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高,娃比同齡人矮,要不要打生長激素?

2020-06-11     牛媽彭小蹦

原標題:父母不高,娃比同齡人矮,要不要打生長激素?

本文已獲得「力優媽媽圈」微信公眾號(liyoummq)授權,版權歸「力優媽媽圈」所有。

熱度一直很高的《青春有你2》上周終於收官,除了對滿屏大長腿的羨慕外,對於合照里蔡徐坤的身高也是讓我很感嘆,站第一排,都和第二排的姑娘齊頭並肩了,長得高真的有優勢啊

看臉的社會,外表形象、個子高矮真的是會在就業、擇偶中產生直接影響的。

身高182的世姐張梓琳,3歲女兒身高已達到媽媽腰部,身高優勢突破天際

陸毅一家的大長腿簡直優秀到昏迷

有人在知乎上分享:1米9的高個子,面試時一個專業問題都沒被問,輕鬆進入央企

還有網友說了他的經歷:因為身高條件好,在單位格外受到關注,鍛鍊機會多,成長速度快

而做了四十年的哈比人,我對「個子」這個問題感觸也尤其深刻。因為職業的關係,身高對事業發展的影響實在太太太大了。剛剛進入這行的時候,各種機會和平台特別多,如果我能再高10公分,相信現在遠遠不止是一個新聞製片人和播音員。

女主播們合影,一眾身高170左右的女神為了照顧我,只能這樣窩著身子拍照

先天不行,後天來補,對於倆娃的遺傳身高,我一直也很擔心。哥哥以後預測只有172,在他們長大後,很難說會不會遇到和我一樣的處境。我一直很糾結到底要不要給他用生長激素

想藉助醫學干預,用生長激素的話題,在我們群里的關注度也一直很高,時不時就會被大家討論一番,個子不高的老母親為了娃的遺傳身高簡直操碎了心

相信很多家長都一樣,對於生長激素,我們一直懷著「又愛又擔心」的心情。面對正反兩種完全不同的聲音,你是否也和我一樣有很多的問號?

上周,我獨家專訪了 浙一醫院研究小兒矮小症、內分泌的專家、兒科主任醫師王春林。

王春林

醫學博士,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兒科主任、新生兒科主任,畢業於浙江大學從事小兒內科疾病的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20餘年,主要從事矮小症、生長激素缺乏症、肥胖症等內分泌疾病的遺傳與臨床研究。

專訪當天,王春林主任恰好做客人民日報主辦的《中國兒童生長發育健康傳播行動》直播節目,為家長答疑孩子身高發育方面的問題。在直播間親臨觀摩了整場直播交流後,我就一些家長特別關心的問題獨家諮詢了王主任。

以下這些問題,王主任都詳細解答了:

1️⃣ 父母不高,娃也比同齡人矮,能不能打生長激素?

2️⃣娃身高發育正常,但父母對孩子身高期望比較高,是否可以打?

3️⃣ 幾歲介入比較保險?早干預和晚干預差別很大嗎?

4️⃣目前市面上有哪些生長激素可以選擇,費用如何?

5️⃣ 打了生長激素,成年後會增加骨折的風險嗎?

7️⃣ 藥物帶來的風險利弊如何權衡?

...

生長激素——「特效」和「風險」並存

生長激素作為治療矮小等問題的特效藥,它神奇的「特效」、以及背後的「風險」一直是讓家長們糾結的根本原因。

阿根廷著名球星梅西,就是典型的受益方。他從12歲開始注射生長激素,之後從1米4長到了1米7左右。

他說一開始是父母給他注射,等他自己學會之後,就一直是自己一個人給自己注射。還笑著說,注射劑跟鋼筆桿差不多,有一個小小的針頭,扎進去也不覺得痛。

這種鋼筆一樣的注射器在國內很常見,一般用於注射胰島素、生長激素。

還有支持的網友現身說法,表示自己注射了生長激素後開始長個,從147長到了166,足足躥了19cm,是父母花得最值的一筆錢。

但並不是所有人注射了生長激素都能達到這麼理想的效果,有些孩子,用完藥只長了3cm

男孩小五,15歲,爸爸身高180cm,媽媽身高165cm,然而15歲的小五隻有160cm。

骨齡片顯示,小五現在的骨骺線已經呈現半閉合狀態,即便使用生長激素治療身高增長最多也不會超過5cm。父母想做最後的努力:「試試吧醫生,能長高多少是多少,總比一點不張要好吧!」

就這樣,小五用藥半年後,身高只長高了3cm,上個月拍骨齡片顯示骨垢線已經完全閉合,終身高定格在163cm。

效果因人而異還不是關鍵,家長們最最擔心的是,個子高了,卻要用其他不良反應來換

面對正反兩種完全不同的聲音,家長該如何科學認識生長激素、做出適合自家娃的判斷呢?下面這部分王春林主任的獨家專訪,或許會幫到你。

生長激素增高,適合你們家嗎?

