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美股盤後,「三電一獸」中的怪獸充電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了招股文件,而基於怪獸充電的招股書,人們也發現共享充電寶原來是一樁已經盈利的生意了。
曾被王思聰嗤之以鼻的共享充電寶,不僅活了下來,還活的挺好。
招股書顯示,2019年怪獸充電營業收入20.22億元,凈利潤為1.67億元;2020年怪獸充電營業收入28.09億元,利潤為7540萬元,繼續保持盈利。
作為新興行業,共享充電寶算是為數不多的優質業務了,但這個行業真如怪獸充電招股書描述的這般美好嗎?
答案是,不盡然。
共享充電寶解決人們手機電量焦慮的同時,也在因為持續提價備受指責。
央視此前曾做過一次調查,結果顯示,有的共享充電寶放置在人流密集的商場、景區,在借用高峰期,收費甚至達到「充電2小時,收費30塊」的程度。
而事情發酵後,有的共享充電寶品牌回應:「(這)是不同區域的門店根據市場情況調整的收費標準,不是平台統一提價。」
言外之意,漲價符合市場規律,也不排除未來繼續漲價的可能性。
但翻開怪獸充電的招股書,會發現共享充電寶的不斷漲價的秘密。
招股書顯示,在怪獸充電支出中增長最高的營銷費用,主要用於對合作夥伴的激勵費用,包括佣金和入場費以及向業務開發人員支付的報酬。這筆費用在過去兩年分別為13.62億元、21.21億元,增長率為55.87%。
在總激勵費用中,怪獸充電的入場費則從2019年的1.06億元增至2020年的3.8億元,增長了約260%。支付給合作夥伴的佣金從2019年的8.22億元增加45.5%至2020年的11.96億元,佣金費率相對穩定,分別為42.7%和44.1%。
所以,激烈的行業競爭導致怪獸充電的營銷費用高漲。也正因此,共享充電寶不得不通過漲價將部分成本轉移到用戶身上。
而在漲價之外,本文還將探求有關共享充電寶的3個問題:
1 不斷漲價的共享充電寶,商業模式如何持續化?
2 共享充電寶到底有沒有護城河?
3 想要賺錢,共享充電寶還有沒有辦法?
漲價,是福是禍?
從怪獸充電的營收構成來看,共享充電寶的租賃費用是絕對的大頭。
*數據源自招股書
其中,移動設備充電業務2019年和2020年的營收占比分別為95.2%和96.5%,達到19.24億元和27.12億元。另外一小部分來自充電寶銷售,近兩年貢獻7044.8萬元和7759.8萬元收入,占比只有3.5%、2.8%。剩下的廣告收入,占比在1%左右。
這意味著租賃費用決定著共享充電寶的收入高低,也就是在其它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漲價是現階段共享充電寶提高收入的唯一有效手段。
但漲價並非如共享充電寶所言,全部源於市場的激烈競爭。事實上,自2019年「三電一獸」的格局形成以後,市場份額並沒有出現太大的變化。
*數據來自網絡
2019年Trustdata的數據顯示,「三電一獸」合計市場份額達到96.3%,但細分下去怪獸充電、小電、街電彼此份額接近,來電略低。今年有媒體在報道中稱,怪獸充電2020年的市場份額已提升至34.4%,成為行業第一。但數據來源並未標出,行業認可與否未知。
但也從側面說明,「三電一獸」與美團已經瓜分了整個市場,且阻礙了新進者崛起。這樣穩定的競爭格局催生了2019年開始的共享充電寶全面提價。
來電COO任牧此前提到,共享充電寶的漲價除了轉移成本,利益驅動也是主要原因。
此前有雪球用戶算過一筆帳,按最粗略最靜態的方法估算,其它所有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把共享充電寶每小時價格從1.5元漲到2元,都可以讓凈利潤出現千萬元級別的增長。
格局穩定、利益驅動,令共享充電寶在初期野蠻生長後開始向利潤看齊。此前也有說法是,街電2019年就已實現1-2個億的凈利潤,這個數字與怪獸充電相仿,加之雙方市場份額接近,可信度極高。
