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良人逢渣男,才女李清照改嫁又離婚實屬罕見

2020-02-19     妮妮小屋

01

說起李清照,相信喜歡宋詞的姑娘們,一定會對這位號稱千古第一才女的宋詞大家,心頭獨好。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是我抄在中學日記本里,她的一首宋詞。那時的我,除了感覺文字的奇幻以外,還特別驚訝李清照大膽的在詩作中寫出了自己好酒的一面。

這種真實讓人覺得,她可是活出了中國傳統文人的女豪范,讓我很羨慕。

後來,看了她寫的《打馬圖經序》,才知道這就是好賭之人的生活寫真呀。

太讓人驚訝了。再後來,看到很多李清照迷,總為她後來有沒有再嫁的事情爭個不停,那時自己也會被帶節奏。

總覺得她跟丈夫趙明誠那麼相愛,他們的愛情故事那麼虐狗,經歷過這樣的愛情的人,怎麼可能改嫁呢?

後來看過很多史料,知道了改嫁這事是真的。丈夫甚至違背她的心愿納妾,而且李清照後來真的是遇到了一個渣男,接著又很罕見的離婚。這一連串的經歷,讓我差點都不相信愛情了。

畢竟這種對比太刻骨銘心,後來我覺得自己真正理解並懂得李清照的時候,還是因為她主動對渣男提出離婚,不惜自己牢獄之災的勇氣而動容。

我覺得,這樣的李清照才是我記憶中的李清照。

才是既能寫情詩「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又能寫出「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滿腔愛國情懷的大抱負的李清照呀。

不一樣的李清照,人生從未走過尋常路。

02

在傳統里男尊女卑的文化語境下,「女子無才便是德」曾是世人的共識。

中國歷史里,能靠才氣留名的女性實在是少之又少。李清照當然是個例外,也必然是個例外。

她一生中,情感受到的煎熬和兵荒馬亂中的顛沛流離,絕不比任何一個留名青史的偉大男性少。

她的人生選擇,今天看來,真是遠遠超出了她所處的時代。

所以她的所做作為,總會招來更多的非議,承受更多的壓力也不足為奇了。

1084年的春天,李清照出生在山東濟南,也就是有趵突泉的那個地方。

也許是此處人傑地靈,出生於文人士大夫家庭的李清照,其父李格非是蘇軾的知名弟子,才思過人,曾是一名進士。不僅文學修養極高,他對歷史的了解和積澱更是遠超同輩人。

李格非的《史傳辨志》更是讓人驚嘆不已,不少人甚至把他和寫出《史記》的司馬遷相提並論。

都說虎父無犬子,可李清照在文學上的才華和讀史的興趣,遠超她的弟弟。

李清照在「抓周」時,兩次巧合抓起了毛筆,隱喻著這個女子一生不愛女紅和脂粉,自有所愛。

後來李清照的生母去世,但李清照的童年,似乎也沒有什麼陰影。

一是她的父親發現了女兒在讀書和寫詩方面的天賦,有意灌輸及培養更多;二是她的繼母王氏,算是通情達理的開明之人,對李清照愛讀書寫詩這些事很是支持。

李清照是在一個少見的開明家庭里成長起來的少女。

直到她在汴京的書畫城和父親以及家人購買筆墨紙硯時,迎面過來了兩個青年和父親打招呼,這兩人都是父親的在太學時的學生。

其中一個文質彬彬的男生趙明誠,給李清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躲在繼母的身後,情竇初開的她,與趙明誠的眼神一相遇,就明白什麼叫做一見鍾情。

當趙明誠再次與李清照相遇時,他已經確定,這個女孩就是自己未來的妻子。

實際上,他們的結合一開始就暗流涌動。

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當時屬於「當權派」,與李清照父親趙格非持不同的政見,分屬兩個陣營,只是那時兩派矛盾尚未激化。

只因趙明誠和李清照兩人的心心相印,當時的矛盾,並沒有被大家所重視,或者說是被兩個家庭,選擇性忽略了。

這對知識分子親家,對子女的婚事優先肯定孩子情投意合的重要性。

1101年時,李清照18歲,趙明誠21歲,兩人完婚。果然是情投意合的一對才子佳人,兩個人在一起有著說不完的話,聊不完的詩詞,背不完的典故。

如果說,過去李清照的生命里,文學是伴她成長的明燈,那麼古玩就是丈夫趙明誠一生的摯愛,今天看來是「收藏的愛好」。

這個本來是有錢人專屬的愛好,可對於囊中羞澀又對歷史特別熱愛的趙明誠,「收藏」古玩已經到了讓他痴狂的地步。

李清照在和丈夫相處的過程中,正所謂愛屋及烏吧,感受到了收藏這個愛好所帶來的別樣的樂趣。

這是她婚後培養出來的新愛好。

兩個人常常為了買一副字畫和碑帖,需要典當衣服和首飾以及家中值錢的東西。

每每獲得一枚珍品,兩個人喜笑顏開的買些瓜果,一邊吃一邊品鑑「相對展玩咀嚼」,兩人聊天的話題都是深層次的中國文化交流。

那時的李清照,借著自己的記性好,每次都要和丈夫相互問答,對書中的史料,在哪本書哪一頁甚至是哪一行,誰先答中了誰就贏,贏者喝茶。

每次李清照贏了以後,忍不住舉杯大笑,時常把茶水潑到了懷裡。

這個在愛情中的小過往,被清代詩人在詞中描述為:「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這樣恩愛的夫妻,世間果然少有。

