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網訊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和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三級教授黃燕芬近日出版《新中國70年社會建設的成就、歷程和經驗》一書,中國發展網對文章內容進行梳理髮表了系列文章。
三、新中國70年社會建設的基本經驗
國際社會保障協會社會保障傑出成就獎是對某一個國家在社會保障方面做出的非凡承諾和傑出成就的世界性認可。2016年11月17日,國際社會保障協會(ISSA)在其第32屆全球大會期間,將「社會保障傑出成就獎」(2014—2016)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以表彰中國近年來在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工作中取得的卓越成就。這是中國社會建設被國際社會高度認可的一個側面。
回顧新中國走過的70年,社會建設之所以能夠取得令人驕傲的成就,與我們的一貫做法是分不開的,這些可以歸結為社會建設的基本經驗,值得高度肯定和發揚光大。
(一)社會建設必須始終堅持黨領導的核心地位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過去70年,無論是經濟建設還是社會建設,我們都特彆強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核心地位和支部建設全面覆蓋。1939年10月,毛澤東為中共中央主辦的黨內刊物《共產黨人》撰寫了發刊詞,系統總結了建黨以來黨的建設的歷史經驗,闡述了黨的建設的指導思想,強調黨的建設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提出「建立一個全國範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17](P602-614)鄧小平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中說:「在中國這樣的大國,要把幾億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統一起來建設社會主義,沒有一個由具有高度覺悟性、紀律性和自我犧牲精神的黨員組成的能夠真正代表和團結人民群眾的黨,沒有這樣一個黨的統一領導,是不可能設想的,那就只會四分五裂,一事無成。」[18](P341-342)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中的第一條。習近平要求「各級各部門黨委(黨組)必須樹立正確政績觀,堅持從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大局看問題,把抓好黨建作為最大的政績」。[19]為切實加強黨對社會組織的領導,促進社會組織健康發展,2015年9月28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社會組織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試行)》,這是根據黨章和有關法律法規,就加強社會組織黨的建設工作提出的指導性意見。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有效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億萬百姓福祉」。黨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社會建設工作的好壞與人們的美好生活、幸福生活密切相關,與人們的公平感和正義感密切相關。增強政治意識是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的首要條件,各級社會建設相關部門必須進一步增強政治意識,提高政治站位,堅定政治自覺,把握政治方向這個生命線,始終堅定正確政治方向,牢牢站穩政治立場。一方面,在各級社會建設工作中要切實改善黨的領導、突出黨的領導、加強黨的領導,確保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發展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人民群眾,要充實人民群眾的政治生活,積極發揮老共產黨員的作用,進一步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20]
新中國70年的歷史證明,凡是黨的領導有力的時候,社會建設就闊步前進;凡是黨的領導弱化的基層,社會矛盾就比較突出。
(二)社會建設必須始終堅守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
過去70年,在社會建設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堅守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的具體體現。新中國建立前夕,毛澤東同上海工商業界代表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談話。上海商人問:「共產黨的經濟方針是什麼?」毛澤東說:「我們的方針是『唯利是圖』。」商人們聽了覺得很合胃口,又問:「共產黨也唯利是圖?」毛澤東說:「是的,不過有點區別,我們是唯人民的利益是圖,而不是唯個人的利益是圖。」[21]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我們當前最大的政治,因為它代表著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的利益。」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高度重視群眾的力量、群眾的智慧,善於把群眾的智慧轉化為國家層面的政策。他說過,「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農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的,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22](P382)習近平在黨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與此同時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歷史性判斷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3]習近平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23]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要傾聽群眾聲音、反映群眾訴求、接受群眾監督。新時代社會建設工作要時刻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並且注重根本利益和眼前利益的有機結合,明白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真正的期待和需求是什麼,這樣才能制定正確的、有利於服務人民群眾的政策,才能夠切實提高社會檢核工作績效。在社會建設工作中我們一定要以服務人民為中心,既不能以有關社會建設部門為中心,也不能以社區機構為中心。我們的社會建設事業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意願,尊重人民群眾對社會政策的參與權和知情權,尊重人民群眾對基本公共服務的選擇權,才能確保社會建設工作服務質量的全面提高。與此同時,人民群眾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只有努力解決人民群眾的實際問題,才能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發展權,讓全體人民參與和諧社會建設,共享和諧社會建設成果。習近平高度重視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2003年在浙江工作時,他就明確提出要充分珍惜「楓橋經驗」,大力推廣「楓橋經驗」,不斷創新「楓橋經驗」。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提出了一系列社會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特別是對堅持發展「楓橋經驗」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新時代我們要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推廣促進社會和諧的「楓橋經驗」,構建城鄉社區治理新格局。
新中國70年的歷史證明,凡是社會建設脫離群眾的時候,社會建設就缺乏活力。凡是社會建設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的時候,社會建設總是生機勃勃。
