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國道在通過渭河時一分為二,渭河上有兩架橋供其分支,即原渭河大橋和沙王大橋,這兩座橋使渭河南岸的一片區域形成一個夾角,1992年以前這裡一直是農耕區。當時,受經濟改革潮的衝擊,世代農耕的原住民紛紛棄農經商,或者外出務工,致使這裡的農田大面積荒蕪。渭南市的父母官們幾經協商,決定在這裡設立一個經濟發展小特區——渭南招商區。
渭南當時是縣級市,財政資金有限。1992年5月11日,以計劃委員會主任王吉清為首的幾位受命者,兩手空空,僅帶著一紙公文和一枚圖章,站在劃撥的7.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陷入沉思。
資金來源是他們第一件頭疼的事——只有從財政上借來的3萬元做啟動資金。雖然解決問題的首要辦法是貸款,可是沒有資產抵押,銀行不貸給他們。出入城內各個銀行,數月毫無進展。最後托親靠友,終於感動了渭南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的魏得、王躍安、王旭明幾位主任。他們也是有眼光的人,透過荒草看到了招商區的前途,在權限之內發放最多的貸款9萬元給這個經濟新區。
招商區開始征地,但這些錢遠遠不夠。他們想出一個最佳方案:整片徵用,統一規劃。這樣的話可以暫緩付款,保證資金周轉,少花錢多辦事。他們還與銀行協商,讓銀行墊付利息的5%到6%,並採用低息下延、高息促還的辦法,節省費用。
征地開始時是秋季最悶熱的時候。沒錢僱人,只有親自出馬。比人還高的荒草攤和玉米地,他們一一穿越,胳膊被枝葉劃爛,又被汗水刺激,燒痛難忍,都是硬忍。
120多天的奔波,涉及白楊、雙王兩個鄉,人民、杜橋兩個街道辦,3000多戶農民的806畝地的代征土地合同終於簽訂了。不久,招商區第一家客商——陝西工商銀行房地產開發公司渭南分公司落戶,有了土地出讓金的招商區人,長出了一口氣。
有了資金,他們還得計劃著用。所以員工的工資一直沒有發,仍然借市計委六樓會議室做辦公地,一張桌球檯案當辦公桌,一台又吵還經常罷工的破台扇是唯一的消暑奢侈品。
人事設置堅持「精簡高效」的原則,土地部、項目部、規劃部、經濟發展部的工作人員,都是身兼數職,既談項目,又是工程師,還是丈量、核算、定點、檢驗的工作人員。全天候的上班,也沒有加班費,吃飯多是將就,時常是冷饃就生蔥。
所有資金全部用來投入征地和基建,再用土地抵押貸款干工程,他們戲稱其為「滾動發展」。
招商區的開發者們看著占到渭南遠景規劃近五分之一的土地,不停地研討、布點,做出「從第一钁頭挖下去,就要高起點」的決策。基礎建設以「四通一平」為目標。
處在招商區中央不足12米寬,長滿雜草的四馬路單行線,投資160萬元拓寬改造為18米、1.8公里的雙行主幹線;投資200萬元新修宣化路;投資470萬元貫通前進路北段。這些工程如能按期完成,將使渭南城北部交通設施有一個根本性的改觀。投資146萬元鋪設1774米自來水主幹線;與市郵電局合資400萬元興建環北路23000門程控通訊工程;投資80萬元為環北路安裝仿美式路燈及綠化工程……這些工程中不少是渭南城市基礎建設的第一:第一條混凝土幹道;一次性埋設1.2萬門通訊電纜;直徑0.6米,全長1800米的給水管道等,沒有先例,都是自己摸索著設計施工。總共投資1億多元用於基礎建設,將使招商區具備現代化大規模開發建設和招商引資的優越條件。
有了這些硬體設施的開工來打頭,招商區的「軟體」建設同樣按著先進的理念來建設。開發者們規定:凡進區項目的立項、定點、征地、規劃、建設審批等手續,「一個圖章管到底」;對不同的行業採取靈活的管理政策;社會化服務設施諸如居住小區、學校、醫療、銀行營業所、治安遊樂設施等一次性配套完成,使投資者減少後顧之憂;同時根據渭南地處內陸,競爭條件有限的現實情況,把各種優惠政策逐步向個體、私營經濟傾斜。
當然在應運而生的特定歷史時期,渭南招商區也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危機。1992年底,國家因經濟開發區的泛濫開發,對境內126個縣級以上開發區清理整頓。沒有國家投資的招商區去留問題也提上了渭南市政府的桌面。幸而招商區人的高效工作此時正吸引了大批樂於投資的客商,區域開發已經形成相當的規模,讓渭南市領導對這裡充滿信心,才使得這個新區最終得以保存。
「家有梧桐招鳳凰」。港商林岱先生在招商區考察了20多天後,果斷投資,與招商區合資創辦了「興達房地產開發公司」,成為第一位投資的港商;渭南籍台胞柳先生,70多歲高齡兩次在招商區考察、洽談,決定投資一座電子大廈;世行貸款項目中秦農牧工貿公司、民營科技企業大東新技術研究所、渭南印刷機械研究所、通達包裝印刷廠均在一個禮拜內辦完入住手續;工業小區「鄉鎮企業小區」開始規劃……
一段時間後,「民營科技園」儘管處於起步階段,但其產品科技含量高,被列入陝西省星火科技系列,其中兩個印刷包裝項目很快興建並投入生產,吸引新疆、貴州的客商排幾天幾夜隊在渭南招商區等待提貨,很好地宣傳了新興的招商區。
良好的發展勢頭,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到1996年時,僅僅4年時間,招商區中外合資、集體所有制、民營科技企業、私營企業等非國有企業占到全項目的52.6%,總投資占到49.4%。到1996年11月份,投資1.09億的基礎建設「四通一平」已經實現,進區項目78家,總投資3.92億元;開發總公司下屬9個實體,年銷售額3500萬元。
招商區人不懈的努力,引來各方面的支持:省計委、土地局、規劃設計院、政府辦公廳等單位多次派人來這裡指導工作;程安東省長親筆為占地120畝,總投資800萬元的「樂天商城」提名;渭南老領導王雙錫、孫安華等經常關心招商區的建設情況;李天文、王志偉、鄭德義等歷任渭南地區、渭南市領導更是傾注了不少心血。他們與王淼齡、羅玉昭等領導頂著烈日,向前來考察的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等,充滿激情地介紹渭南招商區的創業史。鄭德義到任伊始,和主管領導梁向東、王緒剛、陳雪民、楊清才、高百仁等,經常深入招商區,協調解決有關問題。
1995年1月,國務院批准渭南撤地設市。7月,按照省政府的要求,渭南市批准設立渭南招商區管理委員會。由此,招商區正式進入渭南城市總體規劃建設之中。
1996年底,渭南市公安局臨渭分局招商區派出所、臨渭區工商局招商區工商行政管理所分別建制、掛牌;虎曉宏被上級正式任命為渭南招商區管理委員會主任。
招商區的建設進入一個全新的時期,招商區的辦公樓依然很簡樸:單邊蓋的普通樓房,各辦公室舊桌舊椅,一把手的辦公室,三斗舊桌順牆而立,舊人造革沙發,用吊扇,沒有空調。而樓外卻是大路通暢,高樓林立,燈火輝煌。 (圖片來源網絡) 來源:臨渭政協文史【看完記得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