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為北方人,我對米粉的熱愛卻一點不輸給麵條。在南方各嗦粉大省見識過的米粉,加起來也有四、五十種。若說哪種是心頭最愛,一時還真答不上來,但如果能寬限到五席的話,桂林米粉一定榜上有名。
-1-
作為中國最老牌的旅遊城市之一,桂林在八九十年代就已家喻戶曉,搭著這趟順風車,桂林米粉也成了最早一批進駐北京的南方小吃。當年的信息交流沒有今天暢通,名氣即意味著市場。甭管你做的是什麼粉,只要在前面加上「桂林」二字,就不愁沒有生意。
我第一次在北京吃桂林米粉是九年前,去惠新西街路口的影協電影院看《讓子彈飛》。那家小館的門臉就開在附近的一個拐角。與很多在北京謀生的外地小店一樣,油膩的塑膠門帘,五六張桌子,紅底白字的菜單貼在牆上,米粉的種類卻多達二十幾種。
擱現在,我肯定看一眼就撤了,別說桂林米粉根本沒有二十種,就算有,菜品種類肯定也是越精越好。同等規模的小店,只做三五樣東西,好吃的機率要比三五十種高得多。
第一次在北京吃桂林米粉,我心想,這跟熱湯麵也差不多。圖/網絡
可那會兒我哪懂這些呀,就那麼吃完了一碗混著肉片、木耳和青菜的湯粉,心想原來這就是桂林米粉啊,跟熱湯麵也差不多。
結果,我再也沒有去過任何一家開在北京街頭的桂林米粉,直到前兩年親自去過桂林,當年的「誤會」才算一筆勾銷。
-2-
其實桂林也不是沒有湯粉,但就像去了昆明,發現當地人吃的是豆花米線和小鍋米線,你也就不再執著於過橋米線一樣。三鮮湯粉雖然在菜單上和經典滷菜粉平起平坐,可充其量也就是個陪襯,且多出現於連鎖粉店,像老東江那樣口碑炸裂的老店,除了滷菜粉根本不賣別的。
桂林老東江的滷菜粉。圖/dianping.com
可為什麼一出桂林,桂林米粉就被湯粉一統天下了?因為製作滷水實在太繁瑣了。二、三十種香料,加上筒骨熬制,沒有七、八個小時根本下不來,最後算上鍋燒和小菜,只賣五六塊錢一碗。除了原產地這個親媽,恐怕再沒第二個地方願意掙這筆辛苦錢了。
滷水,是滷菜粉的靈魂。圖/網絡
吃粉的省份其實皆有干拌米粉,但像桂林滷菜粉這樣熬制滷水的,似乎僅此一例。廣西其他地方我不太了解,就我吃過的貴州拌粉、江西拌粉、福建拌粉、海南拌粉、雲南涼米線和涼卷粉(也是拌粉的形式)來說,不是用臊子就是加佐料拌,也有從湯粉衍生而來的干撈粉,可像滷菜粉這樣單獨熬制滷水做拌粉,後來再也沒有遇到過。
-3-
不知是我這兩年比較刻意尋找,還是因為柳州螺螄粉的「夾擊」,北京的桂林米粉店裡也不全是混事的湯粉了,偶爾能吃到還算過得去的滷菜粉。雖然整體還是失望多於驚喜,但真想解饞的話,也算有一兩個好去處。
我在北京一共吃過六家滷菜粉,個人認為有兩家可以推薦。
那蘭的滷菜粉,在京城不大可能被超越了。圖/西夏
最喜歡的是那蘭酒樓,也就是廣西駐京辦。雖然26一碗的價格真心不便宜,但滷水的味道還是相當過關的,比桂林本地一些連鎖店的水準還要好點。米粉的質地也很韌,讓一貫對米粉非常挑剔的飯搭子都心服口服。這家店可以給到90分,扣分點在於沒有鍋燒(帶皮炸的豬肉,有油渣的香脆),所以口感上少了點層次,這是唯一的瑕疵。
看到炸到起泡的鍋燒,忍不住猛咽口水!圖/網絡
順便說一句,能把滷菜粉做好的地方,菜的質量通常也不會差。因為滷菜粉是個很花時間的「小吃」,能做好足以說明一家店願為食物付出的耐心。
第二家值得推薦的是青年路的桂林牛八寶。滷菜粉稍微偏咸,滷水也要比那蘭的差一點,但勝在有鍋燒,整體還算接近正宗。老闆娘是桂林人,店裡有供應恭城油茶,茶葉的苦和姜的辣,混在炒米里不是那麼放肆,冬天喝一杯特別驅寒。
牛八寶的粉和油茶,也比較接近正宗。圖/西夏
其他三家店我跟飯搭子的意見不太一致。個人的排名是798肆喜>丹桂人家>桂林小館,後兩家吃時都能明顯感覺到滷水有股怪味,尤其是丹桂人家,在北京開了二十年,也是口碑不錯的桂菜老店,拔草時卻感覺非常失望。環境也是幾家店裡最不好的,我一般為了味道可以不計較環境,但守著一個面對牆壁、落滿了灰的牆角吃飯,換誰都會不舒服。
丹桂人家(上)和肆喜的粉(下),從外觀看也覺得差一點。圖/西夏
最不推薦的是石頭食堂,滷水有股苦味,要下很大決心才能吃完。三里屯附近的店,踩雷機率都要高一些。
還有兩家標記過的店,八十八粉和紅鼻子。吃過八十八粉的螺螄粉,最近店家又推出了滷菜粉,48一碗也很符合這家店一貫的高定價。老闆似乎也對定價感到心虛,使勁兒往裡放肉,其實根本沒必要,這是嗦粉還是要吃燒肉拼盤?
這樣的滷菜粉,不如賣燒肉拼盤?圖/dianping.com
另一家紅鼻子倒是想吃,但在南城太遠了,有吃過的小夥伴可以分享下評價嗎?
兩家值得推薦的滷菜粉
那蘭酒樓
桂林風味牛八寶火鍋店
- END -
文 | 西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ISaAG8BMH2_cNUgJTR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