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時期之所以會出現人才數量上的高峰,關鍵是有唐太宗這個大「伯樂」識得千里馬。而「伯樂」唐太宗的人才觀是:人心難測,人才更是擁有千百種性情,在這種情況下,有效識人、馭人、組建優勢組合的團隊結構才是領導者用人成功的關鍵。
一千八百年前的三國時期,魏蜀吳三方爭霸天下,成就了中國歷史上一個精英彙集的大時代;而在一千三百年前的唐朝初期,各路群雄同樣爭霸,卻也成為中國歷史上另一個人才輩出的時期。
由此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生逢亂世總是精英匯聚,又為什麼天下英才都願為唐太宗所用?其實關鍵在於,唐太宗懂得觀人之長、察人之短,把人才放在合適的位置上,使其優勢組合,發揮團隊最大效益的道理。
唐太宗登基伊始,整個朝廷結構都處於初建與調整之中,如何才能把眾多賢能之才分別放在合適的位置上,以組成一個最合理、最有效的組織結構呢?唐太宗為此曾寢食難安。經過一番觀察和思考,他最終作出了如下安排:
魏徵這個人好凡事與人爭辯一番,常把諫諍之事放於心中,根據這一特點,唐太宗就任命他為諫議大夫,其具體職責是專門向皇帝提意見。
至於房玄齡,他做事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孜孜不倦,知道了就會立刻去辦。根據這一特點,唐太宗就任命他為中書令,其具體職責是掌管國家的軍令、政令,闡明帝事;入宮稟告皇帝,出宮侍奉皇帝,管理萬邦,處理百事,輔佐天子而執大政。
這些職責正契合房玄齡「孜孜不倦」的特性。李靖是個文才武略兼備之才,外出能帶兵,入朝能為相,於是唐太宗就任用他為刑部尚書兼檢校中書令,其具體職責是掌管全國的刑法和徒隸、勾覆、關禁的政令,這些地都有利於李靖才能的發揮。
由此,魏徵、房玄齡、李靖三人共同主持朝政,相互取長補短,發揮了各自的優勢,共同構建起了唐王朝的上層組織機構。
除此之外,唐太宗把房玄齡和杜如晦進行合理搭配,組成了一個名揚千古的謀略班子「房謀杜斷」,從這件事上也反映出了唐太宗善於營造最佳組合的管理方式。名相房玄齡輔佐唐太宗31年,是貞觀時期的第一名相,但在史書上卻幾乎看不到記錄他政績的文字。
原因是房玄齡屬於「謀臣型」,在唐太宗的人才庫中,他精於謀略,但總是低頭默默行事,從不會主動張揚自己的功勞,甚至連進諫時也要與人謙讓一番,把自己所有的功勞全部歸於皇帝。
擁有房玄齡這種性格的人,喜歡掩飾自己的慾望,做事追求十全十美,遇到需要拿主意的問題時,容易猶豫不決。因此,在謀劃安邦定國之策時,房玄齡見解精闢,一般會很快就提出許多精闢的見解和具體的辦法來,但是,他對自己的想法和建議不善於整理,總是很難決定採用哪一個辦法。
針對房玄齡這種個性特徵,唐太宗就找來另一位名相杜如晦與他做搭檔。杜如晦雖不善於思考問題,但善於對別人提出的意見進行周密的分析,精於決斷,什麼事經他一審視,很快就能變成一項決策、律令,提到唐太宗面前,成為有執行力的謀略。最終,「房謀杜斷」的互補,成為唐太宗打江山的關鍵。
世界上沒有完人,一個人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即使我們日常所說的「全才」,也只是相對而言。任何人才作用的發揮,都離不開人才群體的整體效能。人才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進行合理的優勢組合,是發揮每一個人才應有作用、發揮團隊最大效益的關鍵要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qCcEG8BMH2_cNUgJc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