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價值線綜合
編輯 | 邊江 志楠
親愛的A股投資者:
今年以來,券商合併呼聲持續高漲。
7月份後,中信證券中信建投合併的傳聞更是不斷,這也刺激券商股、大金融、大盤指數聯動走出一波短暫而凌厲的向上突破行情。
不過吃瓜股民還沒等到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合併的實錘消息,卻等來國聯證券和國金證券官宣「聯姻」的重磅公告。
9月20日下午國聯證券與國金證券發布停牌公告,前者將通過換股的方式吸收合併國金證券,與此同時國聯證券收購長沙涌金持有國金證券約7.82%的股權。
值得注意的是,周五(18日)兩家券商均雙雙漲停,19日相關合併公告在各大社交媒體上流傳,目前國聯證券與國金證券兩家股票已被停牌,但整個券商板塊的意念盤已經跳空高開……短期大盤指數向上突破沒有懸念。
但從歷史上「申萬+宏源」、「方正+民族」的整合效果來看,這種合併對相關企業盈利實則影響有限,短期如果遭到爆炒,長期估值仍會回歸。投資者對於這種機會要快進開出,不必過度反應和期望過大。
更多精彩內容,詳見本期價值線《股市雞毛信》正文
價值線編輯部
9月20日
一
國聯國金官宣「牽手」
一出「券業併購」好戲即將上演。
9月20日國聯證券與國金證券雙雙發布停牌公告,計劃「聯姻」。根據公告,此次主要分兩步推進:
第一,國聯證券收購國金證券控股股東的部分股權。國聯證券在18日與長沙涌金(集團)有限公司簽訂了《股份轉讓意向協議》,擬受讓長沙涌金持有的國金證券約7.82%的股份。
第二,換股吸收合併。國聯證券與國金證券正在籌劃由前者向後者全體股東發行A股股票的方式換股吸收合併國金證券。雙方於同日簽署《吸收合併意向協議》,本次合併預計構成重大資產重組。
因本次收購與本次合併尚處於籌劃階段,為避免造成公司股價異常波動,兩家券商計劃21日起停牌,預計停牌時間不超過10個交易日。
事實上,該重組公告在19日起已在各大社交媒體上流傳。
從目前來看,無論是「收購股權」還是「吸收合併」事項,更多細節還在協商中。
公告稱,國聯證券本次收購的長沙涌金標的股份的具體數量、轉讓價格、交割、轉讓價款支付等具體細節有待進一步協商,並在雙方正式簽署的股份轉讓協議中予以約定。雙方表態,儘早達成一致意見並取得內部權機構授權,積極促成正式股份轉讓協議的簽署。
吸收合併事項中,雙方將對吸收合併的換股價格、換股比例、換股發行股份數量、異議股東收購請求權及現金選擇權等具體細節進一步協商,並在雙方正式簽署的吸收合併協議中予以約定。
流程方面,本次合併及正式簽署的吸收合併協議需提交雙方各自董事會、股東大會審議,並需經有權監管機構批准後方可正式實施。
二
「蛇吞象」後
行業地位提升多少?
無論是從發展歷史還是經營狀況來看,國金、國聯兩家券商均有明顯差異。從近年財務數據看,這是一例「蛇吞象」合併。
國金證券A股上市已20餘年,而國聯證券則在今年7月才上市。經營體量方面,國金證券的業績數據均遠遠強於國聯證券。歷來國內券商間的兼并以「大吃小」模式為主,此次國聯、國金的合併方式實屬罕見。但有業內人士也表示,券商之間的兼并重組由誰主導,核心要看誰對資源的整合和調動能力更強。
國聯證券創立於1992年11月,前身為無錫市證券公司,2015年7月6日公司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2020年7月31日登陸上交所。國金證券成立於1996年,早在1997年公司便已在上交所上市。
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的券商2019年凈資產排名,國金證券以204.06億元居於行業第23名,國聯證券以80.24億元居於行業第59名。
今年半年報顯示,國金證券總資產達到653.58億元,幾乎是國聯證券369.32億元的2倍。上半年,國金證券營收及凈利規模均在兩位數,分別為28.96億元、10.02億元,而國聯證券為分別僅為8.22億、3.21億。
若以現有數據計算,9月18日收盤國聯證券總市值合計467.1億元(23名),國金證券總市值合計462.4億元(24名),兩家券商合併後總市值將達到929.5億元,排名在A股上市券商中位於第13名光大證券(1062.79億元)和第14名中銀證券(784.23億元)之間。
業績方面,兩家合併後半年度營業收入將達到37.18億元,位於浙商證券(44.88億元)和東北證券(36.91億元)之間;歸母凈利潤將達到13.23億元,位於中泰證券(13.83億元)和東吳證券(10.31億元)之間。