但對於共享充電寶來說,漲價也並非全無風險,漲價行為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用戶粘性。
艾瑞諮詢數據顯示,2017年-2020年,共享充電寶的總用戶規模呈上升趨勢,從2017年的0.8億人增長到2020年的2.9億人,但增長速度卻在明顯放緩,年增長率從104.9%降到56.3%,再降到15.6%。
所以當紮根的一二線城市飽和,廣闊的三四線城市及下沉市場就成了新戰場。
依附巨頭:共享充電寶的護城河
高瓴資本張磊對「長期主義」的理解是,世界上只有一條護城河,就是企業家不斷創新,不斷瘋狂創造價值。
但在共享充電寶上並不適用,這並不是一個門檻很高的行業。
2017年,共享充電寶風口正熱時,曾有媒體統計過,在這一年共享充電寶項目平均每兩天就冒出一個,而且在短短4天之內,全行業就拿到了7.5億元融資。
但風口很快就過去了,一是投資人認為共享充電寶的盈利模式過於單一,二是初創企業規模擴大的護城河不是技術,而是資金。
今天跑出來的「三電一獸」,基本都在2017年完成了最重要的前兩輪融資,譬如怪獸充電就綁定了小米系和高瓴資本,小電綁定了金沙江創投和紅杉資本中國,還拿到了騰訊的投資。
除了怪獸充電,其它三家在隨後的兩年都罕有融資發生。
*數據來自天眼查
2019年,共享充電寶市場格局基本穩定,形成今天我們看到的「三電一獸」,到2020年美團加入,格局又產生了不穩定因素。
美團的加入,對「三電一獸」形成的衝擊顯而易見。前者有大約650萬年度活躍商戶,相較於共享充電寶企業,美團的優勢顯著且與該業務有著天然的契合點。
這是「三電一獸」不具備的護城河。所以從融資情況來看,到C輪、D輪,「三電一獸」開始轉向戰略融資,比如怪獸充電接受阿里注資、小電接受蘇寧注資,未來大機率會依託巨頭的業務、流量和場景去抗衡美團。
共享充電寶更多是場景驅動,而非技術驅動。所以在技術層面,「三電一獸」都沒有投入過多,也間接說明這個行業護城河的缺失。
*資料來自國家專利信息網站
從國家專利信息網站查詢的公開資料顯示,「三電一獸」中持有專利數量最多的是來電科技,達195個,街電次之為85個,小電和怪獸充電僅為28個和26個。
這樣一個沒有護城河、沒有創造價值的賽道,難免會成為巨頭龐大業務里的一個小環節。創業公司無法逃避的東西除了稅收,就是巨頭。
共享充電寶的明天並不明朗
即便籠罩在巨頭陰影下,行業仍舊給共享充電寶一個看似明媚的未來。
根據艾瑞諮詢報告,中國移動設備充電服務市場規模將從2020年的90億元增長到2028年的1063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36.2%。
並且,共享充電寶整體線下消費場景滲透率在20%-30%之間,點位的布局尚未飽和,尤其是三四線城市還有較大的開發空間。
但僅從數據上看難免過於樂觀估計共享充電寶市場,而且依託於智慧型手機的共享充電寶,最大的不確定因素也來自於智慧型手機。
智慧型手機的快充技術發展,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手機用戶的續航焦慮,進而導致用戶對共享充電寶的依賴降低。
而對於共享充電寶來說,更大的不確定性在於未來登陸資本市場,僅憑骨感的租賃業務不能獲得投資人歡心,必須要講新故事。
這個新故事,在怪獸充電這裡是新零售,在小電這裡是電子煙。無論哪樣,都能看出共享充電寶的核心價值已被開發完畢,接下來考驗的是新業務拓展、場景運營以及如何處理與巨頭的關係。
對於共享充電寶廠商來說,怪獸充電的上市或許是一個好的開端,但如何在單一營收模式和用戶的負面反饋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是迫切需要考慮的事情。以及沒有護城河的共享充電寶,在資本面前的話語權減弱,未來依附巨頭或者被巨頭入侵也幾乎是既定事實,如何發展甚至如何生存也必須提上日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