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死海:湖深一米採鹽直接撈,每升湖水含鹽380克

2020-04-27     行走在陌路

「這份工作太累了,如果有選擇,我會馬上離開」,25歲的塞內加爾青年布巴卡爾·凱塔剛從湖裡上來,2分鐘不到就渾身布滿鹽晶:「這裡很美,很多遊客慕名而來,有時候甚至比我們工作的人還多」。

凱塔的工作就是採鹽,他的夥伴大約有3000人,全部來自瑞特巴湖沿岸的幾個村莊。在凱塔的記憶中,爺爺和父親以及整個村莊的鄉親們都依靠這座湖維生,從凌晨5點一直忙碌到中午才回家,並不是偷懶,而是烈日高溫極易令人中暑。

瑞特巴湖並不是普通的鹽湖,雖說面積只有3平方公里,在非洲乃至歐美的名氣卻絲毫不亞於其他湖泊,有著「非洲死海」的別稱。由於瑞特巴湖的湖水會隨著季節變換而變色,時而淡綠、時而深紅,但多數時候都是粉紅色,也因此被稱為「玫瑰湖」或「粉紅湖」。

瑞特巴湖位於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東北部的維德角半島內,最近的地方離大西洋僅有300米距離,但湖水中的鹽含量卻高出十倍以上,每升湖水含鹽達380克,是全球四大高濃度鹽湖之一(以色列死海、美國大鹽湖、澳大利亞斯賓塞湖)。與其他鹽湖不同的是,雖然瑞特巴湖部分區域鹽度高達40%,但仍有魚類存活,只不過體積只有其他地方的四分之一大小,被塞爾加爾人統稱為「侏儒魚」。

每年的1-3月是塞爾加爾最乾旱的季節,湖水也隨著氣溫升高逐漸從粉紅到深紅,最後變成酒紅。

但實際上,湖水變色的主要原因並不僅僅是氣溫,更大程度上取決於一種名為「杜氏鹽藻」的單細胞真核藻類,是目前人類已知的幾種能同時耐熱、耐鹼、耐酸又嗜鹽的微生物之一。

「杜氏鹽藻」多見於海鹽田中,最適宜生存的鹽度大約在15%-22%之間,超過這個鹽度後會逐步排出血紅素使藻體通紅,在太陽光合和水底礦物質的中和作用下,逐步完成由淡變濃的變色過程。隨著雨季的到來,湖水鹽度被稀釋後再度從濃變淡,周而復始已有數千年之久。

在湖水顏色最深的時候,不僅沿岸3000多名採鹽工全部出動,還有數千人從塞內加爾其他地區趕來,因為這個時候的瑞特巴湖湖水最淺,被陽光暴曬後的鹽晶更厚,上到70歲老翁、下到10歲小兒都能輕而易舉的在一米深的湖水中從事採鹽工作。

非洲死海:湖深一米採鹽直接撈,每升湖水含鹽380克

按照凱塔的說法,瑞特巴湖對於本地人來說就是「天賜福地」,土生土長的塞內加爾人把每年3-4個月的主要採鹽期當成最大收入來源。

然而,沒有技術門檻的行業同時也代表著廉價,瑞特巴湖採鹽的步驟十分簡單,只要一艘船和一隻簸箕就可以開工,將湖底鹽晶直接撈進簸箕搖晃幾下清洗乾淨,再裝船運到岸邊等待出售。

一艘艘船的鹽被運到岸上碼成一大片鹽堆,路邊已有鹽場和魚製品廠的車在等待收購,按照含鹽量差異分為三種等級,每堆價格從0.5美元到1.5美元不等。按照一天7個小時的工作量計算,每人每天最多可以賺到4.5美元,合人民幣約32元,足夠塞爾加爾本地家庭的兩天生活所需。

雖說這個錢賺的沒有難度,但長時間浸泡在瑞特巴湖中的危險性仍然很高,姑且不論塞內加爾夏季40℃的高溫,僅高鹽湖水對身體的腐蝕就足以令人體細胞脫水死亡而引發各種症狀,更別說水中還有各種微生物了。所以,長期從事採鹽的人不僅皮膚特別黑,身體機能也比常人更快衰老,簡單說就是「壽命更短」。

​為了保護身體不受高鹽湖水的侵害,人們會在全身塗滿一種乳木果油,也會提醒下水的遊客要在腳部塗滿果油。

雖然可以暫時保護身體,但乳木果油同時也有輕微的毒素,必須提醒的是,請務必在2個小時內徹底清洗,這也是凱塔一直都想離開的主要原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RWSu3EBiuFnsJQVpP2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