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故宮裡最神秘的花園,卻是乾隆帝一生的遺憾

2020-11-17   國家地理中文網

原標題:這座故宮裡最神秘的花園,卻是乾隆帝一生的遺憾

修復後的乾隆花園倦勤齋富麗堂皇,室內戲台精緻小巧。 倦勤齋是一座只有200多平方米的建築,但修復工作用了七年。

撰文:朱俊

攝影:任超

供圖:故宮博物院

顧問:王時偉(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副主任)

※本文選編自美國《國家地理》中文版《華夏地理》2014年7月刊

被稱為「古稀天子」「十全老人」的乾隆,

是帶著遺憾離開人世的。

愛新覺羅·弘曆,

九旬萬壽只差一步,享年89歲;

去世之前,

南省平亂捷報遲遲未到;

此外——

雖然傳位後仍然大權在握,

卻一直未能遷入自己的「夢中家園」

——乾隆花園(寧壽宮花園)。

對乾隆來說,

退隱田園只是早已構築完成的美夢,

但這個美夢,對於當時的他來說,

永遠不會「照進現實」。

這幅表現乾隆皇帝宮廷生活的貼落(壁紙)曾張貼於圓明園某殿內。畫中乾隆身著漢服,似文人高士,乾隆花園體現的也是他作為一個文人的個人理想。

早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

時年60歲的乾隆,

其實已有「倦勤」之意——

「朕,有點不想乾了。」

於是在自己60歲那年,乾隆將紫禁城東北部的寧壽宮選定為太上皇宮殿,大規模擴建。歷時五年建成的新宮好似紫禁城後朝的縮影:皇極殿仿乾清宮,養性殿仿養心殿,而樂壽堂西側的花園則是寧壽宮建築群的點睛妙筆。花園南北長160 米、東西寬不足40米,由風格不同的四個院落組成。今天,寧壽宮花園多被人稱為「乾隆花園」。

(滑動下圖,查看完整版乾隆花園鳥瞰示意圖)

乾隆對於皇家宮苑的營建樂此不疲。1738 年,即位僅四年的他就在紫禁城內建起 自己第一座園林——建福宮。

之後他改建、增建避暑山莊、大內御苑、西苑三海、 圓明園等既有皇家園林,還在北京西郊新建清漪園、靜宜園等,形成了規模空前的「三山五園」。宋徽宗只建了「艮岳」,就在歷史上留下了窮奢極侈的惡名。乾隆之奢,數十倍於趙佶,卻做了個「太平天子」、「盛世名君」—— 但沒有辦法,「康乾盛世」的國力之盛就當時來說,前所未有。

花園第一進院落的圍廊欄杆如同畫框

穿過衍琪門,走入乾隆花園的第一進院落,迎面就是假山,沿著曲折的小徑,來到古木參天、山石環抱的古華軒前。有意思的是,在曹雪芹的筆下,從「開門見山」到「曲徑通幽」, 恰好也是大觀園的開篇妙筆。《紅樓夢》成書於乾隆年間,兩者相互印證,可見這是當年頗為流行的造園手法。

花園第一進院的禊賞亭內開鑿流杯渠,流杯渠的建造典出王羲之《蘭亭序》中曲水流觴的描述。

乾隆花園中山石被大量採用,疊山做法極為豐富,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在海獸紋樣的漢白玉基座上,一石一世界——

相對於第一進院落的秀麗清奇,第二進院落則顯得樸素規整,主體建築是遂初堂。「遂初」表達的是乾隆退位歸政、得遂初願之意。

第三進院落山石嶙峋,幾乎堆滿了建筑前的整個空地,模仿的正是蘇州名園獅子林中的假山造型。乾隆是特別鍾愛獅子林的,在圓明園的含經堂和承德避暑山莊內都有相似的仿建。

花園第三進院落中山石嶙峋,仿自蘇州名園獅子林中的假山造型。

黃花梨和紫檀是非常珍貴的家具木料,在清代就已相當稀缺,但在乾隆花園的內檐裝修中依然被大量使用。如花園殿宇內的隔斷花板都是用一整塊黃花梨鏤 雕而成,可見當年的奢華;又如乾隆花園第三進院落萃賞樓內的罩隔(就是俗稱的房間隔斷),是由一種特別的彩繪玻璃製成,故宮中只在乾隆花園中可見。

這件紫檀木雕花座嵌琺琅西洋人物插屏,可謂中西合璧藝術佳品,乾隆花園建築裝飾中多出採用了西方的材料及工藝。

走進花園第四進院落,雲光樓仿自建福宮花園中的玉壺冰,平面形同曲尺,上下兩層,前檐出廊,北側以石橋與院內假山相通。

第四進院落突出表現的是建築趣味,符望閣、碧螺亭、雲光樓、玉粹軒、倦勤齋,建築從布局到形制,均來自乾隆自己早年設計營造的建福宮花園,可謂有始有終。

(滑動下圖,查看第四進院落碧螺亭及符望閣全景圖)

第四進院落中的符望閣,是乾隆花園中最大的建築,頂部藻井的繁複奢華世間罕有、精美絕倫。來自美國世界建築文物保護基金會的工作人員正在調查藻井現狀。

符望閣紫檀邊框鏨銅鎏金裝飾炕檐板

倦勤齋保護項目組引入了空氣濕度控制系統,並對所有門窗進行密閉處理。

為了陳列其從全國各地搜羅來的古物珍奇並時時賞玩,乾隆對花園內建築的室內設計也煞費苦心。乾隆花園內的大部分建築,其室內多被隔成一個個小小的空間。而第四進院的符望閣內部結構極其複雜, 俗稱「迷樓」——

符望閣外觀

符望閣一層空間結構示意圖

乾隆每到一室,

都可或坐或臥,

隨意把玩。

雕天然木框嵌玉石花鳥紋掛屏造型靈動,用料豐富,工藝複雜,俗稱「百寶嵌」。

也許在乾隆心中,

這就是夢想中的完美生活,

快樂莫過於此。

符望閣多寶閣屏風

乾隆的煞費苦心造就了乾隆花園的獨特和珍貴,也成為修復乾隆花園需要克服的障礙和難題。毫不誇張地說,對乾隆花園保護和復原的過程,就是對清代乾隆時期手工藝再認識和再發現的過程。

耗7年修復後的倦勤齋,再現了乾隆時代奢華的宮廷內檐裝飾。

乾隆花園建築的內檐裝飾大量使用了南方的工藝和技術,倦勤齋內的雙面繡、符望閣內的漆紗都是在蘇州製作的,符望閣的百寶嵌迎風板則由揚州工匠完成。時代變遷,乾隆時的許多手工藝現在已經失傳,為乾隆花園內檐裝飾的復原帶來了挑戰。王時偉、苑洪琪等專家在全國遍尋能工巧匠,希望依靠國人的智慧,齊心協力攻克難關。功夫不負有心人,許多失傳的工藝得以恢復和傳承。

北京龍順成木器廠的趙長順師傅和同事們正在修復硬木嵌石七屏式羅漢床

乾隆死後短短四十餘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就爆發了。隨後的歷史滄桑使這些皇家園囿或者被毀,或者面目全非。乾隆花園(寧壽宮花園),也成為乾隆朝皇家園林中唯一倖存的完整實例,更顯珍貴。

購買2021國家地理中文日曆

「雙十一限量」套餐

如果你看了這篇文章,

就點一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