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火爆的電影《少年的你》上映不到一周,票房即將突破10億。
影片中,優等生陳念一門心思努力學習,考上好大學是她唯一的目標。
她的同班同學因為長期遭受校園霸凌,以跳樓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別的同學都在拍照片發朋友圈的時候,只有陳念為她蓋上了衣服。
可是誰知道她的一個小小善念,使她成為了下一個被欺凌的對象。被推下樓梯,被剪去頭髮,被拍裸照,霸凌者一次次的傷害著陳念。
而同學們的漠視圍觀,幫凶一般的集體嘲笑陳念的母親是個騙子,更是讓陳念心冷無助。
校園的霸凌者,不只是直接動手打人,當面侮辱的那一個,那些置身事外看熱鬧的旁觀者,也是霸凌的一分子。
直到把霸凌的對象逼死了,他們也不知道,原來那些打罵、侮辱像刀子一樣,也會殺人!
魏萊是欺負陳念的主要霸凌者,她的家庭管教十分嚴厲,因為復讀,她的父親一年沒有跟她說過一句話。
長期壓抑導致她心理扭曲,只能通過霸凌別人來實現自我,也正因如此她感受不到被霸凌者內心的苦楚和絕望。
若是她有絲毫的同情心和愧疚感,也不會在與陳念「和解」時,導致意外的發生。
有同情心的孩子受歡迎
在國外,一位名叫「Petree太太」的幼兒園老師曬出了她對班裡一個6歲小姑娘Peyton的感謝信。
在Peyton所在班級里有一項獎勵,當天如果哪個小朋友表現特別好,他就有一項特權,可以選擇中午和誰一起吃午飯。
這天是Peyton享有這份特權,讓人意外的是,Peyton並沒有像別的孩子一樣選擇班上最受歡迎的孩子一起吃飯,而是選擇了一位從來沒有被人選擇過的小男孩一起共進午餐。
Peyton的關心,給小男孩帶來了巨大影響。慢慢的其他孩子也開始關注他,小男孩也變得開朗活潑了很多。
老師感慨道,「我相信Peyton長大以後一定能做出更多讓人敬佩的事,感謝她的父母培養了這麼富有愛心的孩子。」
教育學專家丁海東教授曾說:「同情心的形成與發展,是幼兒順利融入社會、協調人際關係重要前提,對幼兒未來人格的健全與成長有著持續和深遠的影響。」
擁有同情心的孩子,能夠把自己放在對方的位置上看問題,設身處地的體會對方的情感,這樣的人往往善良、溫暖,更容易受人歡迎,自然能夠建立起很好的人際關係。
同情心要用心呵護
人之初性本善,每一個孩子起初都是純潔的天使。
家長們需要做的,就是用心去喚醒和強化孩子的同情心。
1.父母要成為有同情心的人
在《少年的你》中,當警察找到魏萊的母親時,她的第一反應不是詢問女兒的所作所為,而是質疑對方家長的身份和孩子的心理素質,與她好像沒有任何關係。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行為會給孩子的性格養成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果家長對孩子充滿了愛意,對待家人和朋友友善、寬容,在孩子的心中,也會種下善良的種子,留下人與人之間互相理解、互相幫助的印象。
身教重於言傳,有同情心的父母必然會有有同情心的孩子。
2.讓孩子承擔一些責任
給孩子種一盆仙人掌、綠蘿或者月季,讓孩子給它澆水、施肥、除蟲。
給孩子養一隻鸚鵡、小貓或者烏龜,讓孩子給它喂食、洗澡、陪它玩。
孩子在照顧它們的過程中,培養了責任心,懂得了需要付出愛心,真心去呵護他們,植物或者動物才能生長的更好。
懂得尊重其他的生命,體會小動物和自己一樣,也會有開心、難過、孤獨的情緒。
這種愛心形成之後,他自然會懂得關心、尊重其他人了。
3.鼓勵孩子表達愛意
北京師範大學錢志亮教授曾經分享了他培養孩子同情心的往事。
從錢教授的孩子上幼兒園的第一天開始,錢教授都會給他帶一包紙巾,並且告訴他,如果有小朋友哭了,就幫他擦擦眼淚;如果有小朋友摔倒了,就幫他擦乾淨,還要告訴小朋友:「沒關係,有我和你在一起。」
從幼兒園到讀博,這個孩子一直都特別受同學的歡迎,人際關係也很好,雖然他的學習成績並不是最優秀的,但是評選「三好學生」或者「優秀學生幹部」的時候,他總會高票當選。
同情是一種細膩的,沉重的愛。孩子們在對別人付出關愛和善意的時候,這種愛會在孩子們之間傳遞。
4.不要成為霸凌的旁觀者
電影《少年的你》中,胡小蝶在跳樓前曾經對陳念說:「他們一直欺負我,你們為什麼不做點什麼?」
她可能感覺到陳念與別的同學稍有不同,她也許也曾經幻想過陳念會對她施以援手。但是陳念沒有,她只想好好學習,她不想多事。
等到自己成為了被欺凌的對象,她才明白,對霸凌行為的冷眼旁觀與霸凌者同樣殘忍。
旁觀者的漠視和跟風,是對霸凌行為的縱容,只會讓施暴者更加的肆無忌憚,他們同樣可恨。
有位哲學家說過:擁有一顆同情心,是使孩子成為品行端正的人最可靠,最有力的保證。
長大後,在他的身邊也會圍繞著一群與他一樣有愛心、溫暖、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