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清制,各省府州縣所征賦稅(地丁、漕糧、雜賦等)實行存留和起運制度。除本府州縣例應坐支的小部分外,其餘盡數解繳藩庫即布政使司庫(糧米解交漕運機構或糧道)。布政使司匯總全省錢糧,除去留支部分外,剩餘部分聽候戶部調撥,或解運鄰省,或上解京城。各處解出錢糧稱「起運」,預留錢糧稱「存留」。
據《大清會典》記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全國賦稅銀共計28227782兩。其中,輸送到中央政府的起運銀為21938627兩,留存地方支配的存留銀是6289155兩。起運銀與存留銀所占全國賦稅銀總數的比例分別是77.7%與22.3%。本文的賦稅數據大致是康熙二十八年的,對連平州1296頃的田地和2477口人丁共征銀5462兩,起運共實征銀2361兩,共存留實征銀3078兩,還有個額外的294兩。最終上繳國庫41.8%、存留地方58.2%(軍費是大頭)。
謹按所載悉本順治十四年(1657年)全書,其間之裁扣而不註明者,亦曰此。不可少之經費,雖暫時借扣,固宜詳開以備考究。惟其有餘不足,各以遞年遵照為定也。奉文改徵本色,照畝編派事例,一遵《簡明賦役全書》詳載於後。
康熙元年(1662年),奉文改徵本色米七百三十六石五斗二升六合一勺,共該兌價銀一千一百九十二兩三錢七分六厘五毫。
康熙八年,奉文起造赤歷冊,照畝編派糧餉米石則例載後。
翁源縣,上則每畝征糧餉四分八厘二毫三絲二忽x微六纖九沙。又征肨襖雕填漆匠衣裝及物料溢價銀四毫八絲六忽一微五纖三沙。又征本色米一升零六勺八抄零一圭零二粒。 中則每畝征餉銀四分一厘五毫六絲八忽二微四纖。又征肨襖雕填漆匠衣裝及物料溢價銀四毫零七忽三微一纖六沙。又征本色米八合九勺四抄八撮一圭七粟。 下則每畝征餉銀三分三厘七毫九絲四忽一微六纖五沙。又征肨襖雕填漆匠衣裝及物料溢價銀三毫一絲五忽三微五纖六沙。又征本色米六合九勺二抄七撮九圭二粟六粒。
河源縣,官田每畝征糧餉銀一分一厘六亳五絲零一微六纖七沙。又征肨襖雕填漆匠衣裝及物料溢價銀二毫八絲二忽五微三纖五沙。又征本色米六合二勺二抄一撮二圭零七粒。 民田每畝征糧餉銀二分九厘二亳四絲八忽六微零四沙。又征肨襖雕填漆匠衣裝及物料溢價銀二毫八絲二忽五微三纖五沙。又征本色米六合二勺一抄五撮一圭六粟四粒。 農桑地、夏稅塘每畝征糧銀一分五厘三毫三絲二忽九微一纖七沙。又征肨襖雕填漆匠衣裝及物料溢價銀二毫八絲二忽五微三纖五沙。又征本色米六合二勺二抄一撮零七粟四粒。
長寧縣,二升則每畝征糧餉銀三分零七絲二忽一微三纖三沙。又征肨襖雕填漆匠衣裝及物料溢價銀二毫七絲零三沙。又征本色米五合九勺三抄一撮五圭八粟二粒。 前屆墾二升則地山每畝征餉銀二分九厘九毫二絲三忽一微八纖四沙。又征肨襖雕填漆匠衣裝及物料溢價銀二毫八絲三忽一微八纖七沙。又征本色米六合二勺二抄一撮二圭零七沙。
和平縣上則每畝征糧餉銀二分六厘三毫九絲零五微三纖九沙。又征肨祅雕填漆匠衣裝及物料溢價銀一毫八絲八忽三微一纖五沙。又征本色米四合一勺四抄零二圭零七粟。 中則每畝征餉銀二分二厘三毫零四忽七微零七沙。又征肨襖雕填漆匠衣裝及物料溢價銀一毫四絲八忽三微五纖三沙。又征本色米三合二勺六抄一撮六圭三粟六粒。 下則每畝征餉銀二分一釐一毫三絲四忽八微二纖九沙。又征肨襖雕填漆匠衣裝及物料溢價銀一毫三絲六忽九微一纖二沙。又征本色米四合二勺三抄七撮零八粟一粒。 夏稅山每畝征餉銀一分二厘七毫二絲四忽一微七纖六沙。又征肨襖雕填漆匠衣裝及物料溢價銀一毫九絲三忽零四沙。又征本色米四合二勺三抄七撮零八粟一粒。