A股券商股市值、營收、凈利潤排行
A股港股兩地上市的券商股AH溢價排行
三
券業合併將走向高潮
2016年中金公司斥百億資金收購中投證券,後者如今成為中金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2018年末中信證券啟動對廣州證券100%股權的收購。這場收購直到近年今年1月才完成標的資產過戶及相關工商變更登記,廣州證券註冊名稱隨後改為中信證券華南股份有限公司。
2019年新增兩單「券業併購」,天風證券6月計劃收購恆泰證券部分股權。
同年年底,華創證券預計與太平洋「牽手」。彼時,華創證券預計從原第一大股東嘉裕投資手中收購太平洋證券5.87%股權,並獲取嘉裕投資5.05%的表決權,從而實現對太平洋證券的有效控制權。然而該交易在近年以失敗告終,稱「鑒於交易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經雙方友好協商一致,擬終止本次交易。
今年,多個券商併購消息再度出現。其中以「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證券合併,5500億航母要來」的傳言令市場印象深刻,儘管兩家券商已經發布闢謠公告,但股價一路飆漲。
另一大傳聞則是「首創證券與第一創業合併」,兩家均快速澄清。8月下旬首創證券公告IPO輔導,打破合併傳聞。
如今國聯國金官宣「牽手」成為近年來第一例兩家上市券商之間進行合併,這有較大意義。
四
券商股集體發力將助力大盤上攻?
長期須謹慎
東方證券非銀分析師表示,通過外生併購、頭部券商強強聯合的方式是打造航母級券商的捷徑,也將助推我國證券行業快速做大做強,快速提升資本市場直融功能與系統重要性。
自去年11月份證監會提出「航母券商」以來,多家券商已傳出合併傳聞。
今年7月份,關於「中信證券中信建投合併」的傳聞更是不斷,這刺激券商股、大金融、大盤指數在7月初聯動走出一波短暫而凌厲的向上突破行情。
那麼,這次券商股是否再次迎來投資機遇呢?如果參與投資,又需要注意什麼呢?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券商是行情的風向標,券商股在行情啟動時往往有較好的表現。這段時間市場調整時,券商股的跌幅較大,很多人甚至是開始質疑券商股的價值。而券商股正是要在行情調整時去配置,等到行情啟動時就應該享受收益。周五券商股大漲,也預示著這輪調整已經接近尾聲,開始有抄底資金布局四季度的行情。
海通證券荀玉根表示,站在當前時點往後看到年底,疫情衝擊過去後主板基本面正在逐步改善,行情有望從早周期向後周期板塊蔓延。其中,首推券商,不僅有短期輪漲補漲的邏輯,也有金改帶來的長期盈利能力提高的邏輯。中期看金改將改變券商業態,創業板註冊制改革、新三板精選層推出說明金改已在路上。
但也有買方資深人士提醒稱:證券為資本密集型行業,天生不適合小公司,行業的併購整合是必然趨勢;但作為同質化競爭的行業,併購產生的協同效應有限,這從歷史上「申萬+宏源」、「方正+民族」的整合效果,都可以看出來。相關合併傳聞,對券商股和市場短期繼續向上突破是好事兒,但對相關企業盈利影響有限,大家不必過度反應。
連結一
一周市場概覽
1、美股
美國道瓊斯指數周五跌0.88%,報27657.42點,本周跌0.03%,本月跌2.72%,今年以來跌3.09%;標普500指數周五跌1.12%,報3319.47點,本周跌0.64%,本月跌5.17%,本年漲2.75%;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周五跌1.07%,報10793.28點,本周跌0.56%,本月跌8.34%,本年漲20.29%。
2、港股
香港恒生指數周五漲0.47%,報24455.41點,本周跌0.20%,本月跌2.87%,今年以來跌13.25%。
3、人民幣
離岸人民幣(香港)(USDCNH)周五報收6.7752美元/人民幣,本周跌0.87%,本月跌1.06%,今年以來跌2.65%。
4、黃金
截至本周收盤, 紐約黃金期貨報1956.500美元/盎司,本周漲0.43%,本月跌0.88%,今年以來漲28.73%。
5、原油
截至本周收盤,紐約原油期貨報41.207美元/桶,本周漲10.27%,本月跌3.74%,今年以來跌32.67%。
6、比特幣
截至本周日下午16:58,比特幣報10954.8000收美元,本周跌1.11%,本月跌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