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特殊群島:本國海島卻由他國管理,島民以成本價接待遊客

2020-03-17     行走在陌路

1720年,瑞典在納瓦爾戰役中大獲全勝,同時也導致瑞典財政赤字加劇,不得已將實際價值並不高的瓦爾肯群島劃給芬蘭代管。不成想的是,芬蘭獨立後將瓦爾肯群島列入版圖,隨後又在附近海域發現石油,兩國為此嫌隙漸生。

​瓦爾肯群島地處波羅的海波的尼亞灣,大大小小6550個島嶼上約有5萬居民,總面積1944平方公里,與瑞典陸地距離80公里,離瑞典高海岸群島僅25公里。

二戰後兩國在北歐理事會介入下握手言和,同時特許島民可隨意定居北歐五國,或同時享受兩國福利且終身免稅。然而,島民們卻一一拒絕了。

雙份福利還終身免稅,這種好事為什麼要拒絕?因為島民並不缺錢,僅僅是捕魚和放牧的年收入就接近十萬美元。他們實際上要的是連通海峽的橋樑,瑞典和芬蘭為此紛紛表示:不是不想給,就是想給也給不起。

原來,瓦爾肯群島形成於2.4萬年前的冰川消融期,含有大量土石的冰川大面積消融,形成如今類似沼澤濕地般的地貌,群島最高海拔僅24米,但水深最多也就25米,屬於典型的冰磧石地貌。

這是地球上最不穩定的地貌之一,在沒有任何火山與地震活動的前提下,冰磧石陸地會不斷的抬升或下陷,使得瓦爾肯多數海島都出現形狀變化的跡象。

地質學家經過多年測量後證實,瓦爾肯南部海島以每年0.8-0.85毫米的速度抬升,在過去9600年里已「增高」285米,使得群島逐步從海面下上升到水上,但期間卻出現了北部島嶼持續多年下沉的異常現象。目前記錄到的最高數據是2006年,北部消失13座小型島礁,南部島嶼則憑空多出1平方公裡面積。

世代捕魚的島民們對群島「此消彼長」的現象早已司空見慣,但芬蘭卻不得不認真,因為地下擁有相當可觀的石油儲量卻不敢開採,因此不斷派遣地質學家登島勘測。

為了阻止開採石油破壞罕見的冰磧石地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將瓦爾肯群島併入瑞典的高海岸群島,一起列為世界自然遺產之一。

世界上最特殊的群島就這麼誕生了,主權歸屬芬蘭,但實際管理的卻是瑞典。島民們原本並不在意哪個國家管理,直到兩國準備聯手開採石油才開始著急,因為交通雖然不便,但漁獲頗豐、水草茂密,人們只要夏季捕魚就足夠生活所需,自然不願搬往內陸。

雖然被列入世界遺產,但芬蘭和瑞典並不想放棄,為了讓島民「自願」離開,兩國短期內相繼宣布減少渡輪班次,從早先的每周3-5班減少至每周一班,並切斷了部分島嶼的水電供應。很快,部分居民選擇搬到人口更多的島嶼,或乾脆遷居內陸。

但大多數島民仍堅守家園,以致引來更損的做法:芬蘭和瑞典宣布合作開發瓦爾肯群島旅遊業,芬蘭「出資」至少100座海島的30年開發權,瑞典則負責興建旅遊設施,以此打亂島民們的捕魚和放牧生活。

結果細心的人們發現,雙方簽訂的合約中有「可隨時終止合作」這麼一句話。

作為應對,島民們聯合宣布以成本價接待外來遊客,同時還免費接送遊客往返,要求只有一個:遊客需要在阻止開採石油的名單上簽名,只要超過10萬票就會被提交給北歐理事會進行否決審議。

很快,大量遊客衝著環保湧入瓦爾肯群島度假,甚至有人簽了名就走,事件發展的趨勢出乎芬蘭和瑞典的意料之外,石油開採計劃至此被「束之高閣」。

雖然打斷了石油計劃,但島民們仍然不太放心,因為「慾望」是會捲土重來的,只有修橋直接連通兩國土地才能永久斷絕這個「慾望」,否則就繼續以成本價應對兩國開發旅遊業。因此,如今雖然很多島嶼無人居住,但該有的漁船和房屋也都有在維護。

瑞典還真考慮過修橋,因為芬蘭的石油也不會分給瑞典,與其得罪島民還不如開發旅遊分一杯羹。可經過測量後又退縮了,因為在海峽兩岸架橋至少要分成三段,加起來總長超過40公里,僅預估費用就要20億歐元,這還不算開發旅遊的費用,萬一芬蘭最後終止合作豈不竹籃打水一場空?

芬蘭和瑞典的回應是:「這個想法確實很好,但不可能是現在付諸實施,或許幾十年後有這個可能。」

雖然被拒絕了,但島民們仍然表示不會放棄「成本價接待遊客」的做法,反正群島上有的是海鮮和牛羊肉招待遊客,哪怕便宜點賣給遊客也很划算,至於什麼時候結束,誰知道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zWw-XABnkjnB-0zUaQ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