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中的中藥世界(1)
現在網上關於本草的文章很多,但有一個問題,每一味中藥都有自己最強的一面,可部分作者並非中醫師,只是摘抄中藥辭典,作用洋洋洒洒羅列了一大堆,讀者看了,還是不會用,因為不知道重點。
今天我要介紹的就是一味功效極其繁複,讓人感覺包羅萬象,找不到北,有點懵的中藥。
它就是黃芪。
如果你去看《中藥學》上黃芪的作用,你會嚇一跳:
氣虛乏力,食小便溏,水腫尿少,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肺氣虛弱,咳嗽氣短,表虛自汗,內熱消渴,血虛萎黃,半身不遂,久潰不斂,痹痛麻木,癰疽難潰......
初學者看了,簡直是一頭霧水,因為看起來,這味藥是萬能藥,作用太多,記也記不住。運用這味藥也難,若抓不到它獨到之處,運用時,往往蜻蜓曬水,到處放一點,療效也不佳。
其實理解這味藥有一個便捷的辦法,就是回到一本以臨床實證為基礎的醫書中去,以那本經典醫書對黃芪的描述為「基本點」。
那本書就是《金匱要略》。
在那本書中黃芪出現8次。
現在從黃芪最實用最有效之處談起。
黃芪能治黃汗、自汗
《金匱要略》中,「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最簡單,方中黃芪五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苦酒一升。漢代沒有高度酒,苦酒相當於現在上好的低度酒清酒。也有一些漢方家用醋來代替。
這個方子治療的患者有幾個特徵:一是身體浮腫而重;一是全身淌黃汗,汗出沾衣,周身如浸水中;一是汗出口渴。
如果在這個基礎上,出現了上身汗多,下肢濕冷,骨關節痛,不能飲食,小便少,情緒不安,則去苦酒,加生薑,甘草,大棗,此謂「桂枝加黃芪湯」。這大概是因為,生薑能散寒祛冷,並且和甘草,大棗配在一起能夠強壯患者的脾胃,改善患者的飲食。
這兩個方證,雖也有浮腫,但「黃汗」症狀更明顯一些。
臨床上,明顯的『黃汗」』患者並不多見。黃汗是比較大的汗,汗出沾衣,如同沐浴。如果汗比較小,皮膚濕潤,容易感冒,一般用的是「玉屏風散」,這個方子由黃芪,白朮,防風組成。用量比較輕,一次只用9克。這個方子有增強體質的作用。
黃芪擅治水腫
如果,患者浮腫,特別腰以下顯著浮腫,同時伴有脈浮,身重,汗出惡風,皮膚比較鬆弛,不緊湊,給人水濕肥胖的感覺。
則用「防己黃芪湯」,方藥如下:
漢防己一兩 甘草半兩(炒) 白朮七錢半 黃芪一兩一分(去蘆)
吉益東洞,大冢敬節,黃煌等醫家都認為,此時黃芪的劑量應該遵循《千金要方》的五兩,漢防己應該遵循《千金要方》的四兩,白朮為三兩。
這個方子是《金匱要略》中治療風水的基本方之一。
如果伴有喘鳴則加麻黃半兩,胃腸不調則加芍藥三分,下肢平素冰冷加細辛三分,有心悸的感覺加桂枝三分。
另有一方,也能治療是四肢浮腫,水氣在皮膚中,即「防己茯苓湯」:
防己三兩 黃芪三兩 桂枝三兩 茯苓六兩 甘草二兩
兩方比較。「防己黃芪湯」有白朮,「防己茯苓湯」有茯苓,桂枝。
白朮有很強的健脾利水的作用,因此「防己黃芪湯」健脾利水的力量要強一些。
桂枝有溫通經脈的作用,所以,「防己茯苓湯」比「防己黃芪湯」要暖一些,有一定溫陽的作用。同時茯苓還有安神定悸的作用,可以治療水腫患者因為虛弱導致的肌肉不由自主地跳動。
需要強調的是,這兩個方子用的是漢防己(粉防己),切不可與含馬兜鈴酸的廣防己,木防己混用。並且,即使是粉防己,也不可大量,長期使用。這個藥物不像黃芪那麼安全,黃芪現代研究已經證實用它30~60克/天口服,可促進肝臟白蛋白合成,減輕高脂血症,緩解各種腎病引起的蛋白質及脂肪代謝紊亂。而漢防己這個藥,了解其藥性可以,入方則要相當慎重。
本文涉及到的方子,請在執業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kHcZm8BMH2_cNUgGCK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