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渭南城南行,經由關中環線公路盤曲六十餘里,眼前便會呈現出類似苔原般景象的秦嶺淺山地貌。連綿起伏的群山映襯之下,但見一處似初開蓮花瓣狀,被濃密的森林植被鑲嵌成烏綠色般的峰巒,那便是石鼓山。
石鼓山,民間俗稱「小華山」,東、南、西、北、中五峰環生,形態景致各異。山體由一塊完整的花崗岩石構成,海拔高度一千二百餘米,占地四平方公里。山上諸峰相對,怪石林立,峰迴路轉,千姿百態;林間百鳥穿梭,秀木蒼翠,枝藤纏繞,遮天蔽日;峽谷芳草鮮美,山花爛漫,溪流淙淙,水霧彌散。儼然一幅皴擦有致、濃淡相濟、筆工秀麗、意境深遠的水墨畫卷。
歷史上石鼓山頗負盛名,自秦王始,先後有五朝工匠在此建樓造閣,修廟築庵。其中,影響最大的一次建工,據說是在唐高宗李治嗣立元年修造的八卦玄頂,飛檐翹角,鐵瓦鋪蓋構式的三層樓閣,系此山經典之景觀。樓閣每層各設東、南二門,分別奉有天壽菩薩、一佛二薩、三教主之像等,歷朝文人騷客在此游賞題賦,不勝枚舉。
石鼓山自三皇五帝時的石虎山演化至今,已幾經易名。史學家、旅行家酈道元曾在其文獻《水經注》中,稱其為「石樓山」,其間有景致描繪、遊人登涉的詳細記載。今石鼓山名的由來,始源於民間一動人的傳說。相傳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後,為絕劉姓宗室後患,派兵四處追殺劉氏後裔。西漢宗室劉秀決心匡扶漢室,重整社稷,在河南洛陽一帶組織兵馬。一次交戰中,劉秀遭伏慘敗,在潼關經「二華」倉皇奔逃途中,又被王莽追至南山嶺。他一路拼殺,損兵折將,此時已是人困馬乏,頓覺前途昏暗,神情沮喪。萬念俱灰之際,見前方橫枕的一塊巨石擋住了去路,劉秀憤然下馬,用利劍砍下兩截松木為槌,並指石默禱上蒼,未料此石擊之當鳴,且鼓聲震天。劉秀驚喜若狂,討伐王莽信心倍增,回身召集舊部姚期、馬武等將重整旗鼓,終於復興了漢室。劉秀即位後,隨之與石鼓山落難時遇助的民女陰麗花結了親,封之為正宮,並命八社鄉里之能工巧匠在山下修造一寺院,欽名「紅花寺」,命名此山為石鼓山。山上的石鼓,現今還留有敲擊的痕跡。1958年以前,還保留有石砌三層樓閣,大佛殿、關帝廟、山神廟、姑姑庵、鐵磬、鐵瓮、大鐵鐘等古蹟古物。1970年人民公社興辦修配廠,廟宇樓庵均被拆毀,僅有一尊妙善菩薩和兩個童兒塑像幸免於難,其餘多數已不復存在。
石鼓山環境優雅,自然景色宜人。松、梅、竹山中遍布,且風骨雄奇,姿容舒挺,生機勃勃。登山欲覽,須自寺峪口循入,信步少許,即至一狹長山道,此道依勢扶搖直上,足有數百米之距,人稱「千尺峽」,兩側峭壁兀立,秀石玲瓏,岩壁上布滿了無數的天然洞窟,大者能容幾身,小如飲杯蛙穴,奇形怪狀,星羅棋布。峽道出處,但見有一畝許般大的草甸,謂之「流雲坪」,坪台上綠蔭蔥蔥,雜花叢生,遊人多在此小憩聚散,爾後各走南北諸峰,飽覽四周風光。
流雲坪地處南北二峰連襟之中,東西倚臨山谷,時常和風徐徐,如遇雨霧匯積坳谷,風雲際會,雲霧便會綾紗般地自坪上一側向另一側緩緩涌動,跌盪起伏,波瀾壯闊。佇立於坪上南觀,中峰酷似一隻上山回望的猛虎,體態雄勁、步履矯健、形神生動。相傳遠古時代,這裡狼蟲肆虐,危害鄉里,玉皇帝命隨身一位神將下凡界降妖除魔,拯救庶民於水火,天神功德圓滿之後,因留戀人間美景,貽誤了歸天時機,故化作石虎,在此威震四方,民間有贊語稱道:遠拒虎狼三百里,近保黎民千萬家。南峰俯視蓮花魚塘,如若銀鏡,波光粼粼;觀清峪河水,從容南泄,一路歡聲笑語,自藍田王順山下匯入灞河西去;西峰古今聞名之石鼓巧擊有聲,妙趣橫生,使人流連忘返;北峰極目遠眺,可見沋湖泛浪,水霧蒸騰,渭水蜿蜒,煙波浩淼;東峰看象山雨霽,聞靈台晨鐘,盡覽二郎雄姿,群山連綿。在南北二峰之間,有一處較為寬闊的葫蘆狀凹槽,出口處似一壺嘴高高翹於斷崖之上,當地人稱其為「水闖」,平日裡細流涓涓,玉珠紛墜,如遇疾雨,跌水下注,成數十米飛瀑,似白練懸天,凌空飄落,轟鳴似鼓,恰如「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麗景象。
