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學之城海德堡

2019-07-17     徐老游

記不清具體時間了,也不知為什麼,反正很早以前,海德堡就在我心裡種了草。或許是因為曾8次來到海德堡的歌德說過一句話:「我的心遺失在了海德堡」 。

5月21日,離開瑞士到達海德堡。第二天一早步行前往老城,海德堡老城在內卡河南岸傍河而建,街道和主要建築都保留了古樸風格。貨車在送貨,花店老闆最勤快,門口已擺滿了鮮花,大多數商店還未開門,不過精美的櫥窗也能讓人駐足。城市在人們的勞作中逐漸甦醒。離開瑞士天堂般的高冷,又回到了煙火人間。



最先看到的是大學食堂,這是海德堡最古老的建築之一。海選被評為德國最好吃的食堂,支持現金消費只不過不能享受學生價。

走進老城就走進了大學。海德堡大學不是一片集中的區域,而是散落在老城裡,沒有圍牆,沒有校門,沒有標牌,卻時刻能感覺到它的存在。

在老城,隨處看到的某座古老精美雄偉的建築,可能就是大學的一部分。

古老的圖書館前飛馳而過的自行車。

大學廣場,當年馬丁·路德和奧古斯丁修士曾在廣場上論戰。因為學生,這裡是自行車王國,大街小巷,橫七豎八,無處不在,大多數時候並不像這樣擺放整齊。



安靜的小巷兩旁,租住著來自天南海北的學生



還有全球獨一無二的學生監獄



事實上相當于禁閉室,當年學生們犯下輕罪,警方也無法干預,市民們紛紛表示不滿,於是大學當局設立了這個監獄。犯罪學生白天必須去上課,晚上回來關押,根據罪過輕重關押時間從1天到30天不等。這裡畢竟不是真的監獄,沒有禁止帶食物進來,也沒有禁止同學探望,因此很快成了學生樂園,晚上在這裡大吃大喝大鬧。好多學生故意惹事生非,爭取到這裡來「關押」。始用於1712年的學生監獄,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停止使用。


如今這裡成了熱門參觀景點,監房內有床和桌椅,還有取暖爐,條件相當不錯。而四壁和天花板上則滿是塗鴉。


海德堡城徽,法爾茨王國獅子,標誌著海德堡作為法爾茨王國首都的輝煌歷史。這裡先有國王城堡,後有城市。然而真正使海德堡享譽海內外的卻是大學。

海德堡大學是德國最古老的大學,成立於1386年,早在16世紀,海德堡大學就成為歐洲科學文化的中心,如今聲望不減當年。由於城內1∕5人口為學生,海德堡是全德平均年齡最小的城市。



午後天氣剛剛放晴,廣場就擺滿了啤酒



老橋是一座有9個橋拱的石橋,跨越內卡河,建造於1786─1788年間。



南岸的橋頭有一座橋頭堡,與山上的古堡遙相應襯。橋頭堡有兩座圓塔,塔下面的門洞原來是海德堡老城的入城口。



橋頭長相滑稽的橋猴雕塑,它原本在17世紀只是一個銅鏡形的浮雕懸於老橋塔樓之上的,1977年海德堡旅遊協會舉行了一個重塑銅猴形象的設計比賽,現在立體的銅猴形象就誕生了。有說摸了銅鏡能發財,有說把頭放入猴頭內可以獲得智慧,其實都是為了吸引遊客。


