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血壓,3個雷區不能踩

2019-07-29     悅讀中醫

小 編 導 讀

面對越來越常見的高血壓,如何防治成了患者很憂心的問題。不少人對防治高血壓不甚了解,踩完這個誤區,又不慎跌入了那個誤區,彎路走了不老少,血壓還沒控制好。避免誤區,你需要這篇文章。3類誤區9個字,遠離它們,學會正確防治高血壓。


高血壓常見的誤區,我把它總結為9個字。

不吃藥、只吃藥和亂吃藥!

1、第一個誤區,不吃藥。

其實高血壓在中國的發病率特別高,尤其是55歲以上的老年人,有人認為,慢慢地就可能2:1了。就是說兩個老人中有一個是高血壓,而且這個數字以每年1000萬的速度在增長。而在這種情況下,全國高血壓的知曉率卻特別低,只有30%左右,也就是說在血壓超標的人群中只有1/3知道自己是高血壓。

如果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怎麼會吃藥呢?就算知道了,有些人也未必願意吃藥。而就算吃藥了,真正能夠達到治療標準(140/90mmHg)的不到10%。

為什麼患病不吃藥呢?

第一,有些人是不知道,因為沒症狀,從來不量血壓。恰恰高血壓群體中起碼有一半的人是沒有頭暈症狀的,所以現在要建議35周歲以上的人每年起碼要量一次血壓。

第二,有些人認為高血壓是遺傳所致,從父母那輩起都是高血壓,再怎麼吃藥也沒用。其實時代在進步,醫學在發展,以前許多看不好的疾病現在完全能看得好。不能因為有遺傳因素就可以不吃藥!遺傳所致的高血壓就更要吃藥!有時候遺傳所致的高血壓發生得比較早,別人一般五六十歲得高血壓,而有遺傳因素的人三四十歲就得高血壓了。所以,還得早吃藥!這不能作為不吃藥的理由。

第三,害怕副作用。在門診出診時,聽到最多的就是:醫生,這個藥有副作用。說明書上面寫的肝功能不全的人慎用,腎功能不全的人慎用。這個藥傷肝傷腎啊!告訴大家,藥物肯定有副作用,但是副作用如果大到一定的程度,就沒辦法上市。藥物要經過動物實驗,再經過好幾期的臨床試驗,也就是人體試驗後,完全能達到治療效果,並且它的益處遠遠大於它的副作用時,才成為藥品上市。如果把0.1%或者0.01%可能出現的副作用看得那麼大,而不顧能給你帶來的益處的話,那醫生也救不了你。這就是只看副作用而不看好作用的。

第四,有的人把錢全拿去買保健品,就不吃藥!我經常說:保健品和藥物是針對不同人群的。保健品是對健康的人,或者只是處於健康的邊緣,或者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用來保持健康的話,可以用點保健品。一旦跨過紅線,生病了,就不是健康人了,那就不能只吃保健品,要吃藥。所以,當你已經確診是高血壓,並且需要治療的時候,如果還用保健品的話,花再多的錢,可能一點益處都沒有,反而會延誤病情。

2、第二個誤區,只吃藥。

有些人吃藥,但他們「只吃藥」,也就是說吃了藥以後就以為自己進了保險箱。他們認為:我天天吃藥,醫生給我一種藥,我就吃!吃完以後也不量血壓,監測血壓達標了沒有,他們覺得沒有頭暈,血壓一定是正常的。如果只是通過症狀,頭不暈就行,那是錯誤的。因為血壓沒有達到140/90mmHg這個標準,吃了藥也是白吃;或者高血壓引起眾多併發症沒有得到控制,這樣吃藥也是白花錢。所以,吃藥的同時必須自己在家裡也測血壓,並且記錄下來。這樣的話,當複診的時候能給醫生看,作為繼續治療或是做出調整的參考。

而且有些人對降壓藥的敏感性特別高,吃過藥以後血壓快速降低,但是不監測血壓,繼續吃藥,血壓就更加低。血壓太低了也會頭暈,有些人認為頭暈大概就是血壓高了,就再吃一顆降壓藥。我就碰到過這樣的病人,吃了一顆降壓藥後頭暈了,覺得自己血壓一定還高,就再吃顆,後來直接摔到地上了。

