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角度來看,在酒的發展史上,果酒最早發現,古巴比倫埃及等地,最早有果酒的記載和出土實物證實。
這是因為,所謂酒,其化學名稱是乙醇,由糖(葡萄糖,多糖等)在一定條件下轉化而來,自然界不直接生成,而水果熟透後,只要放在有足夠的容器內,其自然發酵(也就是腐敗)後,經過濾清提純就可以得到酒精(乙醇)含量不高於20度的果酒,在所有水果中,葡萄酒最容易轉化且味好量多。
為什麼自然發酵的酒,酒精度永遠不會超過20度呢?
這是因為當液體酒精度超過20度後,會殺死所有生物(黴菌),因而不會再繼續發酵,酒精度也就不再上升。
而國人的糧食酒,是了不起的發明而不是發現。
因為植物的種子,和水果構成不一樣,含的是澱粉而不是糖分,要想轉化為酒,必須有三道工序:1.將澱粉轉化為糖。2. 將糖轉化為乙醇。3.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定量在足夠的容器里。也就是說,沒有人類的出現,沒有人採集植物的種子並大量的放在一個容器內,憑自然界的植物自生自滅,永遠不會有糧食轉化為酒這件事;所以,糧食轉化為酒是發明而不是發現。
而一大串葡萄熟透掉地上後,其內在的糖分是足夠轉化為乙醇的,而植物的種子則不會。
而有意思的是,不論是水果(葡萄)還是糧食,如果說酒是其轉化的精華的話,都是由腐敗而來,比如,糧食酒是因為熟食放久後出現霉變腐敗,經過腐敗後,糖分出現,再繼續發酵四五天~奇蹟出現了:糖分轉化為醴,再繼續發酵九天以上,糖分轉化為酒,再繼續發酵廿天日,則轉化為醋(醋字就是酉+昔)。
由果酒和糧食酒的出現過程可知,腐敗能帶來轉化,帶來精華。
而高度酒(20度以上),是憑純發酵帶不來的。考古的論證,大約在公元1200年以後,世界上出現了蒸餾器具,現在西方酒文化史上,基本公認的是西方人最先發明蒸餾器具,蒸餾出45度以上的烈酒,名字叫白蘭地。
白蘭地在西語的原始含義就是可燃燒的酒。而化學實驗證明,酒精度達到45度以上的酒才可以一點就著。所以,白蘭地是用果酒(葡萄酒)蒸餾而成,在蒸餾時達到100℃汽化,所以發酵果酒中的蛋白質在高溫下(一般80℃)開始轉化為各種胺基酸(如賴氨酸),就有了營養和特殊香味。
而白蘭地誕生後,最大的功能不是用來飲用,而是用來運輸,同樣運一船酒,發酵酒和蒸餾酒,重量、運費一樣,但白蘭地到達目的地後,可兌水勾兌讓原本45度以上的酒精度達到9~16度,這樣運一船白蘭地頂運三船發酵酒,而且還有特殊香味。
這就是西方酒吧至今保留勾兌酒放冰塊的來歷和原因。
而國內原先最早有蒸餾器記載的文字大約出現在元朝的1285年左右,成吉思汗、忽必烈的蒙古鐵騎從歐洲帶來了蒸餾器和烈酒(白蘭地),於是,國內的米酒(黃酒)也開始發酵後再蒸餾,出現了高度烈酒,名稱很多,除了白酒外,還有燒酒,辣燒子,老白乾等等。
現在的最新考古,出土了晚宋時期貌似蒸餾器的東西,體積很小,但具備蒸餾的要素,是不是蒸餾酒還待繼續出土新的相似物件考證。如果能證明就是蒸餾酒的蒸餾器,那中外白酒歷史要重新寫了,就不是蒙古人把蒸餾技術傳到中國,而是蒙古人把蒸餾技術傳到歐洲。
但不論是誰先發明蒸餾技術,有一點是肯定的,在元朝以前,就說國人喝白酒,甚至一些小說、影視劇里讓漢唐宋人喝白酒,送一句歇後語:八十老頭劈叉——扯蛋!
糧食釀酒的歷程:腐敗—轉化(酒麴)發酵—精華(醴、酒)—蒸餾—提純(白酒)。
另外,所謂喝酒上不上頭,正確的原理也要搞清楚:在糖轉化為乙醇時,還會轉化為一定量的甲醇,即使少量甲醇人喝進後,立馬會導致頭暈、噁心等現象,所以,酒發酵並蒸餾出來後,要存放一些時間,因為甲醇揮發速度遠比乙醇揮發快,所以,蒸餾出來的酒放到地下洞裡存放若干年,目的就是讓甲醇揮發掉,同時分解醇類物質,得到香味。
實踐證明,蒸餾出來的約65度的白酒,存放十幾年二十年的話,甲醇乙醇都會揮發,甲醇基本很少了,乙醇的度數經揮發後也大概為53度左右,這時,無論口感,口味,香氣,都是喝家公認的界線,再高則烈,再低則綿且由於甲醇基本揮發掉,起碼不上頭(當然喝多了乙醇依然會導致酒醉,也就是酒精中毒)。
齊和簡介:
獨立文化學者;陝西傳統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陝西美食家交流中心主任;陝西電視台美食點評專家;西安飲食文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陝廣電優品生活頻道美食文化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