(三)社會建設必須始終堅持不斷深化改革
改革是不竭的動力。過去70年,幾代領導人都特別關心改革的重要性。1958年9月5日,毛澤東說:「搞八年沒有摸到一條路,不會搞。也是因為制度沒有改革。」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說道,「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不冒風險,辦什麼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萬無一失,誰敢說這樣的話?一開始就自以為是,認為百分之百正確,沒那回事,我就從來沒有那麼認為。」[22](P37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在新時期顯示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就在於它是實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中國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健康發展,就在於它是有利於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這樣的結合不僅創造了真正活躍起來的社會主義,而且創造了進一步造福人民的社會主義。眾所周知,中國的全面深化改革,註定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偉大實踐和深刻變革。越是改到深處,越沒有理由徘徊和後退。[24]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這表明改革進入深水區,要啃硬骨頭、要闖險灘。[3]習近平總書記特彆強調: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如何以制度創新來推動社會建設工作改革,使改革態勢躍出局部進而延展到全局,使改革力度穿透表面抵達矛盾匯聚的深處,使此項改革與彼項改革建立起穩定的連接體系,考驗著各級社會建設工作相關部門的改革智慧與治理水平。[25]社會建設工作不改革沒有出路,唯有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線方針,紮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開創新時代社會建設工作的新局面。我們必須深入研究社會建設工作改革、系統設計社會建設工作改革、全面推動社會建設工作改革。因此,社會建設既要著力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又要善於運用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的手段全面改善社會建設工作,進而不斷提高社會建設工作與基本公共服務的水平和質量。與此同時,新時代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一方面,要大力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不斷改善社會整體信用水平;另一方面,要健全國家應急體系,努力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新中國70年的歷史證明,凡是社會建設堅持改革的時候,社會建設的功能就會不斷完善。凡是社會建設脫離改革的地方,社會結構就出現僵化。
(四)社會建設必須始終堅持全面依法治國
「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亂」。過去70年,是法制建設不斷發展的70年。毛澤東在領導新中國法制建設時,不僅注重研究我國的傳統法律文化和歷史上的立法經驗,同時,也關注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立法經驗。這就是「古為今用」和「洋為中用」。毛澤東在評價1954年憲法時指出:「它總結了無產階級領導的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反對官僚資本主義的人民革命的經驗,總結了最近幾年來社會改革、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政府工作的經驗。這個憲法草案也總結了從清朝末年以來關於憲法問題的經驗,從清末的『十九信條』起到民國元年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到北洋軍閥政府的幾個憲法和憲法草案,到蔣介石反動政府的《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一直到蔣介石的偽憲法,這裡面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26](P125-131)鄧小平在論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時,往往是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並提的。他指出:「民主和法制,這兩個方面都應該加強,過去我們都不足。要加強民主就要加強法制。沒有廣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沒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18](P189)全面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習近平強調:「改革和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政府職能轉變到哪一步,法治建設就要跟進到哪一步。」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全面依法治國的總要求,2018年3月在全國人大新組建了「社會建設委員會」,其主要職責是負責研究、擬訂、審議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民政事務、群團組織、安全生產等方面的有關議案、法律草案,開展有關調查研究,開展有關執法檢查等。這一設計是為了適應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需要,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領域法律制度建設。目前全國人大交給社會建設委員會審議的議案有21件,包括加強反校園欺凌立法的議案、修改未成年人保護法、完善未成年人家庭監護和國家監護的議案、制定社會組織法的議案等。未來要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加強社會組織立法,規範和引導各類社會組織健康發展。社會組織法應當採用以營利法人和非營利法人的區分為標誌的立法模式,明確營利的判斷標準,並將社會組織細分為公益法人和中間法人予以規制。其中,社會團體,既可以是公益法人,也可以是中間法人。而民辦非企業單位和基金會則應強調其從事事業的公益性,歸類於公益法人。同時,雖然社會組織法不宜採用社團法人和財團法人的分類,但是並不妨礙借鑑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社團法人和財團法人的規定,以完善我國社會組織的相關法律制度。社會組織法的制定,將為我國社會組織的健康發展、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社會建設領域貫徹依法治國,一方面,不斷改進信訪工作,及時解決群眾合理訴求,充分保障人民群眾特別是婦女、兒童、老人和殘疾人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注重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深入推進掃黑除惡專項鬥爭,依法懲治盜、搶、騙、黃、賭、毒等違法犯罪活動,打擊非法集資、傳銷等經濟犯罪,整治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等突出問題,堅決守護好人民群眾的平安生活。[27]
新中國70年的歷史證明,凡是社會建設依法推進的時候,社會建設就秩序井然。凡是社會建設沒有章法的地方,社會建設總是一團亂麻。
(五)社會建設必須始終注重不斷改善民生
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們黨搞革命、搞建設、搞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黨的宗旨的根本要求,是政府的神聖職責和終極目標,彰顯著一個政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追求,體現著一個國家深切赤誠的為民情懷,我們必須積極響應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的熱切期盼。
