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末連平縣的總人口為41.3萬人,2019年全縣完成稅收10.14億元。時光倒流382年,根據明末連平建州初期知州牟應受在《連平州志》上的記載,當時整個連平境內16到60歲需要納稅的成年人不過2300個,而且男少女多。照牛排據此估算,加上年過花甲的老人和低於16歲的未成年人,1638年連平州的總人口應該在一萬人左右。古代連平人口這麼少,卻派了280個人來防守,可見土匪之盛。
《連平州志》第五卷對貢賦長篇大論,以順治帝頒布《欽定賦役全書》開頭,附錄了牟志所記崇禎年間的苛捐雜稅,什麼京庫銀、解司銀、解府銀、邊餉、驛銀,扣完後連農工民、官差、快遞小哥的工資都發不出。明末一兩銀子值多少錢?據說明朝萬曆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買二石大米(約188.8公斤大米),三兩銀就能買一匹馬,詳見《明末官兵的工資待遇》。
貢賦——戶口、田糧、鹽課,附巢田、稅契。
粵稽禹貢,則壤成賦,周禮力政不過三日,管子官山煮海,三者國計民生攸關,由來尚矣。戶口登耗可以覘治否焉,度支盈縮可以觀盛衰焉,課引通滯可以考得失焉。我皇上登極以來,減惟正之供、蠲豐年之賦,有申明編審添丁永不加糧之。特㫖復命大臣督撫鹺政,調劑民食,普天覆育,萬國熙皡,司牧一方。欽承德意何以使追呼不擾而農有餘力乎,浮冗悉去而家有蓋藏乎,轉運通商而民無淡食乎。裕軍國之重需,著循良之茂績,將於是乎在,志貢賦。
順治十四年(1657年)九月初四日,皇帝敕諭——「朕惟帝王臨御天下,必以國計民生為首務,故禹貢則壤定賦,周官禮國經野,法至備也。當明之初,取民有制,休養生息;至萬曆年間,海內殷富,家給人足;及乎天啟、崇正之世,因兵增餉,加派繁興,貪吏緣以為奸,民不堪命,國祚隨之,良足深鑒。
「朕荷上天付託之重,為民生主,一夫不獲亦疚朕懷,凡服御膳羞深自約損。然而祖宗百神之祀,軍旅燕饗犒錫之繁,以及百官吏役餼稟之給,罔不取之民間,誠恐有司額外加派,豪蟗侵漁中飽,民生先困,國計何資?茲特命戶部右侍郎王弘祚,將各直省每年額定徵收、起存、總撒實數編撰成帙,詳稽往牘,參酌時宜。凡有參差遺漏,悉行駁正,錢糧則例俱照萬曆年間,其天啟、崇正時加增盡行蠲免。地丁則開原額若干,除荒若干,原額以萬曆刊書為準,除荒以覆奉俞㫖為憑。地丁清核,次開實征,又次開起存,起運者部寺倉口種種分晰,存留者款項細數事事條明。
「至若九厘銀舊書未載者,今已增入宗祿銀。昔為存留者今為起運,漕、白二糧確依舊額,運丁行月必令均平,肨襖盔甲昔解本色今俱改折,南糧本折昔留南用今扺軍需,官員經費定有新規,會議裁冗改歸正項。本色絹布、顏料、銀硃、銅錫、茶蠟等項已改折者,照督撫題定價值開列,解本色者照刊書價值造入,每年督撫確察時值題明填入易知單內照數辦解。更有昔未解而今宜增者,有昔太冗而今宜裁者,俱細加清核,條貫井然。後有續增地畝錢糧,督撫按彚題造冊報部以憑稽核。
「綱舉目張勒成一編,名曰《賦役全書》,頒布天下,庶使小民遵茲令式便於輸將,官吏奉此章程罔敢苛斂,為一代之良法,垂萬世之成規,雖然此其大略也。若夫催科之中寓以撫字,廣招徠之法,杜欺隱之奸,則守令之責也。正已率屬承流宣化,核出納之數,慎那移之防,則布政司之責也。舉廉懲貪、興利除害,課殿最於荒墾,昭激揚於完欠,恪遵成法以無負朕足國裕民之意,則督撫之責有特重焉,其敬承之毋忽。」
明嘉靖年龎公尚鵬立一條鞭法,自順治十四年奉《欽定賦役全書》,舉凡征民之財,用民之力,彚入全書科入由單,在內者則為經制,在外者即是私派。是以官府無捉襟露肘之虞,衙役有代耕餬口之資,小民免濫征橫斂之苦。功令煌煌,炳如星月,誠萬世無敝之良規也。
開建舊額
戶口
男、婦二千三百丁口(男子成丁九百九十九丁,婦女一千三百一口)。
忠信圖男子成丁二百七十八,東桃、銀梅、貴塘三鋪男子成丁二百六十九,長吉圖男子成丁二百八十七,惠化圖男子成丁一百六十五。