1、醫生會進行哪些方面的評估?干預和用藥的依據是什麼?

需要評估的地方太多了,骨齡、每年生長速率、腦垂體是否有占位性性病變、血常規、血糖、肝腎功能、甲狀腺功能、藥物激發情況...全部需要綜合評估!

尤其是生長激素藥物激發,是需要住院做的,總共需要抽5次,從中看出生長激素的分泌的最高值(因為生長激素呈脈衝式分泌,一會高一會低,白天的分泌比較低,正常是測不出來的,只有用藥物激發後,才能看出它最大分泌值)

如果峰值達到10以上,說明孩子的生長激素分泌是正常的;峰值不到10,說明缺乏生長激素,那就必須要干預補充了。

2、「小時候矮一點沒關係,到青春期就會躥上來」,這是真的嗎?

很遺憾,如果孩子在發育之前一直偏矮,那麼「後天躥上來」的難度也會增大

但也有例外。比如王主任告訴我,小的時候身高矮,但後面發育遲,到高中、甚至大學還在長,這種情況在醫學上屬於體質性青春期延遲

最明顯的特點是比同齡人偏矮,但也不是特別矮,剛好卡在最低標準、接近p3的水平,這樣的孩子往往他的發育水平一直沿著p3這條線在走,同時每年長個5公分,維持在生長速率的下限(標準速率在5~7cm/年),同齡人青春期開始的時候,他還沒發育,這樣的情況屬於晚發育。

我截取了這條王主任說的P3線,大家自行參考

另外,王主任還提到晚發育一個很重要的依據——家族遺傳,也就是父母、兄弟姐妹、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直系血統中晚發育的人多不多。

如果多,那孩子晚發育的幾率還是比較高的,意味著後面還會長;但如果家裡一個晚發育的人都沒有,而父母親本身又偏矮,那麼家長把希望寄託於孩子青春期躥高,可能就太過樂觀了。

3、晚發育的孩子,是否需要注射生長激素?

這個要看他「晚」到什麼水平,建議家長儘早帶孩子去醫院診斷。

很多孩子從小就被家長認為是晚發育,遲遲不干預,最後到了青春期還沒有達到理想身高,就被耽擱掉了。

王主任給我舉了個例子:10歲半~11歲的男孩,身高只有1米35,發育後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原來骨齡落後1、2年,現在只需半年就會反超,加快骨骺閉合,而發育後最多只能長25~30厘米,加起來樂觀的情況才1米65,家長肯定接受不了。

此時介入已是晚干預,唯一的治療方案是:

1、用藥物抑制性腺發育;

2、聯用重組人生長激素治療,提高孩子生長速度。

兩種藥物同時作用,孩子受的苦、家長付出的代價遠遠大於早干預。

如果早干預,情況會完全不同:發育前期通過3~5年治療,讓孩子的身高和生長激素達到和同齡人一樣的水平,之後再比較觀察,如果青春期能達到正常發育水平,家長後面就不用擔心了。因此,對於這部分的孩子家長應該遵循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的原則,不可盲目等待,錯過身高最佳干預時機。

4、為什麼父母都是正常身高,但孩子卻偏矮?

出現這樣的情況有很多因素,比如遺傳。如果父母身高正常、但一方基因中帶有隱形遺傳的疾病,那他生下的後代會有1/4的幾率發病,這就會造成孩子身高偏矮。

還有一種情況是早發育。尤其父母一方身高正常、另一方偏矮,娃前期身高一直處於p3~p5的水平,這樣的孩子一定要注意,一旦出現早發育,那這無疑是雪上加霜,因為整個青春期也就長個20公分(女孩),基礎不夠,終身高就不會很理想。

男孩第二性徵發育特徵

女孩第二性徵發育特徵

說到這裡,王主任比較可惜地告訴我:前期個子矮+早熟,代價是很大的,最後只能和上面提到的案例一樣,採用抑制性發育+注射生長激素的治療方案。

5、早發育的孩子,干預後的效果怎樣?

王主任和我分享了一個他印象特別深的一個案例:

是個小女孩,媽媽只有1米5,父親1米63,她從小就偏矮,而且7歲就發育了,遺傳身高只有1米5。經過3年治療,最後身高達到1米6,應該說還是非常理想的。

6、一個健康、身高正常的孩子,但父母對他的身高有更高的期待,這樣的情況下是否可以注射生長激素?

