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西北有一座城市,名為「格爾木」,在蒙古語中意為「河流密集的地方」。它位於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西南部,面積足有12萬平方公里,和福建省相當,隔著玉樹藏族自治區還有一塊飛地唐古拉山鎮,名為小鎮,面積卻有4.78萬平方公里,和寧夏面積差不多。因為境內多河流,長江源頭沱沱河從這裡發源,因此得名「格爾木」。
因為水源多,格爾木成為千里戈壁上唯一適合居住的地方。50年代時,慕生忠將軍帶隊進藏,在沙漠戈壁中艱難進軍800公里,向當地人打聽哪裡有水。當地人告訴他,從香日德向西走600里,有個名為「噶爾穆」的平川。慕生忠將軍拿著一張馬步芳時期留下來的地圖,帶著一支小分隊來到一個有許多蘆葦和黃羊的地方,把帳篷扎在這裡,並告訴部下,「帳篷扎在哪裡,哪裡就是噶爾穆」。
最早來到這裡的十幾名工作人員成了第一批格爾木人,大部隊隨後趕來,把這裡當作進藏大本營,這就是格爾木的雛形。後來的幾十年里,格爾木一直承擔著進藏物資中轉站的任務。再後來,青藏公路和青藏鐵路通車,格爾木成為必經之地,軍人、工人和他們的家屬們在這裡定居,格爾木也從一座軍事運輸基地演變成了一座城市。
隨著西北大開發工程的展開,格爾木承載的作用越來越多,不僅僅是駐藏軍隊的後勤基地,還是格拉輸油管道的中轉站。由於太過苦寒,駱駝都難以存活,導致格爾木人口稀少,至今也只有25萬人口,其中有一半是軍人,還有一大部分是辦事處工作人員和政府機關人員。
因為格爾木的特殊地位,使它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兵城」。數據顯示,90年代時每個駐藏士兵年需要物資1.2噸,現在已經上升到了4-5噸,大概相當於一輛汽車的運量,而這些物資大部分需要格爾木供應,85%以上的進藏物資從這裡中轉。因此,格爾木常住人口中大部分是軍人,汽車團、管線團、野戰醫院、倉庫、工廠都設在這裡,遍地可見軍營,也被稱為我國「最安全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