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隊立一等功有多難?三等功站著領,二等功躺著領,一等功家屬領

2021-01-09     春秋史館

原標題:部隊立一等功有多難?三等功站著領,二等功躺著領,一等功家屬領

部隊里流行一句話:「三等功站著領,二等功躺著領,一等功家屬領」。這句話形象地展示了部隊立功有多難,大多數時候只能領三等功,有重大立功表現或流血受傷才有機會領二等功,至於一等功,大多數時候是留給犧牲的同志的。尤其在和平年代立功機會不多,立一等功就更難了。

在部隊立一等功有多難呢?

我們來看看幾位榮獲一等功的功臣吧。

2018年7月,海軍工程大學某研究所所長、教授肖飛榮獲一等功,以表彰他在艦船綜合電力技術方面作出的重大貢獻。他是為數不多的沒有流血犧牲就獲得一等功的功臣,但我們也可以看到,他所作出的貢獻也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

2018年11月,排雷英雄杜富國被授予一等功,他付出的代價是一雙手、一雙眼,終生殘疾,只是僥倖撿了條命回來。

2020年7月,王亮被授予一等功。有人質疑他獲得一等功的水分,但要知道,他當時是從5米高的河岸跳進水裡的,2分鐘內救出4人。另外,下水救人不是扶老奶奶過馬路,需要有極大的犧牲精神和高超的水性,王亮是冒著犧牲的風險救人的,記一等功不過分吧?

集體一等功方面,372潛艇全體官兵被授予一等功,表彰他們在潛艇遭遇海底斷崖時勇救潛艇的壯舉,創下了世界潛艇史上的奇蹟;涼山救火英雄被集體授予一等功,這個應該沒有人質疑吧?

由此可見,在和平年代立一等功有多難,除非為國家和人民作出重大貢獻,或者在執行重大任務時犧牲。把一等功留給他們,既避免了功勳濫授的情況,保證勳章的含金量,也是對英雄的慰藉。

如果活著立一等功,對士兵個人發展有何好處呢?

我們看看不同等級功勳授予權限的區別吧。義務兵、士官、軍官、文職幹部等個人嘉獎由連、營批准,三等功由團、旅批准,二等功由旅、師批准,一等功由集團軍批准,榮譽稱號由軍區、最高軍事委員會批准。一等功不是下面部隊可以隨便批准的,而是集團軍司令部,分量可想而知。

至於一等功對士兵個人前途的影響,那可就大啦。活著的一等功臣非常少見,每出現一個都會成為全軍的驕傲,軍校推薦名額、提干、地方轉業等方面都會格外優待,具體可參考90年代勇斗歹徒的徐洪剛。

1993年8月17日,某軍區通訊連中士班長徐洪剛在返回部隊途中目睹歹徒搶劫,他奮不顧身與4名持刀歹徒搏鬥,最後身中14刀,腸子流出體外50多厘米,趕走了歹徒。徐洪剛經全力搶救活了下來,被授予一等功,受到多位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後來參加了98年抗洪搶險、08年抗震救災,現任全國政協委員、西藏昌都軍分區副政治委員。

總結:一等功之所以罕見,是因為伴隨著功勳的往往還有極大的死亡風險,非有極高黨性覺悟、犧牲精神以及高超的業務能力不能完成,無論哪一點都是值得全軍上下學習的榜樣,一等功不授予他們的話又該授予誰呢?反過來說,他們冒著巨大的風險立下大功,已經充分證明了勇氣和能力,對這樣的士兵當然也會給予最優厚的待遇。當然,他們絕不是為了所謂的個人前途而去冒險,在他們挺身而出的一刻早已將一切置之度外,無論是幾等功都值得我們敬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7vs6HYBuNNrjOWzJvM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