還有一種情況,有些人吃了降壓藥以後,監測血壓,確實控制得還可以,但他不再複診了。因為他覺得他的高血壓已經好了。其實定期複診還是必要的。第一,要監測藥物的副作用,有些藥會引起咳嗽,有些藥可能會影響腎功能,有些藥吃了可能心率會變慢,有些藥吃了心率會變快,如果不監測的話,我們就不知道藥物的副作用會不會發生,醫生就沒有辦法根據你的情況調整用藥。第二,要監測高血壓可能會引起的損害,比如說心臟、腦、腎臟、眼等。經常要查一查這些器官,用醫學術語來說,叫靶器官。血壓那麼高,就像高壓水槍,這高壓水槍一下就飆到心臟、腦、眼睛、腎臟的血管,那這些血管都可能會出現問題。吃了降壓藥以後,就需要檢查這些器官有沒有出問題。如果這些器官已經有問題了,我們可以調整用藥來做一些保護或者延緩病情的措施。

所以,我們不能不吃藥,也不能只吃藥!

3、第三個誤區,亂吃藥。

這也是我最擔心的一個誤區,也是出現最多的一個誤區。

第一種情況,別人喜歡吃什麼藥,我就跟著一樣吃什麼藥,這叫亂吃藥!因為男性和女性用藥就不一樣;年紀輕和年紀大的人用藥不一樣;收縮壓也就是上壓高,和舒張壓也就是下壓高,用藥也不一樣。怎麼能說別人用藥效果好,你用就會好呢?所以,不能因為鄰居、同學、同事吃這個藥,你就吃這個藥。醫生進行的是個體化治療,為個人設計一個方案來用藥。

第二種情況,就是道聽途說亂換藥。現在有很多人用藥發現血壓降不下來,這往往是因為藥不夠。據統計,全世界只有27%~30%的人用一種藥就能把血壓降下來,而絕大部分人都需要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降壓藥。有些人血壓降不下來,覺得好像另外一種藥好,就自行換一種降壓藥,換了之後血壓還是降不下來,就再換一個,換到最後血壓還是降不下來。這個時候不能只換藥,要強強聯合,找另一種藥合用來控制血壓,這叫聯合用藥。所以,不能道聽途說,這個藥好、那個藥好。

第三種情況,就是吃藥太隨意。比如今天早上起晚了,就11點吃藥;明天醒得早了就6點吃;要是忘了一頓就改中飯後吃或者晚飯後吃等。這樣的話,血壓就會「一塌糊塗」。因為我們的血壓每天都有波動,有高有低,早上八九點鐘是高峰,下午四五點鐘也是高峰,而晚上的血壓可能就低一點。如果降壓藥白天沒吃,晚上補吃,在血壓可能低的時候吃藥,可能就會低上加低。血壓降得太低,還會增加中風的風險。而早上10點鐘再吃藥,這時血壓已經開始上升。所以,我們提倡降壓藥要定時吃!而且要吃得早。如果你是年輕人,每天要9點鐘才醒,那就稍微早一點,在八九點鐘血壓上升之前,先吃顆降壓藥,再接著睡也可以。如果你是個老年人,早上五六點鐘就醒了,醒了以後6點多也就可以吃藥了,因為醒得早,血壓的高峰也可能來得早。早點吃藥,把血壓的高峰抑制住。要知道血壓的晨峰,也就是早上的高峰,是引起心肌梗死、中風最重要的原因。所以,這個晨峰一定要抑制住,要不然高血壓的併發症就會越來越嚴重。

不吃藥、只吃藥、亂吃藥,遠離這些誤區,正確防治高血壓!

想要閱讀更多科普好文,《醫聲相伴》推薦給大家——

《 醫聲相伴 》

本書為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知名醫學科普節目主講人崔松所著,書中分為症狀篇、問藥篇、心腦血管篇3部分,崔松老師用輕鬆易懂的語言講解了55個生活中常見的與健康、養生相關的問題。本書屬於反向出版圖書,最大的特點就是隨書配有多種資源,方便大家以不一樣的方式攝取知識,如書中配有【有聲書】【養生節目】。另外,還配有【養生問答】【讀者圈】,實時更新名醫解讀的熱門養生話題,與名醫對話,分享你的學習成果和養生疑問。(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醫聲相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崔松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OLnQWwB8g2yegNDFwt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