如果孩子一切正常,那就不需要干預。

父母更應該做的是給孩子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養成營養、運動、睡眠等方面的好習慣後,再看他青春期的情況。如果孩子青春期發育情況比較好,沒有必要過度焦慮。

張亮兒子天天、田亮女兒森碟從小在體育場泡大,大長腿妥妥的

7、媽媽1米58、爸爸1米70,孩子遺傳身高1米70,特別想努把力讓孩子達到理想身高的上限1米75。能否用生長激素干預?

如果父母干預的意願非常強烈,而娃到了青春期晚期還沒有達到遺傳身高或預期身高,那就可以拍個骨齡看看他預計還能長高多少,如果情況不理想,最後階段用生長激素沖一衝的情況,臨床上也是有的。建議家長帶孩子去正規醫院檢查後再進行醫學干預。

孩子身高70%來自父母遺傳影響

8、「青春期晚期」有什麼表征嗎?家長如何判斷孩子是否進入青春期晚期?

主要特徵是生長速率放慢。比如之前1個月長1厘米,現在3個月才長不到2厘米,那就說明孩子生長期快結束了,這個時候就一定抓牢最後的治療時機。

千萬不能等到一點都不長了,骨齡片發現骨骺線已經閉合,那就沒辦法了。所以青春期的身高管理很要緊,家長一定要及時關注。

建議家長在家裡牆上貼一個身高尺,密切關注孩子身高情況

9、那是不是如果家長有干預意願,孩子到了青春期後期就可以注射生長激素?

是否使用生長激素注射治療,是需要根據孩子目前的身高、遺傳身高、孩子的生長速率的變化、骨齡等這些來綜合判斷的。

舉例:男生遺傳身高1米72,青春期後期1米66,這個身高放在人群里是正常的,但還沒達到遺傳身高,那這部分孩子和家長如果對身高要求高還是可以考慮藥物治療。

10、有網友(女性,已成年)分享了自己青春期打生長素、成年後骨折的經歷,認為這兩者之間存在關聯。「打生長激素會造成骨折」的隱憂是否合理?

王主任說,骨折的原因是很多的。其實生長激素治療可以影響骨代謝,目前還沒有證據表明兒童期使用生長激素治療可以導致成年後骨折的發生率增高。

另外他還表示:青春期的戶外運動也很重要,運動量對骨代謝影響很大,這是代謝最高峰的時候,比較典型的情況就是長得快的孩子出現生長痛,說明他的代謝需求在增加,那就要酌情補充維生素D。

11、目前市面上有哪些生長激素可供選擇?它們各自有什麼特點?

主要分三種:長效生長激素(目前我國經過自主研發,已經誕生了世界上第一支PEG化的長效生長激素,它由金賽藥業研製,已於2014年上市)、短效粉針劑生長激素短效水針劑生長激素

長效生長激素:每周僅需注射一次,注射次數是所有生長激素中最少的,每周注射一次,一年只要注射52次,讓孩子不再需要每天打針,極大提升了矮小兒童用藥的依從性。比起需要365天注射的短效生長激素來說,長效生長激素大大減輕了注射痛苦,且醫從性也要更優於短效。但長效生長激素的治療費用相對短效來說也會更高。

短效生長激素需要每日注射,其中分兩大類:

一類是短效粉針劑

國內1998年上市了國內第一支生長激素粉針劑,採用了大腸桿菌分泌型表達技術。但由於當時技術的限制,只能通過冷凍乾燥的過程保持生長激素的穩定性。通過凍干過程,破壞了生長激素原本的空間結構,使得有關物質含量增加;在粉劑的使用過程中,再溶解的過程也使得有關物質含量增加,容易產生抗體,長期療效降低;再者,在粉劑使用過程中,操作也很繁瑣,需要每天注射,故而造成患者用藥依從性差,長期療效降低,但是粉劑的價格相對來說是最便宜的。

另一類是短效水針劑2005年上市了亞洲第一支生長激素水針劑(長春金賽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採用蛋白質液體穩定技術,不需要經過冷凍乾燥再重新溶解的步驟,從而能夠保證生長激素水劑與天然生長激素完全一致。水劑活性更高,不會產生抗體,能夠保證療效。

使用配套隱針電子筆注射,操作更簡單,使用更方便,適合患兒長期使用。

電子化操作,劑量比較精準,注射穩定、速度可調節,可以減輕患者的注射疼痛;隱針結構的設計,注射全程看不見針頭,消除患者注射恐懼,增加依從性;電子化操作,使用更簡單方便,適合患兒長期使用。

有家長會哄孩子說這是每天要加的能量棒,孩子也很容易接受。王主任說他接待的患者中就有一個7歲的孩子,學了一個月自己就會打,這就是水針劑注射筆帶來的方便之處。

從療效排序,長效由於依從性更好,效果也較短效更好。

12、這三種生長激素,家長該如何選擇呢?費用差別大嗎?

