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時代的終結,讓生活越來越難?

2019-09-24     101建築資質

曾幾何時,中國是一個無可爭議的農民工大國,作為中國身份地位最為特殊的一群人,農民工代表著中國一個時代的輝煌。

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招商引資的優勢基本上就是兩個,第一個是巨大的尚未開發的市場,可能存在的巨大的消費潛能;第二個就是具有著龐大廉價勞動力的人口潛能。

很多外資企業就看準了中國人口的優勢,開始將大量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中國來,東部沿海地區憑藉地利優勢,成為了最先富起來的地區。

但截至2016年,國家統計局統計的數據顯示,中國農民工總量為2.77億人,比上年增長352萬人,同比增長1.3%,已經連續五年持續回落。

在數據統計中青壯年農民工的比例開始大幅下降,農民工的平均年齡已經到了38.6歲,意味著大量的農民工年齡都在35歲以上。

當中年人的面孔逐漸變多的時候,很多媒體都不禁發出這樣的感慨:農民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一、農民工鑄就的中國奇蹟

因為中國人口眾多,並且大多數人口都生活在農村地區,因此,這些農村人口就成為了中國發展的第一發動機,即人口紅利。

低廉的勞動力價格,讓全世界大量的企業趨之若鶩,中國土地便宜,勞動力價格低,簡直是發展勞動密集製造業的樂土,所以無論是近的港澳台,日本,韓國,還是遠的美國,歐洲,大量的工業不顧一切的向中國遷移。

而中國人吃苦耐勞的個性,也讓大量的國際企業感到驚訝。

所以,過去三十多年的時間裡,中國以源源不斷的勞動力供給成為了世界的工廠,「made in China」作為一個詞彙已經成為世界製造業的代名詞。

這既是中國人的驕傲,同樣背後又有著多少中國人的辛酸,因為為了這個世界工廠的美名,中國人特別是中國農民工們付出了太多的代價,用自己的血汗鑄就了中國經濟的輝煌。

英國《金融時報》的數據顯示,在過去的30多年間,由於農民工從農村向城市的移動與務工,農民工創造出了250座超過200萬人口的特大城市,這在世界經濟的發展史上都可謂是一個奇蹟。

然而,農民工的過度使用也導致了中國經濟的問題,這就是經濟結構的低端化,熟悉經濟學的人都知道,在經濟學上勞動和技術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既然勞動力成本這麼低,那麼企業為什麼還要費盡心思去研發高端科技,只要多僱傭一點人不就好了。

然而這種思維,最終導致了中國的企業都是處於微笑曲線的底端,一個產業真正賺錢的設計、研發、銷售都不在中國,僅僅是最為低收入的組裝、生產在中國,中國的企業只能賺辛苦錢而已。

舉例來說,富士康生產一部iPhone手機,裡面的大部分元器件都來自於國外,只有組裝放在中國,而售價高達數千元的蘋果手機,真正由中國人賺到的錢不過是十幾美元而已。正所謂成也農民工,敗也農民工。

二、農民工代際發展所導致的終結


既然中國的產業附加值這麼低,技術含量更是低的嚇人,那企業早就盯著勞動力更便宜的地方了,日資企業瘋狂撤離,連一直由中國代工的阿迪、耐克也都開始由東南亞生產了,很多人說這是一個時代的終結,那我們從勞動力的角度來看看,為什麼勞動力變貴了。下面我們試著來將農民工劃分成三代,然後再來探究這個問題。

第一代農民工,是離土不離鄉的農民工。他們就像是候鳥一樣,本質還是農民,從事著農業的生產。農忙的時候干農活,農閒的時候在城市打工,他們像大雁一樣四處遷徙。

第二代農民工,是離鄉又離土的農民工,他們往往是在城市工作,但是妻子兒女都在農村,他們賺錢是為了養家,所以他們很多人任勞任怨,省吃儉用,有點錢就往家裡面寄,稍微有點積蓄蓋個小樓,已經成為他們最大的榮耀。

第三代農民工,他們以90後,乃至現在可能存在的00後農民工為核心,他們可能從小就已經不在農村生活,早就接觸了網際網路,擁有著與父輩完全不相同的思維方式,打工對於他們而言是一種生活的方式,而不是一種養家餬口的責任,這也就導致了他們可能完全不像他們的祖輩一樣,什麼苦活累活都去做,而是有了自己的思想。

看完了這三代農民工之後,大家就會發現,第一代農民現在已經進入暮年,他們可能已經退休養老了,自然很難在市場上見到他們的身影。

第二代農民工正是我們前面說的中年,甚至中老年人們,他們是現在農民工中的主力。

而第三代農民工呢?他們很多人可能已經放棄了這種既不體面,又很辛苦的生活方式,去尋找新的生活了。

農民工的斷代,以及勞動力數量的減少才是現在所謂農民工時代終結的根本原因。

三、我們是不是再也買不到便宜東西了呢?


近一段時間來,我們看到了太多聳人聽聞的新聞,說大量的企業撤出了中國,還有用工荒,是不是因此便宜的商品就會消失了呢?我們低成本生活的時代就此過去了?

非也!的確,無論是統計數據還是新聞報道,未來農民工這一群體可能會減少,甚至一些勞動密集型的企業可能會搬出中國,這些都是一些在所難免的事情。

但是,我們看到的是在勞動力成本上升的過程中,大量的企業也終於意識到了一味用低廉的成本僱傭工人,而不去提升技術水平已經難以為繼了。

所以農民工時代結束了,對中國經濟來說,可能是短時間裡的陣痛。

此外,中國人的需求也早就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變化,現在大而化之的批量製造的東西已經難以勾起我們購買的慾望,打造更加特別,更加有個性的商品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所以消費的層次也在提升了。

兩個原因的雙重作用,意味著我們在忍受轉型陣痛的同時,卻有著希望,一個不斷升級的中國遠比一個永遠低水平的世界工廠更有生命力

轉載至江瀚視野觀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hdRb20BJleJMoPMy0u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