毛澤東一貫重視人民的基本生活問題。在1950年6月的中共七屆三中全會上,毛澤東提出,「我們要合理地調整工商業,使工廠開工,解決失業問題,並且拿出二十億斤糧食解決失業工人的吃飯問題,使失業工人擁護我們。我們實行減租減息、剿匪反霸、土地改革,廣大農民就會擁護我們。我們也要給小手工業者找出路,維持他們的生活。」[28](P398-399)鄧小平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以過人的膽略,從生產力和人民根本利益兩方面分析入手,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還從解決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出發,把經濟建設作為黨的工作的中心,把解決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和2億多人的貧困問題作為當時最大的民生問題。為了衝破僵化思想的束縛,鄧小平明確提出要把「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評判是非得失的重要標準。[22](P372)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深入開展脫貧攻堅,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平安中國,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3]
民生改善無止境,習近平心中還始終牽掛著老百姓的住房問題、食品安全、養老院服務質量、冬季取暖、垃圾分類、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廁所革命等一系列具體問題。未來各級各類社會建設工作要把滿足人民群眾的合理需求放在發展首位和貫穿改革始終,切實在新時代讓全體人民有更大的安全感、更多的獲得感、更強的幸福感。因此,社會建設工作必須與時俱進,要讓基本公共服務事業及時分享改革、創新和發展的成果,發展基本公共服務事業我們必須做到盡力而為和量力而行相契合:只有盡力而為,我們的基本公共服務才能爬坡上坎、滾石上山、不斷改善;只有量力而行,我們基本公共服務的改善才能是可持續的、與時俱進的、天長地久的。與此同時,我們一方面要切實加強安全生產,防範遏制重特大事故,不斷提高全社會的安全感和獲得感;另一方面要積極引導支持社會組織、人道救助、志願服務和慈善事業健康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新中國70年的歷史證明,凡是社會建設注重改善民生的時候,老百姓就有幸福感。凡是社會建設不注重改善民生的地方,老百姓總是不滿意。
四、結束語
在站起來時期,社會建設以社會整合為重點,強調社會的一致性,突出統一發展;在富起來時期,社會建設以社會活力為核心,強調社會的差異性,突出加快發展;在強起來時期,社會建設以社會幸福感為目標,強調獲得感和安全感,突出協調發展和共享發展。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3]只有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不斷追求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才能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才能順利完成我們黨擔負的歷史重任。我們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創新社會建設,不斷開創社會建設工作的新局面,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加體面、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總而言之,第一個一百年是第二個一百年的基礎,總結過去新中國民生髮展70年的歷史,就是要讓人民在未來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中獲得更多的實惠。「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唯有「人民有信心,國家才有未來,國家才有力量」!
參考文獻:
[1]2018年全國共有幼兒園26.67萬所在園幼兒4656.42萬人[EB/OL].中國教育在線,http://xueqian.eol.cn/dongtai/201902/t20190226_1646305.shtml,2019-02-26.
[2]楊宜勇.十八大以來的民生成績單[J].人民論壇,2017(11):32-33.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01).
[4]中國殘疾人聯合會,2018年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殘聯發(2019)18號〕[EB/OL].http://www.cdpf.org.cn/zcwj/zxwj/201903/t20190327649544.shtml,2019-03-27.
[5]國家統計局,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2/t201902281651265.html,2019-02-28.
[6]魏禮群.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社會治理的新進展[J].社會治理,2017(5):7-17.
[7]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8]陳伯達.在毛澤東同志的旗幟下[J].紅旗,1958(4):1-12.
[9]王來青.全國第一個人民公社興衰錄[J].農家之友,2010(4):22-24.
[10]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人民公社六十條[EB/OL].人民網·強國社區,http://bbs1.people.com.cn/post/2/1/2/158097420.html,2016-08-20.
[11]三大改造-社會學概念-百科全書[EB/OL].價值中國網,http://www.chinavalu,2011.
[12]田毅鵬.「典型單位制」的起源和形成[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4):56-62.
[13]王雷雷,葛素表.中國:為「諾言」奔行30年[J].今日中國論壇,2008(10):16-19.
[14]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5]何海兵.企業參與社區治理模式研究——基於四個案例樣本的分析[J].治理現代化研究,2018(5):78-83.
[16]田毅鵬,呂方.單位社會的終結及其社會風險[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06):17-23.
[17]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8]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9]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10月8日)[N].人民日報,2014-10-09(02).
[20]黃燕芬,楊宜勇,蔡瀟彬,范憲偉.40年小康社會建設的4次歷史性飛躍[J].宏觀經濟管理,2018(12):6-11.
[21]渤海釣鰲客.毛主席「唯人民的利益是圖」有何深意?[EB/OL].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3-09-26,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n/2013/0926/c241220-23045891.html.
[2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3]人民為中心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EB/OL].京華時報,http://news.ifeng.com/a/20160119/47127403_0.shtml,2016-01-19.
[24]楊宜勇.中國改革開放獲得巨大成功的訣竅[J].治理現代化研究,2019(02):5-11.
[25]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3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EB/OL].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jrzg/2013-11/15/content_2528179.htm.
[26]毛澤東選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7]李克強.李克強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摘登)[N].人民日報,2019-03-06(02).
[28]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