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貟曲村名故事多】:陽郭鎮貟曲村曾因有貟姓和曲姓居住而得名。貟姓清末移居塬下貟張村,傳說是伍貟的後代,今居貟曲村三組地域,有貟家巷遺址。曲姓居今貟曲村貟(曲)鐵(爐)公路北,何時遷出或絕戶無考。
貟曲街目前以姜、張、關姓為主,其中姜姓遷自陽郭。道光、咸豐年間,陽郭姜姓大戶一支分於貟曲,稱為西姜。陽郭鎮東邊和南邊的稱為東姜和南姜。東姜和南姜以經商為主,建有磚木結構高樓殿堂的深宅大院。西姜以農耕為主,在貟曲街修築一院土木結構的「姜家祠堂」。上世紀50年代初三處姜家後裔,過年都要同宗祭祖,婚喪嫁娶互相通報。
貟曲的名稱來歷有不同的傳說:一說是貟曲塬面有中穿南北的渠道,連接南嶺與北溝,商賈以渠為途,沿渠而運,運貨之渠稱「運渠」,後諧音成「貟曲」;二說是秦始皇焚書坑儒,部分儒士逃出咸陽東潛渭南,在「灰堆」遭盤殺,轉而上塬,來到林木茂密、虎狼成群的「四溝裡頭」,卻遭狼蟲殘傷,臨死前大呼「冤乎屈哉」。其葬身之地被稱為「冤屈」之地,諧音成「貟曲」;三說是王莽追殺劉姓宗室,劉秀聞訊,從長安出發經「四溝裡頭」沿渠南逃,想回家鄉南陽。王莽追殺至四溝裡頭渠中,遇貌似劉秀的殺無赦,錯殺無辜者甚多。劉得天下後,追憶沿渠被殺者,感慨說四溝裡頭的渠為「冤渠」。「冤渠」後諧音成「貟曲」。
【商賈不絕古貟曲】:臨渭區西塬的貟曲三面環溝,是秦嶺北麓出口之一。經南嶺下來的洪水沖刷,形成了中穿南北的渠道,連接南嶺與北溝,商賈以渠為途,沿渠而運,運貨之渠稱「運渠」,後口耳相傳為「貟曲」。
明嘉靖年間,貟曲為西塬的唯一集鎮。商州、藍田的客商向北部長途販運貨物,多經大王至貟曲,次日啟程赴三張,再往零口或渭南縣城。通過騾馬馱運、人挑肩擔,把山裡的桐油、藥材、大麻、核桃、板栗、木炭、木耳、松椽、草鞋等運出,又把渭南縣城的食鹽、棉布、棉花等生產生活用品運回山里,貟曲因由這些商賈過往,也顯得繁榮熱鬧。店子渠到竽子溝口的「官路」上,商販挑夫經常結隊而過。
街南頭廟西曾有一土台,為明代申明亭舊址。每逢集會,「里長、里老、甲首立欽定聖諭於正中,講法令規約,民不得無故不到」。交易集中在南北街道,南段繁華,中斷通往街西的巷道稱豬市巷,北段是糧食市。大家畜交易、木頭市在街道南段西側。遇古會牲畜交易在牛市巷。
老街布滿商號鋪面,民國時期有旅館、飯店、糧店、雜貨鋪、書店、診所、藥鋪、郵政所、煙膏館、染坊、棉花店、裁縫、銀匠、鐵匠鋪子等。每年春暖花開,川浙兩廣、河南河北的客商常聚此收購草帽。 (圖片來源網絡) 來源:臨渭政協文史【看完記得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