翁源縣,人丁無優免丁,每丁派三差銀一錢三分。有優免丁,全免三差。新編丁,每丁止征鹽鈔銀六厘九毫五絲七忽。食鹽課,每口征鹽鈔銀六厘九毫五絲七忽。
河源縣,人丁無優免丁,每丁征差鈔銀六錢一分八厘五毫八絲四忽。有優免丁,全免三差,每丁止征鹽鈔銀一分四厘一毫零三忽。食鹽課,每口征鹽鈔銀一分四厘一毫零三忽。
長寧縣,人丁無優免丁,每丁征差鈔銀四錢七分四厘八毫八絲。有優免丁,全免三差,每丁征鹽鈔銀二分七厘八毫零四忽。食鹽課,每口征鹽鈔銀二分七厘八毫零四忽。
和平縣,人丁無優免丁,每丁征差鈔銀三錢二分七厘二毫三絲八忽。有優免丁,全免三差,每丁征鹽鈔銀二分九厘四毫五絲三忽。食鹽課,每口征鹽鈔銀二分九厘四毫五絲三忽。
《連平州志》卷之五:貢賦3,康熙年間連平州的賦役總數及起運存留
賦役總數
官民田地山塘共一千二百九十六頃四十七畝二分六厘四毫四絲,各征不等,共實征銀四千七百八十九兩五錢六分六厘二毫(遇閏加銀一百零六兩零七分一厘二毫),又扣回員役優免銀二百七十七兩四錢六分三厘五毫。
戶口人丁,原額男婦二千三百丁口,各征不等,共征銀三百六十七兩一錢九分二厘五毫(遇閏加銀一十四兩五錢五分九厘九毫)。又於請定編審畫一之期等事案內編審過,新增男婦六十二丁口,各征不等,共征銀五兩六錢零七厘八毫二絲五忽(遇閏加銀二錢七分零六毫七絲五忽)。
康熙六年,新增男婦一十一丁口,各征不等,共征銀一兩四錢三分八厘三毫七絲三忽(遇閏加銀六分六厘六毫四絲九忽)。
康熙十一年,新增男婦一十一丁口,各征不等,共征銀一兩一錢零四厘零八絲九忽(遇閏加銀五分二厘零四絲九忽)。
康熙二十年,新增男婦三十一丁口,各征不等,共征銀八兩一錢一分零七毫五絲三忽(遇閏加銀三錢零一厘八毫二絲八忽)。
康熙二十五年,新增男婦六十二丁口,各征不等,共征銀一十一兩四錢二分九厘七毫零三忽(遇閏加銀)。
以上共征銀三百九十四兩八錢八分三厘二毫四絲三忽(遇閏加銀一十五兩,照牛排註:此處指的是人頭稅,包含崇禎年間的原額人口稅、截至康熙25年的新增人丁稅。康熙初年連平州的人口基數小,每年新增的人丁並不多,康熙25年時連平州需要納稅的人丁數為2300+62+11+11+31+62=2477人)。
地、丁共實征銀五千四百六十二兩三錢四分六厘七毫四絲二忽(遇閏加銀一百二十兩)。
本、折起運
戶部項下
京庫金花均一鋪墊料,地畝餉虔餉銀一千二百三十六兩五錢三分一厘三毫。內均一鋪墊料,本色銀四十兩零七錢六分九厘九毫。金花均一料,地畝餉折色銀一千一百九十五兩七錢六分一厘四毫(遇閏加銀二兩九錢四分 www.ZhaoNiuPai.com/KaoGu )。
員役優免米銀二百七十七兩八錢九分七厘三毫。
兵部項下
驛傳節裁銀七十二兩二錢八分二厘零一絲。
工部項下
均一四司竹、木、翠毛、魚油、翎等料,本折共銀八十九兩七錢二分六厘九毫。內竹、木、翠毛、魚油、翎料,本色銀二錢二分零五毫七絲。均一四司竹木翠毛魚油等料,折色銀八十九兩五錢零六厘三毫三絲(遇閏加銀四分五厘九毫)。
