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NASDAQ:BIDU)發布了截至2020年12月31日的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經審計的財務報告。第四季度,百度實現營收303億元,歸屬百度的凈利潤(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達到69億元,連續四個季度超市場預期。2020年,百度營收1071億元,凈利潤(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220億元。
健康業務備受業界關注,作為移動生態內服務化戰略的重要落地,健康業務指標的增長或滑落,隱含著百度移動生態「服務化」的走向和價值。在財報電話會議上,百度方透露,與上一季度相比,百度健康視頻的日均播放量增長了92%,健康專業人士主持的直播場次日平均增長了163%。依託於搜索入口和百度健康醫典的權威科普內容,百度健康扎牢內容護城河,打通服務化路徑,構建健康服務體系。
服務化背後,百度移動生態變革縱深
劉立豐在《服務化: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商業變革》一書中提到,產品的個性化是服務化的第一步,一切面向個人的產品都是服務。
在劉立豐確定的服務化體系里,他認為服務化的核心在於如何把產品做成服務。
大眾固定的印象里,百度是一個搜索平台,遇到問題搜索答案,這就是產品。但獲得答案之後,用戶的行為周期顯然還沒有結束,譬如當用戶搜索一個疾病,可能需要的不止是病理的介紹,也希望掛到相關醫院的號或者和相關領域的頂級專家進行線上諮詢。
所以,如果說產品是建立人與信息的連接,那麼服務就是這種連接的價值拓寬。
在今天的移動網際網路環境中,產品服務化的指征是非常明顯的。超級App都在做著一樣的事:儘可能的將用戶留在自己的生態里,而依靠的正是產品服務化。
而這一趨勢的背景需要從三個層面去分析。
第一,大市場環境的變化,移動網際網路流量增長封頂,手機native App的信息孤島越來越嚴重,當用戶的可使用產品越來越多,服務也就越來越割裂。譬如上文我們提到的健康內容搜索,可能下一步用戶就需要跳轉App去完成挂號服務;
第二,產業需求在今天已不是簡單的資源匹配,而是提升效益和供給服務效率。服務使用成本不僅對用戶造成阻礙,也是產業相關機構比如醫院的巨大成本之一;
第三,誕生於信息革命的人工智慧,已經可以為內容和服務進行精準的需求匹配。
有了這三個背景鋪墊再去看百度的「端內服務化」,其核心指向的仍是搜索的本質——save time。
搜索不同於社交、短視頻,為的是快速便捷滿足用戶服務。用戶使用搜索的初衷無非是解決問題獲得答案,看重的是效率,為了這個效率,百度搜索的首條滿足率不斷增加,從2017年16%到2020年的58%,增速不可謂不快。
高瓴資本的張磊曾給「護城河」下了一個新的定義,世界上只有一條護城河,就是企業家不斷創新,不斷瘋狂創造價值。百度的服務化正是一條新的護城河。
首條滿足率之後,百度開發的其實是內容背後的潛在服務需求,為產業和用戶在搜索平台上創造了新的價值周期。它的路徑可以描述為:
利用搜索入口完成內容連接,再用AI實現內容和服務需求的匹配。
表面上雖然用戶停留在平台內的時間增多,但實際上是save time,節省了用戶獲得服務的時間成本,也提升了產業效益和供給服務效率。
而服務化的抓手現在來看,百度健康業務無疑最適合。
一是全民歷經抗疫、防疫,對健康的重視程度和需求驟增,百度健康發布的國人健康搜索大數據顯示,近五年,用戶在百度搜索體檢、問診、疫苗等健康管理服務相關內容的熱度增長近200%;
二是越來越多的國民開始轉向主動健康管理,對網際網路醫療服務嘗試意願度較高,進而催生搜索需求背後的服務需求,百度天然擁有海量需求(1億日活用戶、2億搜索)的健康業務。做好健康業務的流量閉環,掘金萬億市場,是對百度服務化空間和可能性一次重要探索。
「科普+服務」創造需求 提升網際網路健康產業效益
KK在《失控》中認為,平台連接的越多,其價值就越大。而網際網路醫療平台的價值體現,正是連接。
沿著這個角度出發來看百度的健康業務布局,就會發現,它圍繞用戶主動搜索需求,構建以百度健康醫典為核心的知識科普生態,和以在線健康諮詢、電商為核心的健康服務生態。
從生態布局軌跡來看,百度健康以提供權威知識和健康服務為出發點,構建了一套覆蓋全鏈條的用戶體驗:
這套全鏈條的健康產品矩陣形態搭建,實際上完成的是從知識獲取到問診購藥的全鏈路解決方案。本質上,這就是百度移動生態的服務化戰略,圍繞搜索洞察用戶需求,進而提供一站式、多元化的健康服務。
而其中有一個細節可以看出百度健康服務化的顆粒度。
去年,百度健康在邀請鍾南山、李蘭娟等權威醫學專家直播普及健康知識之外,還引入開啟一對一「在線診播」:在健康直播間添加「申請連麥」按鈕,用戶在觀看直播過程中隨時可以點擊申請接入直播間,與醫生進行線上諮詢溝通,拓寬人們獲取醫療健康知識的內容形式。
而「在線診播」則是建立在自營醫生,平安好醫生、好大夫在線等行業優質的在線諮詢服務方以及多家醫院以及機構專家入駐百度健康的基礎之上。
這種產品形式上的「個性化」,正是劉立豐提到的服務化第一步。
服務化,從某種角度理解,可以看作是產品增加自身的需求維度以及拓寬價值邊界。
「個性化」正是需求維度增加的一個絕佳體現,而價值邊界的拓寬,則是一個長期的化反過程,但在這期間,平台尤其是健康平台,需要通過真金白銀的投入贏得用戶信任。
以百度健康為例,其採用自營+自建+第三方合作形式,自營醫生+平台醫生,自建網際網路醫院、糖尿病中心,第三方購物平台、HPV機構,從源頭到末尾做到全流程給用戶帶來了安心。
因為健康業務有著明確的指向性,用戶搜索內容大多數時候是一個初步行為,確切需求是內容之後的健康服務,比如挂號、買藥、體檢等等。這些行為決定了用戶對平台的第一感官和信任程度。
此外,價值邊界的拓寬也體現在服務化的另一面:創造用戶需求。
舉個例子,雖然阿里京東等在線平台也紛紛推出線上疫苗預約服務,但往往只針對存量市場,即用戶有了需求,再上這些平台預約。而百度通過科普內容搜索等在線入口引流,變被動為主動,讓原本不了解疫苗的人群開始主動接觸疫苗,去預約接種疫苗。
結尾
服務化是百度移動生態的第一綱領,在這一綱領下健康業務的系統化和精細化凸顯出百度增加非廣告收入的一種可能。
更重要的是,從整體邏輯上來看,百度的AI體系和移動生態在服務化的進程里形成了一種大生態打法。服務化承接需求之前,已經有AI在協助分析需求,也就是說在百度App上可能會出現一張內容和服務交錯的功能網。
服務需求還有小程序、服務中心去承接,其實按道理,這個需求會被無限滿足,整個移動生態將變成一個流量補充,百度App也就成為一個服務互相承接的超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