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就竄上了豆瓣9.2分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著名記者周軼君走訪了六個國家:
獲得18個諾貝爾獎的日本、全球第一的芬蘭、跨國CEO占比最多的國家印度、精英教育聞名的英國、創業公司崛起的以色列,以及我們中國。
帶我們看看不同國家的孩子,看看他們不一樣的童年。
在第二集芬蘭播出後,我發自內心地感嘆道,芬蘭簡直是一個教育的烏托邦。
在這裡,有免費的午餐和教育。
學科之間會有跨學科的融合。
學習的目的不是知識,而是生活。
隨處可見的博物館,孩子從小就能接觸藝術的薰陶。
沒有圍牆的教室,親近自然。
只要不影響別人,怎麼舒服怎麼來的教室。
(腿都放到在桌子上)
(橙色眉毛的小女孩)
沒有競爭,沒有考試,一小時作業。
教室裡面強調的標語不是努力學習,而是積極生活。
更重要的是,即便在如此寬鬆和自由的環境下,芬蘭依然被譽為「全球第一」。
2000年以來,在對70多個國家的15歲學生的數學、閱讀和科學三項能力的PISA評估中,芬蘭每次都名列前茅。
聯合國發布2019年《世界幸福報告》,在全球156個國家和地區中,芬蘭連續第二年被評為「全球最幸福國家」。
全球手游大IP《憤怒的小鳥》,App Store 上最賺錢的一批遊戲之一的《部落衝突》,皆出自芬蘭。
無論是學習上、發展上、素質上、心理上,芬蘭都走在了世界的前沿。
因為,與知識相比,芬蘭人更在乎的是學習本身。
什麼都能學習,什麼都能用來學習,什麼人都要學習,什麼時候都在學習。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說到教育,憤怒的小鳥創始人皮得·韋斯特巴卡提到了孔子的這句話,詮釋了芬蘭人的學習狀態。
充分調動孩子的好奇心,幫助他們去探索世界。
用他們感興趣的方式進行學習,讓學習變成一件終身的事情。
在芬蘭,似乎補上了所有教育中短板、缺漏的部分都被補上:
過於講究成就,而忽略了生活技能,出了學校成巨嬰
興趣愛好不是為了應付升級考試,變成了實打實陪伴人一生的慰藉
學習是為了發現自己擅長的,而不是為了和別人一樣
有條件去思考一些「無聊」的問題,比如,飛機墜落到無人島上會是怎麼樣的?
允許有自己的想法和獨立思考的空間
不只有待在教室,對著卷子和書本,才算是學習
體育課是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
科目與科目之間強烈的分割感,以至於我們孩子會驚訝「語文老師竟然會數學」
藝術的薰陶,美感的培養
競爭,考試,排名讓孩子和家長揮之不去的焦慮
……
如果看到這裡,不少人會覺得芬蘭的人根本沒有在好好學習,在進行虛偽的「快樂教育」。
那就想錯了,芬蘭恰恰才是最考究學習的國家:
因為,運動過後的大腦擁有更高的專注力,所以他們要孩子保證戶外運動。
因為,藝術有助於開拓大腦各個區域的連結和功效,所以到處都是博物館。
因為,長時間學習會使大腦疲乏,所以他們重新調整了學習的時間。
因為,學習是為了日後的生活,所以他們更注重生活學習,知識自然而然就藏在生活當中。
因為,大自然的戶外活動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感官系統,提高孩子的專注力和學習力。
因為,興趣愛好是幫助人們情緒健康,減緩壓力最重要的方式。
因為,在「無聊」的思考題里,他們會運用到不同學科的知識,這能令孩子自發地去學習、應用和探索,比簡單地傳輸知識要印象更深刻。
在學校里,學習才是學校的主體,不是考試也不是作業,而是學習這個行為本身。
他們相信,每個孩子都是聰明,只是聰明的方向不一樣。
如果孩子不喜歡數學,他們會從孩子喜歡的東西入手:
喜歡汽車的孩子他們會用小汽車教,喜歡動手的孩子會用樂高教,雜貨店裡也能教。
所以芬蘭人的課堂無處不在,芬蘭人的學習也是無時無刻。
但是,芬蘭的學習也並非一帆風順。
拿作業來說,芬蘭學生作業時長遠低於中國學生的平均水平,看起來是一件好事。
因為,作業量的多少並不能作為反映個人成就程度的依據。
薩爾曼在《翻轉課堂的可汗學院》中提到的作業量和能力高低沒有直接聯繫的例子:
在國際性考試中排名靠前的學生往往都有很多的家庭作業,但另外一些同樣取得高分的學生(丹麥和捷克斯洛伐克、日本)卻只有很少的作業。
更重要的是,「大部分的老師在進行教師資格證培訓時並沒有接受過針對如何布置家庭作業的培訓。」
從幼兒園開始,令家長頭疼的手工作業,就被不少人詬病和質疑是否直接從國外直接搬過來。
如此看來,給孩子留時間,減少他們不必要的負擔的芬蘭教育似乎做得非常好。
近幾年芬蘭PISA排名數據告訴我們沒有那麼簡單。
芬蘭的PISA排名在最近幾年也在下滑,下降趨勢尤其體現在需要反覆練習才能掌握熟練的數學學科上。
芬蘭教育研究所的專家也認為:
學生較少有家庭作業,缺乏深度學習的機會,難以達成熟練掌握。
自我意識增強,「我為什麼需要做這些」這樣的自我設問促使學生探尋自己在現實生活及未來生涯中切實需要的知識與技能,更使得學校學科知識的學習及練習缺乏主動參與。
芬蘭教育研究所的PISA數學學科專家表示,學生仍需要一定的練習保障對數學知識的進一步深入理解,以達到掌握。
但是學校及教師有指定和安排課程的高度自主,學生和家庭對於學生的學習不是被動接受,而是有自己的思考及需求,這些因素使得難以從教育政策等層面自上而下施加影響,改變學校文化和學習者的學習方式。
於國文 曹一鳴: 芬蘭:PISA 熱的局內人反思——對話芬蘭教育研究所測評團隊 |《外國中小學教育》
沒有一種學習系統是完美無缺的,但是我們可以學著芬蘭給孩子保留更多的尊重與好奇。
因為尊重和好奇,能給予他們更大的動力,能讓他們主動地去學習和探索。
相比於被動地從學校的課本上汲取知識,芬蘭教育更在意的是學習能力本身。
就像《認知天性》里說的:「不管你想要做什麼,或成為什麼樣的人,只有掌握了學習的能力,你才能參與競爭,才不會落伍出局。」
芬蘭看起來輕鬆是因為他們將學習融入到了每個人的生活當中,讓學習變成了一種本能。
只把學習的能力留在學校,留在書本上,對於大腦正處于飛快發展的孩子來說是一種浪費。
給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一些留白的空間,才能讓孩子有更多思考的機會,才能有更多學習的動力。
在剛了解芬蘭的教育時,我也是常常陷入「怎麼可以這樣」的疑問當中。
但是隨著深入和了解,我才知道芬蘭教育還是那一句,「每個孩子都是聰明的,只是方向不一樣。」
所以他們不強求每個孩子都學會一樣的知識,達到一樣的成就,他們在意的是孩子是否會學習。
只有有學習能力的孩子才能做到,即使在將來被社會淘汰了,他們也能通過自身的學習贏得新機遇,或者說他們會一直學習,一直與時俱進。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想這是芬蘭教育快樂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