows系統成功建立起微軟商業帝國,曾在1995-2007年連續13年蟬聯世界首富。

| 比爾·蓋茨,美國企業家,慈善家。

圖片來源:Forbes

還有呢?

2008年,蓋茨退出微軟管理層,並把580億美元的個人公司財產捐給了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簡稱蓋茨基金會)。如果說,在這之前,蓋茨是作為一個成功企業家的形象出現的,在這之後,他最主要的身份變成了:慈善家。

蓋茨基金會是現今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基金會,而它關注的範圍,或許就如魯迅所說的那句「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們」。

| 位於西雅圖的蓋茨基金會總部

圖片來源:Devex

比如,公共衛生。

蓋茨研讀世界發展報告,發現在美國已幾乎滅跡的霍亂、瘧疾,仍在奪去非洲成千上百人的性命。而這一切的源頭,是當地簡陋骯髒的廁所和落後的污水處理系統。

於是蓋茨力圖建設可循環的「新世代廁所」,他帶著罐裝糞便上台演講,以期引起更多人對全球公共衛生的關注。

| 2018年,蓋茨在「新世代廁所博覽會」(Reinvented Toilet Expo)發表講話。

圖片來源:NBC news

比如,兒童疫苗。

早在上世紀50年代,疫苗的發明,就令已開發國家的小兒麻痹症傳播成為了歷史。但在非洲的貧弱國家,因小兒麻痹症而行動困難、癱瘓的孩子還比比皆是。

於是蓋茨投資數十億,把疫苗帶往這些國家。為了消除人們對疫苗的「偏見」,他親自去往奈及利亞,勸說當地宗教領袖們協助接種疫苗。他和團隊利用數據算法和衛星地圖,算出甚至預測出高發病地區,最大化了醫療人員和資源的調配效率。

| 蓋茨在奈及利亞

圖片來源: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UNICEF)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疫情中,蓋茨同樣將關注點放在了疫苗的研發上。

4月3日,在與著名脫口秀主持人崔娃(Trevor Noah,特雷弗·諾亞)的連線中,蓋茨表示,基金會正投入數十億美元,為研發多種疫苗建廠投資。雖然「最終我們最多只能選擇其中的兩種疫苗」,但這樣能保證研發速度足夠快。

「浪費」了錢,但節省了時間,與整個國家乃至全世界的損失相比,這點損失是「值得」的。

| 崔娃連線蓋茨

圖片來源:Comedy Central

而蓋茨基金會,也一直給予著疫情受災地區慷慨的資金支持。

早在1月底武漢疫情告急之際,蓋茨基金會就給中國捐贈了500萬美元。2月,新冠病毒逐漸擴散並蔓延至全球,蓋茨基金會又承諾將投入1億美元的資金來應對疫情,並隨著疫情形勢持續提供資金支持。

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宣稱暫停對世衛組織的捐助時,蓋茨直接與他「對著干」,抨擊特朗普的行為,並向世衛組織捐款1.5億美元。

再比如,教育。蓋茨基金會設立各類獎學金,始終致力於推動貧困人口的教育發展。

還有氣候環境。

工業製造中廣泛使用的煤炭、石油等化工能源,燃燒後向空氣中釋放了大量溫室氣體,造成了全球的氣候變暖,生態環境形勢逐漸變得嚴峻。

於是蓋茨極力倡導能源革新,大力投資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的研發與利用,並通過技術提高製造業的能源使用效率。

蓋茨所關注的,從來不是個人的事,也不只是身邊人的事,不是某個地區、國家的事,而是屬於全人類的大事。

而在全球資源分配還極不平等的情況下,貧困地區的貧苦人們,便是他首要關心和幫助的對象。

蓋茨努力實踐的,正是在蓋茨基金會官網上醒目展示的那句,來自妻子梅琳達·蓋茨的一句話:

「無論人們的生活條件如何,無論他們生活在哪裡,生活得怎樣,我們都共享同樣的夢想。」

(Whatever the conditions of people’s lives, wherever they live,however they live,we all share the same dreams.)

| 蓋茨和妻子

圖片來源:CNBC

這是全人類共同的夢想。

03 他們改變了人類

馬斯克和蓋茨,一個嚮往火星,一個致力地球,他們有什麼相似之處嗎?

當然,他們都是企業家,而且是全球赫赫有名的成功企業家。

而社會發展的進程,一直離不開企業家們的推波助瀾。企業家精神歷來被認為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

美國經濟學家威廉·鮑莫爾(William Baumol)在《歷史上的企業家精神:從美索不達美亞到現代》一書中,分析並肯定了從古至今的企業家們在社會發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他直言道:

「創新型生產性企業家精神是曾經推動並將繼續推動現代世界經濟增長和生產率提高的獨特現象。」

| 《歷史上的企業家精神:從美索不達美亞到現代》

作者:[美]戴維·蘭德斯、喬爾·莫克、威廉·鮑莫爾

譯者:姜井勇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

沒有企業家精神,便沒有以往的「增長奇蹟」,也沒有人類社會如今的模樣。

什麼是企業家精神?

早在1830年代,法國經濟學家理察·坎蒂隆(Richard Cantillon)就指出:「企業家使經濟資源的效率由低轉高」。

後來,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更將企業家定義為資本主義的「靈魂」,「企業家精神」則是社會前進的動力和無形財富。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Peter Ferdinand Drucker)將其特徵總結為:創新、冒險、合作、敬業、學習、執著和誠信。其中,最關鍵的因素是創新。

正是由於企業家們「創造性的破壞」,新的產品和服務不斷被生產出來,市場效率提高,社會生活得以改善,人類生存的邊界才能不斷拓展。

這是企業家們的經濟貢獻,而與此同時,他們還背負著深厚的社會使命。

一個好的企業,不必承擔企業生產之外的社會責任。只要企業能為社會提供質量足夠的好產品,其實就已經承擔了最重要的社會責任。

但企業家還略有不同。

判斷一個好企業家最關鍵的標準,不僅僅是技術能力或商業成就,更重要的,反而是他面對社會的視野、責任和領導力。

一個好的企業家,他所做的事不僅僅與個人有關,而關乎整個人類共同體的命運。

他的夢想,能變成每一個普通人類都能享受的偉大產品:比如比爾蓋茨的個人電腦;比如馬斯克正在為人類創造的火星生活。

沒有企業家的人類視野,就不會有這樣極大改變人類生活的偉大產品。

他們的偉大之處,不在於擁有多少財富,而在於心懷世界,並以超人的智慧改變了世界,塑造了我們整個現代社會。

他們的夢想,其實就是人類的未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D7FCXIBd4Bm1__YBzo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