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是慣出來的
上周和朋友吃飯,遇到了這樣一幕。
鄰桌有一家人飯吃到一半,小孩大概是無聊了,不停地在玩弄桌上的餐具。後來不知道怎麼的,就開始扔餐具,甚至把杯子摔到地上,給打碎了。
服務員急匆匆趕過來收拾,孩子卻又更加變本加厲,站到椅子上,用手大力地拍打服務員。
旁邊的人看不下去,忍不住出口:「這孩子都皮成這樣了,你們家長還是管一管吧。」
沒想到,孩子的爸爸卻頗有些自豪地說:「我家孩子從小就鬼靈精怪,我們也管不了。」
聽完他爸爸的話,這孩子更加得意了,直接爬到了桌子上。
眾人一片唏噓,這都什麼家長啊,難怪會有這樣的沒素質沒禮貌的孩子。
俗話說,每一個沒素質的熊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放縱不管的熊家長。中國家長有一個毛病,喜歡「嬌慣」、「溺愛」孩子。
總覺得孩子還小,不懂事也是正常的,於是對小孩一些「作惡多端」的行為都不以為然。
所謂的熊孩子,就是這樣慣出來的。
熊孩子和惡的距離
只有一瞬間
生活中,我們都經常會遇到一些讓人鬧心的熊孩子。
電影院裡,亂踢前排人的椅子;公交、地鐵等公共場合,大喊大叫……
這些看起來似乎無傷大雅,我們通常說,孩子還小,別和他計較。
確實有時候孩子搗搗蛋,釋放下天性也不失可愛,但一旦影響到他人,往小了說是沒禮貌,往大了說,就是一種惡。
四年級的孩子故意推了一把孕婦,僅僅就為了試試是不是摔了就會流產;
一名5歲小男孩對一名2歲的小女孩惡作劇,將她抱進電梯並按下18樓按鈕,結果小女孩墜樓身亡;
貴州一個10歲小孩,嫌棄外面施工聲音太吵影響自己看動畫片,一氣之下,拿小刀割斷了樓外施工者下方的安全繩……
熊孩子與惡的距離只有一瞬間,他們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覺得好玩就行了,不會考慮事情會有什麼後果。
甚至對「惡」不以為然,也不會去感恩,他們會覺得父母給的愛,給的縱容嬌慣都是理所當然的,對於社會的秩序、長幼尊卑都是無視之。
這些「小霸王」行為背後暴露出來的,其實就是父母教育不到位的問題。
縱容孩子無理的小打小鬧,包庇孩子的錯誤……一次又一次的嬌慣,終究會讓孩子成長為不知善惡、不懂感恩、沒有教養的人。
還記得《都挺好》裡面那個打親妹妹、妻子,不學無術的「媽寶男」蘇明成嗎?
父母的溺愛放縱,讓他不懂得去體諒別人,情緒化,想打人就打人,甚至一味地朝家裡伸手要錢,成為「啃老」的吸血鬼……
「
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作為一張「白紙」,尚且沒有辨是非的能力,若家長一味地放任,一點點地累積,終是會影響他一整個人生,乃至人格的形成。
」
你不好好教育孩子
世界會狠狠教育他
在國外某個藝術展區里,一個5歲的孩子因為調皮好玩趴在了價值數十萬的雕塑上,扯著扯著就把雕塑弄倒在地上,打碎了。
那個藝術雕塑價值13.2萬美元,大約85萬人民幣,雕塑的主人要求孩子父母全價賠償。
聽到這個消息,孩子的家長都傻了眼,他們沒想到一個不小心就要付出這麼大的代價。
孩子的媽媽抗拒賠償,不斷地推脫說孩子還小,只是不小心。
但是再多的辯解,都無法掩蓋當時自己沒有照看好孩子,導致藝術品被損壞的事實。
社會有社會的規則和秩序,對於孩子來說也不例外。
「
在家裡,你可以包容孩子的錯誤、缺點。但是到了外面呢,當熊孩子危害到他人,破壞了社會秩序,沒有誰會理所應當地去縱容。
」
做錯了事,該受到懲罰,該改正,該道歉,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一樣。
今天你若不教育好孩子,明天這個社會就會狠狠地教育他。
好孩子是「管」出來的
老話說:嚴父出孝子,慈母對多敗兒。
雖然在開放的今天,我們不提倡去體罰孩子,批評毆打孩子,但這不意味著就兩手一攤啥也不管,自由放任孩子的天性。
記得在有一期《金星秀》中,金星採訪「國民好媽媽」劉濤,談到對女兒的教育。
劉濤表示女孩子從小要懂規矩,獨立,不能過於隨意隨性,對孩子不能一味遷就。
她說:「孩子必須要有一個能夠管得住他的人。」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成年人需要自律,孩子需要管教和引導,才能成為更好的人。
我曾經在高鐵上見過這樣的一幕:一個媽媽帶著5歲左右的女兒坐車,旁邊剛好坐了一個正在睡覺的年輕人。
剛上車,女孩似乎有些話要對媽媽說,剛張嘴,那位媽媽就用食指比在嘴邊,小聲對孩子說:「哥哥在睡覺,我們小聲點。」
女孩乖巧地點了點頭,後來就戴著耳機安靜地看著動畫片,期間和媽媽講話,也是湊到耳朵邊壓低了聲音說。
雖然是很小的一個事情,卻足以見這位母親對孩子的家教,在細節、規矩教育上的注重程度。
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曾說:
「
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種聯繫將會影響每個人一生。
」
也就是說,父母是什麼樣的人,給孩子提供什麼樣的教育,孩子將來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溺愛的父母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孩子不應在嬌慣中長大,應該在有所約束的環境里成長為更好的人。
可以偶爾天真地任性,但不可放肆無底線地搗蛋;
可以包容改正孩子的失誤,但不可一味地縱容掩護;
可以有讚美和表揚,但不可沒有約束和紀律。
記住:好孩子是管出來的,熊孩子是慣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