橋的另一頭北岸的山丘上有一條登山小路,被稱作哲學家小徑,在小路上可眺望老城風光。據說歷史上許多詩人、哲學家喜歡在這裡散步和思考,如在此學習和工作的哲學家黑格爾。


站在橋頭看高處的海德堡城堡



糧食廣場,是古時糧食交易的場所,廣場中央的聖母塑像,是十八世紀時耶穌會為了爭取更多的天主教徒而豎立的。從這裡出發,二十多分鐘就可以走上城堡。



山不太高,不過有一段路挺陡,抬頭望見殘牆斷壁



城堡始建於13世紀,歷時400年才完工,曾經是歐洲最大的城堡之一。內部結構複雜,包括防禦工事、居室、宮殿和花園等,當年是一座軍事要塞,同時也是選帝侯宮邸。


16世紀時,海德堡選帝侯全力支持新教改革,捲入「三十年戰爭」。17世紀初,整個海德堡捲入戰爭,城堡也受到了重創,雖然得到了修復,但是規模遠不如前。戰爭結束後,選帝侯把女兒莉茲女爵(Liselotte)嫁給了法王路易十四的兄弟奧爾良公爵。當選帝侯之子去世無繼承人時,路易十四藉口其弟媳為選帝侯公主,欲奪取統治權,這樣法蘭西帝國的疆域可兵不血刃地擴展到萊茵河右岸。選帝侯家族斷然加以拒絕,路易十四便強硬地派軍隊護送奧爾良公爵至海德堡,引發了「奧爾良戰爭」,選帝侯率軍奮力抵抗,但仍失敗了。海德堡城堡失守,選帝侯家族遷居曼海姆。


法軍為攻占城堡傷亡慘重,恨之入骨。1689年攻占城堡後就用火藥炸,未能將其重創。四年以後,法軍恨意未減,運來大量火藥壘放在城堡內部,才終於將它劈成兩半。城堡裂而不倒,一大半仍然站立著,另一小半塌陷,但是依然斜靠在未倒的那一大半,上部某些房間只剩一面外牆。


1764年城堡被雷擊並引發大火,由此被廢棄,廢墟上的磚石被用作修建新的施維青根夏宮,之後又被海德堡市民挪用。來自法國的格棱貝爾格伯爵(Charles de Graimberg)傾盡精力和財力維護, 才使古城堡遺蹟不致被當作採石場而徹底摧毀。一群法國人毀了它,另一個法國人卻為了保護了它的廢墟竭盡全力。


城堡的玫瑰色在落日餘暉中閃閃發光



曾經美麗的大城堡,早已是滿目滄桑的廢墟。當看到歷盡劫難的廢墟就在眼前,原封不動、生生而立的時候,頓時覺得一路爬上來的小腿酸痛都是值得的,它以自己屹立不倒的殘破之身生動地詮釋著歷史滄桑,正如悲劇更有力量,殘破的美更能震撼心靈。


馬克·吐溫曾說:(海德堡)殘破而不失王者之氣,如同暴風雨中的李爾王。面對它,仿佛看到了一個王國從崛起到衰落的全過程。



如今為了紀念海德堡城堡遭受的劫難,每年舉行「火燒城堡」的集慶活動。當然不是真的放火,而是在晚上藉助燈光和煙火技術,再現當年法軍攻打破壞城堡的歷史。遠遠望去,殘破的古堡,沖天的火光,壯觀而慘烈。之後,放15分鐘的煙花,重新回到「和平」狀態。「火燒城堡」每年夏季舉辦3次,分別是6月、7月和9月的第一個星期六的晚上。這一活動是獨一無二的,期待下次能夠看到。



城堡多數的房間開放給遊客參觀,保存完好的一些大廳,仍可舉行宴會以及藝術表演。恰巧碰到大學有一個國際學術會議在城堡舉辦晚宴,沒能入內參觀。夕陽西下,遊客散去,城堡花園寧靜下來,原來,這就是靜靜流淌的中世紀。


在城堡上俯瞰老城



下山路上,迎面而來的是上城堡參加晚宴的國際學術會議代表。城堡毀了,但是人們沒有放棄它,它還活著,不僅僅是作為一個觀光的景點。



海德堡城堡雖然歷經劫難,但在二戰中卻毫髮無損,幸運地躲過了盟軍飛機的轟炸,有一種說法是因為盟軍空軍上層中,有些人曾經是海德堡大學的學生,不知真假。不過,戰後海德堡成為了駐歐美軍總部所在地,是真的。

俾斯麥廣場上,學生們在舉行集會,為保護環境呼籲綠色生活。



在許多人的心目中,海德堡是浪漫德國的縮影。八百多年間,有許多詩人和藝術家來到海德堡,留下浪漫詩篇和故事。歐洲浪漫之城太多了,海德堡給我的印象最深的不是浪漫,而是歷史的滄桑,是一座大學和一座城的歷史。海德堡因城堡而生,卻因大學而盛,因大學而成為文化科技名城。城堡被毀,選帝侯家族遷往20公里外的曼海姆。而大學還在,大學在城市就在。滄海桑田,歷史車輪滾滾向前,除極個別城市如倫敦巴黎能夠永立潮頭外,唯有大學能使得牛劍、海德堡這樣的千年老城永遠年輕。




關注徐老游

跟著老徐看世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DNAmwBmyVoG_1Z6Y7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