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句話,千萬別輕易和孩子說

2020-02-25     毛媽Carol講繪本故事

毛媽平台投稿作者——北溟

教育學碩士。愛教書育己,也愛與你分享育兒路上的點點滴滴。


寫在前面

前天晚上,在樓下碰到一個約4歲的小男孩,正準備把自己的小自行車推回家。

他並沒有走坡道,而是把車推上了樓前的台階。

但是小小的孩子,力氣還不能抬起自行車,他試了幾次,沒成功。

於是,他回過頭,向身後的爸爸投去求救的眼神。

爸爸快走兩步,準備上來幫助,站在一旁的媽媽卻馬上阻止:「讓他自己來!」

媽媽輕聲地對小男孩說:

「這是你的車,你要負責把它推回家。」

小朋友聽完,又用力抬了抬,自行車不但沒上去,後輪還磕到了小男孩的腿。

小男孩懊惱地把自行車推倒,一屁股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起來。

但媽媽依然堅持原則,不為所動: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你要學會獨立。」

這位媽媽的出發點是好的,要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

不過,當孩子向我們求助時,一味地堅持「自己做」,只會讓孩子失去向外界求助的能力,走更多的彎路。

米歇爾·蘇利文在TED演講中曾說:尋求幫助,是一種能力,並不是弱點。

我們在教會孩子獨立的同時,也別忘記了教會孩子如何向外界求助。

01

被迫「獨立」的孩子缺乏安全感

我們都羨慕懂事、獨立的孩子,但是,孩子這份擔當和隱忍背後,可能有著本不該屬於這個年紀的辛酸和自卑。

網友天生我才就是一個「獨立」到讓人心疼的孩子。

小時候,她學騎車,開始總是摔倒,母親鐵心不去扶,只是一遍又一遍要求她摔倒了自己爬起來。

讀完小學,她上的初中離家很遠,別人都是家長在學校附近租房子陪讀,但是她是一個人在學校外面租房住,開始學著自己洗衣、做飯,甚至生病時也是自己找老師請假,自己去醫院……

遇見事情,受了委屈,打電話回家,母親永遠都是那句話:「我沒法陪你一輩子,你要學會獨立,自己想辦法。」

無數個孤立無援的日子,她都偷偷躲在被子裡抹眼淚,一次次懷疑:是不是因為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父母愛?

若干年後,羽翼豐滿的她足以為自己遮風擋雨。

一路走來,她都堅強地獨立著,從不向別人求助,也不敢奢望依靠任何人。

在她堅強的外表下,其實充滿了不安和自卑。

過早讓孩子學習獨立,錯過建立安全親子依戀關係的時機,只會抑制孩子的成長,不利於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中科院侯瑞鶴博士曾說過:

「真正的獨立不是訓練得到的,而是孩子在得到敏感、有愛的照顧,獲得對這個世界基本的信任感,感到被愛的基礎上,自然產生的內在需求。

對於孩子,能夠隨時得到爸爸媽媽的幫助,才是安全的世界。

在面對困難時,如果孩子感受不到來自父母情感上的支持,就會有一種被拋棄的不安全感。

當孩子擁有足夠的安全感,他會更勇敢,更敢於探索,會成為一個獨立的自我實現者。


02

懂得求助的孩子,未來更優秀

喬布斯說:「多數人缺少人生經歷的原因是他們從來不去求助。」

喬布斯在12歲時,曾經設計一個機械裝置,但是,在一個環節上總是出現問題。

無論他怎麼嘗試,都沒有找到解決辦法。

大多數孩子,要麼一直堅持死磕,要麼乾脆放棄。

喬布斯卻勇敢地抓起了電話,打給了當時大名鼎鼎的矽谷之父,惠普公司的創始人,比爾·休特。

萬萬沒想到,比爾·休特竟然接聽了他的電話。

喬布斯非常激動,自我介紹之後,立刻開門見山請求幫助:

「你好,我叫喬布斯,我12歲,是個中學生。

我想做一個頻率計數器,我就想問問您有沒有多餘的器件可以給我用?」

54歲的比爾·休特很欣賞喬布斯,不僅耐心解答了喬布斯的問題,寄給了他標準機械樣本,還邀請喬布斯來惠普公司實習。

就這樣,一個求助電話,為一個勇敢的孩子,打開了一個新世界。

那年暑假,喬布斯親眼看見了惠普的生產線,第一次見識到了世界級工廠的樣子。

從那時開始,比爾·休特成了喬布斯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

美國神經心理學家路易斯·科佐利諾說:

「一個孩子的生存競爭力,不取決於他自己能夠做多少事,而取決於他能夠獲得多少人的幫助。」

善於求助的孩子,能和外界有效連結,以新的視角看問題,懂得借力的孩子,不僅僅可以解決問題,往往還能抓住更多的機會,持續進步和成長。


03

如何在幫助孩子的時候,又鍛鍊他的獨立能力?

很多父母覺得,如果幫助孩子,孩子會依賴自己。

但是,心智還沒發育成熟的孩子對一件事情的認識,還處在非黑即白、以偏概全的階段。

如果父母總是一味地教導他們「要自己努力」。

在孩子大腦中形成的認識很可能是:我需要幫助時,爸爸媽媽不會幫我。他們不愛我。

那麼,我們就要幫助孩子做所有的事嗎?當然不是。

有沒有二者兼顧的辦法?既讓孩子得到幫助,又讓他有機會鍛鍊自己的能力?

尹建莉老師說,要孩子自立,我們先安撫孩子的情緒,再為他們提供建議。可以分成三步:

觀察孩子遇到的問題,幫助他們確定問題;

詢問孩子,他準備怎麼做;

肯定孩子的努力。

具體怎麼做呢?

回到開頭的故事,當小男孩推不動自行車,向爸爸需求幫助時,爸爸應該走到孩子身邊,描述孩子面臨的問題和困難:

「因為車輪總是被台階卡住,所以你一直上不去,對不對?」

孩子聽到問題,往往會自己尋求解決方法。他們可能會說:

「我把輪胎搬上去,是不是就能推上去了?」「那沒有台階就行了吧?我可以走那裡(坡道)。」

這時,孩子已經提出獨立處理問題的方法。

如果孩子說「爸爸,我搬不動自行車,你幫幫我吧。」

這時候,爸爸要是直接把自行車扛回家,就無法鍛鍊孩子的自主性,可以進一步引導:

「好的,我來幫助你,可是我應該怎麼幫你呢?」

這樣的問話,既尊重孩子的求助,又引導孩子自己想出解決辦法。

等到孩子解決問題後,別忘了由衷地肯定他的努力:「太難了!但是我們做到了!」

《關係:適度依賴讓我們離得更近》一書中寫道:適度依賴能讓你融合親密和自主,在依靠他人的同時仍保有強大的自我意識,並且在需要時樂於請求別人的幫助,而不覺得自責。

其實,接受孩子的求助和讓孩子獨立,兩者並不矛盾。關鍵是掌握好分寸,讓孩子「適度依賴」。


04

愛讓孩子更加獨立

當孩子具有一定的生活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然會水到渠成。

如果孩子還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那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只能是一句空話。

真正的獨立,應該順應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對孩子能夠完成的事情,不越俎代庖;也不是,在他羽翼還未豐滿的時候,就扳直他的腰背,強迫他獨自飛翔。

教育專家孫瑞雪說過:父母的職責,就是用愛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但至於孩子將來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在孩子獨立的道路上,我們要做的行動上的放手,卻不是在情感上的徹底抽離。

當孩子向我們求助時,我們鼓勵和支持,會讓他們明白,無論外邊的世界有多少風風雨雨,家永遠都是他安放疲憊的避風港。

這樣,孩子才能笑迎人生,不僅擁有獨立面對世界的能力,更有一顆能夠感知世間美好的赤子之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eQlf3AB3uTiws8Kj_g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