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些地方的經驗來看,有許多農戶在稻田養殖小龍蝦時並沒有在田埂上建設專門的防逃設施,但產量並沒有降低,所以有人認為在稻田中可以不修建防逃設施,這種觀點是有失偏頗的。經過本人和相關專家分析,未修建防逃設施但產量沒有明顯下降的。
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在稻田中採取了稻草還田或稻樁較高的技術措施,為小龍蝦提供了非常好的隱蔽場所和豐富的餌料;
二、與放養數量有很大的關係,在密度和產量不高的情況下,小龍蝦互相之間的競爭壓力不大,沒有必要逃跑; 三、由於大家都沒有做防逃設施,小龍蝦的逃跑是呈放射性的,跑進、跑出的機會也是相等的,所以大家沒有感覺到產量降低。
所以,如果要進行高密度的養殖,並要取得較高的產量和效益,還是很有必要在田埂上修建防逃設施的。防逃設施有多種,常用的有2種,一種是安插高55厘米的硬 質鈣塑板作為防逃板,埋入田埂泥土中約15厘米,每隔75〜100 厘米用一根木樁固定。但要注意四角應做成弧形,防止小龍蝦沿夾角攀爬外逃。另一種防逃設施是採用麻布網片、尼龍網片或有機紗窗和硬質塑料薄膜共同防逃,在易澇的低洼稻田主要採用這種方 式。方法是選取長度為1。5〜1。8米的木樁或毛竹,削掉毛刺,打 入泥土中的一端削成錐形或鋸成斜口,沿田埂將妝打入土中50〜 60厘米,樁間距3米左右,並使樁與樁之間呈直線排列,田塊拐角處呈圓弧形,然後用高1.2〜1.5米的密網靠牢在樁上,圍在稻田四周,並在網內面距頂端10厘米處再縫一條寬25〜30厘米的硬質塑料薄膜即可。防逃膜不應有褶,接縫處應光滑且不留縫隙。另外,小龍蝦喜歡戲水,要防止它們從進、出水口處逃逸,因此在修築進、出水口時,也要注意防逃設施的處理。
進水渠道建在田埂上,排水口建在蝦溝的最低處,按照高灌低排的格局,保證灌得進、排得出,定期對進、排水總渠進行整修。稻田開設的進、排水口應用鐵絲網或雙層密網防逃,也可用柵欄圍住,既可防止小龍蝦在進水或下大雨的時候頂水外逃,也能有效地防止蛙卵、野雜魚卵及 幼體進入稻田危害蛻殼蝦;同時,為了防止雨季沖毀堤埂,稻田應 開設一個溢水口,溢水口也用雙層密網過濾,防止小龍蝦乘機逃走。
為了檢驗防逃的可靠性,我主張建議在規模化養殖的連片養蝦田的外側修建一條田頭溝或防逃溝,可以在溝內長年用地籠捕撈小龍蝦,因此它既是進水渠,又是檢驗防逃效果的一道屏障。
以上就是關於小龍蝦防逃措施的建議,歡迎交流與探討。
(微信公眾號:「湖北小龍蝦」已開通全國小龍蝦每日報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