03

可亂世里,愛情的滋味又是複雜多樣的。

婚後,因為黨派之爭波及家庭,短短几年時間,李清照竟成了罪臣之女。

而公公並未出手相救,此時,丈夫的軟弱已初現端倪。

這種哀怨在心裡生了根,也隨著夫妻相處中的情感開始降溫。

這時的李清照,選擇回故鄉和家人繼續相守,直到春暖花開,雲開霧散時,夫妻才重聚。

儘管兩人感情篤定,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有些東西也會起變化。因兩人沒有子女,這在當時是非常忌諱的事兒。

儘管那時男子可以納妾,但因為深愛妻子李清照,加上家裡所有的錢財,幾乎都拿來買了古玩,趙明誠最初並沒有更多的財力納妾。

直到後來趙明誠做了官,俸祿不斷上升。加之父親死後,特別向他強調了傳承子嗣的遺願。

後來趙明誠趁著去外地做官,與李清照異地相處時,在沒有告知李清照的情況下,趙明誠納妾了。

這件事在李清照的心裡,可以說是萬箭穿心。畢竟,她一直視丈夫為生命里的「唯一」。

為此,李清照痛苦了很久,但最後想到了為了趙家的血脈,她竟也想通了。也許愛里,本來就需要委曲求全吧。

只是這輩子能和趙明誠談詩鑑古的人,永遠也只有李清照了。

不管再晚拿回來的東西,趙明誠都要喊李清照一起把玩。

後來的後來,隨著金兵攻陷東京汴梁,活捉了徽欽二帝,亂世中文物幾乎沒有生存的可能。

兩人又不願意讓這些珍貴的文物落在了金兵之手。在萬般無奈之下,兩人選了家藏中古玩價值高、重量輕的,裝了整整十五大車,遷往安全的地方。

就在此時,丈夫趙明誠奉旨去南京任官,於是李清照就和幾十車文物,留在安徽。

兩人分別時,趙明誠還對李清照有必須保留什麼東西的囑託:

「萬不得已的時候先扔掉行李,然後是衣服被褥,其次是書籍捲軸,最後是金石古器,唯獨宗廟禮器,必須帶在身邊共存亡。」

因為這個叮囑,李清照一路上吃盡了苦頭。

結果,趙明誠染了瘧疾,自己自行服用了一些藥物,最終病入膏肓。在閉眼的最後一刻,李清照終於趕到了。

丈夫指了指書桌上正在書寫的《金石錄》,什麼話也沒留下,就走了。

李清照傷心之後,暗下決心:自己要把丈夫耗盡一生的《金石錄》完成好。

這裡面,有著夫妻兩人一輩子共同的記憶。可是亂世中,一個女人要是獨自生活下來該有多難。

還有不少心術不正的人,惦記著李清照手上存著的那些價值連城的寶貝。

其中有一個軍人張汝舟,這人後來還成為了李清照的再婚丈夫。

當時很多人都覺得李清照選擇再嫁,是一個非常不明智的舉動。這有悖於「從一而終」的傳統倫理,加之才女和這個軍人之間的文化差異太大。

此前她和丈夫過的是神仙眷侶的日子,現在她怎麼就把眼光放的這麼低?

更不幸的是,這個張汝舟是一個真正的渣男。他除了惦記李清照的財富,根本就不把這位女子的才情放在眼裡,甚至多次家暴。

最終,李清照決定主動放棄這段婚姻。

可在她所處的時代,女子是沒有資格提出離婚的。如果女子提出離婚,必須要坐牢。

冒著這麼大的風險,李清照也要堅持告張汝舟在文憑上造假。

只有當張汝舟遭遇牢獄之災時,李清照才能結束這段婚姻。幸好,李清照找到了一位遠房親戚幫忙,再加上張汝舟犯罪事實確鑿,最終李清照經歷了七天牢獄之災後,重獲了自由。

從此以後,李清照就選擇獨自在一盞孤燈下,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的漫漫長夜。

她不斷的完成著丈夫未完成的《金石錄》,為中國文化歷史的傳承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她書寫在《金石錄後序》里的文字,表達出她傳承丈夫遺願的使命。

在我看來,李清照遠比她的丈夫更堅毅,她用自己的方式活成了照亮丈夫人生的明燈。

一個女人,經歷了喪夫之痛又遇渣男,等她再度活出真正的自我時,經歷了更深刻的自我覺醒。

我非常認可,賈行家老師對李清照在喪夫之後短暫再婚的解讀。

亂世中的李清照,一個女子,為了追上逃離的皇上,捐出這些代表著中國文化精髓的金石,是有多艱難。

為了保住這些金石,她唯一的選擇,就是找一個擁有武力的男人依靠,只是後來發現所託非良人。

賈行家認為:「李清照選的是一條更漫長更痛苦的路,堅忍不是為了自己苟活,而是出於傳統文化形成的一種道德使命。因此李清照的改嫁不只情有可原,而且更可敬。」

李清照用自己方式,把自己這樣一個才華橫溢的少女,活成有文化擔當的千古文人,的確令人動容。心中有光亮的人,不自覺就會活成一盞照亮別人的燈。

此刻的我坐在燈下,仿佛透過紙面,穿越千年,看到當年的她,在燈下,蒼老而又堅毅的背影。

我想,這是李清照教會我們一種更高級的愛與堅守,這才是最長情的告白吧。

本文參考文獻:

  1. 隨園散人《李清照傳》
  2. 《賈行家說文章千古事》

@作者妮妮:

曾任記者多年,親子教育與自我成長的終身學習者。

14歲帥哥的少女心辣媽,有深度的話癆達人,真誠幽默的非著名閱讀推廣人。

個人微信公眾號:妮妮小屋(ninixw),歡迎與妮妮交流閱讀與生活。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圖作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ZwXXHABjYh_GJGVlU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