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面:看起來好看,吃起來好怕

2019-08-03     壹路吃

上海菜偏甜,似乎是共識。

我有個潮汕朋友,平時吃的十分清淡,有次閒聊起個人口味對各大菜系的好惡——本想著廣東人嘛,肯定最受不了川菜的油和辣——沒想到對方話鋒一轉,數落起江浙的甜來:「重油重辣是最後的底線,最忍受不了的,就是江浙滬那種無所不在的甜。」

當時的我還沒去過上海和蘇錫常一帶,沒有感同身受的體會,但這個出乎意料的回答淺淺的印在了腦海,直到這次來上海,吃了一碗甜膩膩的豬肝拌面以後,才算明白了一個人何以對甜如此畏懼。

甜與豬油聯袂發起的「責難」

我光顧的這家麵館人氣頗高,午飯時間基本滿位。火爆的場面,也讓老闆底氣十足:「我們家的面,你隨便點都好吃,但如果是第一次吃的話,更推薦你拌面,味道足嘛。」

看起來好看,吃起來好怕的豬肝拌面。圖/西夏

面剛上桌時的賣相,還是蠻讓人期待的。豬肝裹著油亮的醬汁,火候恰到好處,又薄又嫩,前兩口還算享受,可越往後吃,就越覺得不對勁兒。甜兮兮的澆頭只是一方面,由此衍生出的「」才是致命傷。

江浙好用豬油燒菜,不但素菜用,海鮮、肉類皆可。去年去台州吃海鮮,有一種叫做「家燒」的做法,就是先用豬油熗鍋再燒。當地人認為豬油的肥腴能激發食物的「厚味」,吃起來更香。但對於我來說——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一部分北方人的口味——這種做法無異於「畫蛇添足」。裹著一層豬油的魚,總像有什麼心事瞞著你,怎麼吃也吃不明朗,實在感覺有失海鮮的本味。

用豬油熗鍋的「家燒」鯧魚,有點烀嘴。圖/西夏

再說回上海。本幫菜里有道著名的「蔥油拌面」,毫無懸念也要請出豬油本尊,再加上大量的糖和醬油,跟鹼水面拌勻,既可單獨成為拌面,也可以此作為各種澆頭面的「打底」,比如這碗豬肝拌面,勉強吃完澆頭,吸了碗底油汁的麵條簡直甜膩到難以下咽。萬萬沒想到,吃過牛癟,喝過豆汁兒,最後折在了上海的麵條上,已經很久沒有哪種食物一提起來,就能引發我本能的牴觸了。

上海蔥油拌面,豬油+醬油+糖,非常甜膩。圖/ecook.cn

臨行前,我曾問兩個來過上海好幾次的閨蜜推薦本幫菜,沒想到她倆合計了半天,推薦了一家粵菜……「本幫菜請謹慎嘗試,之前吃了一碗大腸面,你能想像非常甜的大腸嗎?現在想起來還有點反胃」。閨蜜忠告道。

聽的時候不以為意,對「濃油赤醬」的上海菜還抱有一絲幻想,但此刻,我完全明白閨蜜的意思。如果說辣能激發人的挑戰欲和征服欲,那麼甜則是把人逼到無路可退。

蘇州的一家私房菜紅燒肉,甜到可以拔絲。吃完一塊,再沒下文了。圖/西夏

對於以咸鮮口為主的北方人來說,這種甜+豬油的搭配,可能真是口味上的死角,最典型的就是紅燒肉。中間有兩天跑到蘇州吃了一家私房菜,紅燒肉甜到可以拔絲,舉箸入口,瞬間石化。老闆似乎格外自信,特別關照了一句:「我們家的紅燒肉可好吃了,客人都很喜歡。」聽起來,就跟那家上海麵館老闆的口氣一模一樣。

江浙,鹼水面的狂歡

北方面吃面,南方面吃澆頭」,只有吃過了兩邊的面,才能理解這句話的終極奧義。

宋代衣冠南渡,把中原吃面的傳統帶到了杭州,隨之在江浙擴散。由於南方的小麥筋性沒有北方好,所以只能在製作麵條時添加鹼面來保持口感,看似清爽不粘,吃起來卻沒有北方面條的筋道和麥香。能吃四兩手擀麵的我,吃鹼水面時的每一口都像例行公事,更談不上酣暢和過癮。

貴州腸旺面,鹼水面一般偏黃,彈爽不粘,就是北方人未必吃得慣。圖/網絡

也正因為此,南方的面才在澆頭上下足了工夫。杭州的片兒川、蘇州的三蝦面、貴陽的腸旺面、重慶小面,無一不是澆頭和調味的藝術。例外倒是也有,有一年去成都,驚訝於天府之國竟然能吃到與陝西褲帶面有幾分相似的「鋪蓋面」,面片滑韌有筋骨,一改此前對南方面的狹隘認知。

做的好的澆頭當然也非常好吃,重慶小面有幾十種調味,杭州片兒川用筍片、雪菜、肉片等吊鮮的湯底,都是我的心頭好。中間兩天跑到蘇州吃了一碗同得興的楓鎮大肉麵,白湯底和燜肉的滋味真讓人回味無窮。看似清淡的湯底,用魚骨加酒釀熬制,鮮美中帶著一點酒香。燜肉肥瘦相間,看似波瀾不驚,實則軟爛入味。

蘇州的楓鎮大肉麵,「北方面吃面,南方面吃澆頭」,沒毛病,所以把面剩下了。圖/西夏

肉吃完,湯喝光,剩下的龍鬚麵就顯得有些尷尬了,軟趴趴的堆在碗底,實在讓人提不起興趣。蘇州的面在擺放上很有講究,像梳子梳過一樣齊齊整整,謂之「觀音頭」;放入湯里微微拱起,如魚出水,則叫「鯽魚背」。文雅是真的文雅,可腸胃不會被美名打動,此時此刻,我只想飛奔到西安,吃一碗臘汁揪面片或葫蘆頭泡饃,狠狠的放一勺紅油辣子,再來兩瓣大蒜,一解多日來被豬油烀住的腸胃和麵條沒有嚼勁兒的無趣。

拋開上海本地的飲食來說,我又很喜歡這座城市,尤其是初到上海的六月,既有夏日風景,又有仁慈溫度。巨鹿路和思南路的文藝,新華路和武康路的小資,漫步其中都讓人不捨得放下手裡的相機。偶然路過的咖啡館,水準也比北京高出不止一個層次。即便不喜歡本幫菜,還有各種菜系可供選擇,且「踩雷」的幾率也比北京小得多。

因為一座城市的「好吃」而想搬家的念頭冒出過無數次,但對上海的喜歡,卻因為不合口味的本地菜而多了幾分理性。一座包容的城市,飲食和生活方式的多樣化是最重要的姿態之一。想到最近的三里屯北小街拆成一片廢墟,也許「不合胃口」的上海,倒真的更可愛一些呢。

- END -

文 | 西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AmkXWwBUcHTFCnfKhm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