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使石鼓山充滿了撲朔迷離。此山自南北望,山勢酷似一上山猛虎,凝眸回望,威風凜凜;北而南望,但見一群幼獅,嬉戲追逐,活潑可愛;西遠正看,頗像一隻犀利巨雕,振翅欲飛,志在凌霄。山上原有的三層樓閣,系在虎頭崖半壁中一自然山洞外鑿孔下楔,貼壁搭建而成,樓前平台,約三五米見方,均有百十具青石條凌空鋪就,似西嶽長空棧道,煞是驚險。在平台的南端有一井潭,口若中鍋,深不過五尺,潭水明澈見底,清涼甘醇,四季不絕,然水源難測,且遇澇不溢,久旱不幹。每逢遊人乾渴時合手掬飲,會頓覺通身輕爽,暑氣盡消,意猶未盡。因此,有人稱之為「神龍潭」,臨近人在舊時還有過將潭水用來祈雨和療治疾病一說。龍潭南行三二步,有一巨石由崖邊外傾,此乃「回心石」,邊緣上鑿有十餘個不足掌心般大的腳槽,上牽一條丈余鐵索,此處乃往來西峰觀鼓必經之道,遊人每當至此逾越,須手足並用,身貼崖壁,寸寸緩行。此時,如若向上仰望,一線天開,青天召喚;向下俯視,如臨深井,陰風催促,心志弱者,定會心跳腿軟一身涼汗,一旦躍過,難免心有餘悸,感慨萬千,頓生超塵脫俗之善念!
許是上蒼給於了石鼓山過多的鐘寵,與之毗鄰相挽的眾山,峰脊雖高但卻顯得平淡無奇,山樑上雜灌遍布,荊棘叢生,春夏疲綠,秋冬枯黃。然石鼓山谷幽壁峭,俊秀奇美,千頃峰巒之上,竟包容了數十萬株青松翠柏交相輝映,茁壯生長,四季綠色不絕。山石縫隙中生長的大樹,壽若千年,仍然枝繁葉茂,風姿不減;崖壁上垂落的古松,盤根錯節,風骨蒼勁,似龍身倒掛一般。在中峰之上,夫妻松、五株香(五棵身頸相同,邊角對等排列生長的松樹)更能讓遊人嘆為觀止。山林中特有的白皮松高有數丈,低者三五分,壽至千餘歲,幼者一二春,身干通體潔白如雪,與環生椿柏對比鮮明,遠遠望去,格外醒目。石鼓山四季有景,景景皆有所不同,有人寫照為:春臨踏青百鳥鳴,夏季雲霧繞寒峰,秋風西來龍鳳舞,冬天白雪壓青松。生動的描繪了石鼓山不同季節的自然景觀。
石鼓山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僅各種野生中藥材就有百餘種,林中常年有雕、赤腹鷹、紅腳隼等猛禽棲息。石雞、雉雞、杜鵑、百靈、畫眉、黃鸝、蠟嘴、松鴉、長尾山雀等數十種珍禽異鳥常見於枝頭草叢穿梭跳躍。在這些生靈當中,最為常見的當屬名叫寒號鳥的飛禽,此物長有黃褐色咀喙,雙目貼下生有一對稱肉墜,除瀉門處嵌有棗狀般大硃色斑之外,通身羽毛烏黑髮亮。然巢穴隱秘,專築於懸崖峭壁之上,其糞便乃名貴中藥材,名「血靈芝」。據山里老中醫述釋:血靈芝性溫味辛,有鎮產痛,助安神止漏之奇效,如欲得之,必結夥四人,巧用盪秋鏟鑿之法,同心協力方可採獲,甚是難得。
石鼓山古廟會久負盛名,每年逢農曆七月十五,四方遊客紛至沓來,祈子還願的、經小商賣雜耍的、結群觀光的絡繹不絕。民間各種娛樂活動此時總會顯得異常活躍,電影、皮影、木偶、秧歌、亂彈等一應俱全。夜晚,山上山下燈火闌珊,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圖片來源網絡) 本文作者:蘭金元【看完記得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