舊編存留款項,奉文節年裁扣,修宅傘扇薪蔬行香,各役工食喂馬草料廩膳下程進表覲費,科舉花紅果餅鄉飲桃符等項,共解部銀六百零三兩三錢一分四厘九毫八絲(遇閏加銀三十一兩零二分九厘二毫)。
以上起運共實征銀二千三百六十一兩六錢七分二厘四毫九絲(遇閏加銀四十兩零八錢四分一厘七毫)。
清 「順治九年令起運銀伍拾兩正鬱林州觧匠關崔陳」廣西伍拾兩銀錠,重1838克
各府州縣征繳上來的各類散碎銀兩會傾鑄成一定形狀、成色和重量的銀錠再上繳
存留
額編兵餉並新增丁口、差壯驛傳、均平余剩等項,銀一千四百三十五兩一錢八分五厘一毫一絲五忽(遇閏加銀二兩三錢四分二厘五毫七絲五忽)。
軍器料銀六兩九錢三分二厘。
驛傳銀二百七十三兩九錢一分八厘七毫。
官役俸食、心紅經費、均平厯日等項,共銀一千三百六十二兩五錢五分五厘五毫二絲(遇閏加銀九十一兩四錢五分零八厘)。
內全書缺額少不足支銀一十三兩七錢三分三厘三毫,於扣貯各役月小曠缺銀內湊支(尚實閏銀七十七兩七錢一分七厘五亳)。
以上共存留實征銀三千零七十八兩五錢九分一厘三毫三絲五忽(遇閏加銀八十兩零六分零七絲五忽)。
額外
稅契錢銀一十五兩二錢。
陞科銀五兩六錢三分七厘二毫。
肨襖雕漆衣裝銀六兩四錢六分六厘二毫(遇閏加銀六分四厘三毫)
南宮部價銀二十二兩五錢,水腳銀一錢八分(遇閏加銀一兩八錢七分五厘,水腳一分五厘)。
鹽引餉銀九百四十五兩零七分三厘(商人赴鹽司納)。
以上額外共銀二百九十四兩八錢七分六厘四毫,水腳銀一錢八分(遇閏加銀一兩九錢五分四厘三毫)。
戶部項下銀一十五兩二錢。
工部項下銀二十九兩一錢四分六厘二毫(遇閏加銀一兩九錢五分四厘三毫)。
存支兵餉銀二百五十兩七錢一分零二毫。
以上起運、存留並額外各項通共實征銀五千七百五十七兩四錢零三厘一毫四絲三忽(遇閏加銀一百二十三兩)。
今奉旨匯解,戶部本折正雜銀二千四百零六兩零一分八厘六毫九絲(遇閏加銀四十二兩七錢九分六厘)。
存留兵餉銀一千七百零七兩九錢七分八零二毫三絲三忽(遇閏加銀二兩七錢六分三厘零九絲七忽)。
存留各項雜支銀一千六百四十三兩四錢零六厘二毫二絲(遇閏加銀七十七兩七錢一分七厘五毫)。
以上各條俱出《簡明全書》,其遞年支拔扣解增減不等,皆以藩司糧道頒行遵照為準。
一州四圖田地肥瘠既殊,則例亦異,各照原則科輸。原額官民田地山塘,共稅一千二百九十六頃四十七畝二分六厘四毫四絲,官民農桑夏稅秋糧正耗米二千五百八十四石一斗五升三合七勺。
注釋:本色【代指古代官員的俸祿。例如明朝的官俸有兩種,一種以銀子折算(謂之折色),另一種即為「本色」,也就是發給米、布之類的實物,包括月米、折絹米(一匹當銀六錢)、折銀米(六錢五分當米一石)】,面積單位【頃、畝、分、厘、毫、絲】,容量單位【石、斗、升、合、勺、抄、撮、圭、粟、粒】,貨幣單位【兩、錢、分、厘、毫、絲、忽、微、纖、沙】。
參考資料:新華字典,百度百科;
《連平州志》,牟應受、韓師愈、盧廷俊、何深、顏希聖,明清;
中國古代財政稅收法律制度,照牛排考古
文章來源:http://zhaoniupai.com/kaogu/archives/31.html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uUI1XQBURTf-Dn5ADP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