忠信圖婦女四百九十三,東桃、銀梅、貴塘婦女六百六十八,長吉圖婦女五百五十一,惠化圖婦女三百一十九(女丁不符總數,應屬舊誤 www.ZhaoNiuPai.com/KaoGu )。
田糧
官民田地塘山共一千二百九十六頃二十七畝六分九厘八毫九絲。
官民秋糧農桑夏稅正耗米二千五百八十三石七斗三升五合一勺二抄八撮八圭。
四圖土田肥瘠既殊,則例亦異,各照原則科輸,不強之使同,以便吾民也。
《連平州志》卷之五:貢賦,明末的苛捐雜稅
歲派
糧料起存,共銀一千五百四十七兩八錢七分九厘六毫。
京庫銀一百五十八兩四錢八分八厘八毫,每兩帶徵滴珠銀一分,水腳銀二分,共銀四兩七錢五分四厘六毫。
均一料銀一百兩八錢二分八厘八亳,又派補肨襖銀二兩九錢三分五厘八毫。
四司料銀五十九兩四錢四分六厘四毫,鋪墊料銀一十四兩三錢九分九厘四毫。
紫竹、棃木、翠毛等料銀二兩九錢五分五厘三毫,免編生漆,今改充餉銀三錢六分七厘九毫。
魚油料銀三錢九分三厘四毫,水腳銀一錢一分八厘一毫。
解司銀二百四十三兩七錢四分九厘一毫。
解府銀五百五十四兩三錢四分三厘七毫。
解司轉發梧州府精兵月糧一百二十二兩七線八分四厘四毫,又帶徵水腳銀六錢一分三厘九毫。
解司轉發韶州府銀一百七十六兩一錢八分零八毫,留州備支銀一百八十七兩一錢八分四厘,內少額銀八十一兩六錢六分五厘七毫,將徭差銀八十一兩六錢六分四厘八毫湊支。
鹽鈔無閏銀三十一兩三錢八分二厘八毫。
解司銀一十七兩二錢二分五厘七毫。
解府銀一十一兩三錢五厘五毫。
留州銀一十五兩八錢四分,遇閏加一兩三錢二分。內缺額銀十二兩九錢八分八厘四亳,將徭差銀六兩六錢一分六厘八毫、又裁河源縣紅船銀六兩三錢七分一厘六毫湊支。徭差、民壯、驛傳均平共銀二千五百七十三兩五錢三分九厘四毫。
徭差銀八百八十三兩九錢六分七厘,遇閏加三十一兩五錢六分六厘六毫。
解司扣克邊餉並轉發韶州、梧州府共銀一百二十八兩四錢一分一厘八毫。
解府並轉發海陽關,轉解歸善,二縣銀二百二十六兩三錢一分一釐一毫。
移支銀八十八兩二錢八分一厘六毫,湊支本州官吏俸鈔並師生稟糧。
移支銀二十九兩四錢,湊支守城兵月糧。
民壯銀九百一十九兩七錢一分一厘五毫,遇閏加銀八十三兩。
解司克充邊充遼餉及轉發韶州府銀一百八十六兩九錢六分。
解府銀九十四兩五錢五分二厘三毫。
留州備支內尚缺額銀三百二十兩三錢六分八毫,議將徭差內二十九兩四錢及清丈賊田派給驛傳銀四百二十九兩四錢六分三厘五毫。
扣充邊餉銀三十四兩八錢五分三厘一毫。
解司轉發韶州府平圃等驛並曲江河泊所蛋戶,船價扣充餉銀一百一十一兩四錢四分。
解司轉發欣樂等驛銀一百七十八兩五錢三分二厘四毫。
發河源縣支給寶江等驛銀八十一兩三錢二分三厘八毫。
均平銀三百四十兩四錢三厘六毫。
解司充邊餉及轉發韶州府並本府及歸善等縣共三十四兩一錢九分二厘七毫。
扣解充餉並備支銀共二百五十三兩五錢二分四厘六毫。
前項各款或系京邊急需,或解司府充餉,而存州備支者不及一城兵工食。尚缺額四十一名五分、民壯工食缺額六十八名、皂隸工食缺額一十八名,鋪兵驛遞等項額多不敷。蓋割附糧差只有此數,豈能於正額外妄增毫釐,寧減一分使民受一分之賜,或待荒蕪漸開,生齒漸蕃,徐為酌處可耳。
以上悉本牟志述所始也。
注釋:鹽【yán,鹽】,官山煮海【管仲輔佐齊桓公時,實施冶鐵業和製鹽業的國家壟斷性經營】,覘【chān,偷偷地察看】,蠲【juān,免除】,鹺政【cuó,鹽務】,熙皡【hào,怡然自得】,民不堪命【民眾負擔沉重,痛苦得活不下去】,款【kuǎn,同「款」】,易知單【發給農戶的收費通知單,以防止地方官吏濫征強派】,輸將【繳納賦稅】,成丁【據《明史·食貨志》載:「年十六曰成丁,成丁而役,六十而免」】,蛋戶【廣東水上居民,蛋同「蜑」】。
參考資料:新華字典,百度百科;
《連平州志》,牟應受、韓師愈、盧廷俊、何深、顏希聖,明清
照牛排微信公眾號:iZhaoNiuPai
文章來源:http://zhaoniupai.com/kaogu/archives/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