長效生長激素,由於每周僅需注射一次,比起需要365天注射的短效生長激素來說,大大減輕了患者需要每日注射的痛苦,極大地提升了用藥的依從性。因此,王主任說長效生長激素治療效果要更優於短效。

短效水劑配合隱針電子筆,水劑保持生長激素的天然結構,不會產生抗體,同時添加了抑菌劑,確保長期注射的安全性。隱針結構設計,消除孩子注射恐懼,電子智能化設計確保患者長期操作安全、方便。

短效粉劑改變了生長激素原本的空間結構,容易產生抗體,長期療效降低;再者,在粉劑使用過程中,操作也很繁瑣,需要每天注射,故而造成患者用藥依從性差,長期療效降低。

因此從用藥依從性上來說,長效生長激素>短效水劑>短效粉劑,價格上短效粉劑價格相對最便宜,短效水劑相對於粉劑來說價格稍高,長效水劑相對其他兩種劑型來說價格更高。

13、現在市面上哪裡可以買到生長激素?如果孩子在公立醫院治療,這三種生長激素都可以提供嗎?

生長激素是肽類藥物,藥店不能出售,只有醫院和醫療機構有資質的門診部才有,並且需要出具醫生的診斷書,寫明病例、劑量、處方等。

14、如果有家長已經在給孩子進行生長激素治療了,這部分家長需要特別注意哪些方面?

1、按時治療、按時用藥。

2、營養、飲食、運動、睡眠等有利於孩子長高的因素還得要跟上。

3、依從性,這也是王主任表示最擔心的。有的家長打打停停,這是非常不好的。

4、治療中一定要按照醫生要求及時複查評估,節點是第一個月、第三個月、之後的每三個月

為什麼要及時複查呢?主要是觀察藥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旦治療中途出現任何問題,可以及時干預。

力優媽媽說:

希望下一代有一雙傲人的大長腿,長得高高的、帥帥的、美美的,這是非常美好的願景,大家所有的心動和糾結我都理解,歸根結底我也只是一位普通的母親

作為家長,該如何理性辯證地取捨,把風險降到最低?這是我們必須要思考面對的。

孩子的生長發育,一定要多一些科學的學習和判斷,少一些自我認知,畢竟孩子生長發育的時間段就那麼幾年,一旦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我們都會後悔終生。希望大家都能各取所需,真心愿我們的孩子都能健康長高。

End

力優:「杭州市十大傑出青年」、「浙江省廣播電視優秀播音主持人」、「全國地面頻道金牌主持人」,是一個做了十五年新聞調查的資深媒體人。同時,我還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在力優媽媽圈,我會分享一手的教育資訊,豐富的親子活動,提供權威賽事的報名渠道,組織高品質優性價比的團購,讓我們一起健身扮美做最好的自己。

閨蜜上周剛帶孩子去做身體檢查時偶然發現了這個問題,醫生建議打生長激素,很多父母第一次聽說肯定是嚇一跳。

飯時,我和老潘說我想再科普一下,結果我家奶奶也沒聽清我說什麼,只是聽到了要打生長激素讓孩子長高就臉色都變了,說這怎麼行啊,孩子能長就能長,都是遺傳的,打這個有什麼用呢?我望著她老人家愣是不知道怎麼說才好,結果她很認真地補充了一句說,真的!所以我想提醒大家,如果孩子有必要接受治療,那還是別告訴老人家了。

蜜家孩子身高一直偏矮小,但主要考慮是發育遲吧,結果這次偶然通過腦部CT發現腦垂體的發育偏不良,腦垂體的發育和身高有直接關係,看了兩個大醫院的建議都是打生長激素。否則後期會影響孩子最終身高。閨蜜第一反應也是選長程一點,比較沒那麼麻煩,但醫院還是建議選短程,沒必要為了長程而選長的,畢竟價格真的不便宜 最終選擇的價格大約是每個月五千費用,持續一年。

下面是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一篇文章的截圖:

醒大家不要太大意,仔細監測孩子的身高發育,遇到問題及時尋求幫助。

牛媽彭小蹦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_p-onIBnkjnB-0zDHz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