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因為疫情影響,根據同名小說改編電影《小婦人》遭遇撤檔,讓人很是遺憾。
這是一部女性導演的大手筆,尤其是在這部電影里,有大量精緻的女性著裝,為我們成功示範,本屆奧斯卡最佳服裝獎的殊榮,當之無愧。
北京時間2月25日凌晨,科比的追思會在可容納兩萬人的斯坦普斯球館舉行。
喬丹、奧尼爾、碧昂絲等紛紛現身送昔日好友最後一程。科比的妻子含淚講述與科比生前的點點滴滴,還特別提到了科比的大女兒喜歡看電影,科比經常陪他一起看電影,科比和大女兒的最愛的電影之一就有《小婦人》。
《小婦人》中有四姐妹,這和科比有四個女兒,可以說是相當的巧合。
這部作品傳承的美國家庭精神和女性獨立意識,在科比這樣的超級明星的家庭文化中,也是得到了充分認可。
要知道,從1868年這部作品誕生以來,歷經了152年的洗禮,其間這部作品,被多次改編為電影、電視劇,時間讓《小婦人》成為了一部經典名著。
其實,拍這種題材的電影本身就是一種冒險。一般來說,翻拍名著出彩是很難的。
在現在的導演前面,還有那麼多的高手已經拍過,難免會給觀眾們留下一種,不得不比較的印象。
但我想,這部電影的導演,之所以願意把這部經典重新搬上螢幕,多半源於,她對這部作品的理解和熱愛絕對超過大多數人。
事實上,很多美國家庭中的女孩,都曾被《小婦人》所感染。
就連《我的天才女友》中,貧民窟里艱難生活的女孩,依然會手捧《小婦人》一遍遍的翻看,所有的閱讀者,都在別人的故事中流著自己的眼淚。
只有永恆的經典,才會讓其他的創作者通過自己的作品致敬。這是所有對正在遭遇挫折的女孩,最溫暖的勵志。
就像這部小說作者,美國作家路易莎.梅.奧爾科特,成長在康科德,她筆下的人物和故事,充分描述了這一獨特地理區位中的特質。
很多文學評論家都認為,小說女主角喬,有著濃濃的奧爾斯特自己的影子。
這部電影展現出的康科德,真的不像是美國的一個城市,有著非常濃郁的英格蘭風情,處處瀰漫著歐洲味道以及哲學氣息。
小說家奧爾科特,筆下呈現出的一個普通家庭四個性格迥異的女兒成長點滴,看著她們在書中、電影里,選擇婚姻建立家庭的過程,特別的有代入感。
讓今天的我們依然能夠引起強烈的共鳴,真可以說,是一部現代版的女性教科書。
尤其是在這部作品裡,透露出來的女性自立自強精神,感覺到是歷史裡記憶中,新美國女性的分界點。
這次2019版的這部同名電影,可以說是相當的成功。
我很喜歡看導演嫻熟的使用,一種唯美而又充滿戲劇張力的電影語言,去講述一個我記憶中熟悉的故事。
她並沒有按照四個女孩,從小到大成長的順序依次展開,而是直擊現代女性所遭遇的各種困惑。
讓我們看到,在面臨人生困境的過程中,她們是怎樣選擇和做決定。
其間穿插童年時候的往事,展現了一個女孩成長的精神史。
看這部電影會發現,影片中,現實的經歷和想像以及回憶中的服裝色調感覺是不同的,這種冷暖色調的衣服設計,體現出了極高的藝術水準和專業能力,哪怕你只是喜歡好看的衣服,這部電影都值得你花時間,仔細去看一看。
02
我們先從女主角喬說起吧。
她是馬奇家裡的老二,從小最像男孩子的性格,女孩子喜歡的那些東西,她大多都沒啥興趣。
用今天的話來說,她是一個典型的女漢子,有著雌雄合體的特質。
她這種果斷洒脫的性格,倒也特立獨行,異性緣意外非常好。
就連隔壁鄰居,那個有錢人家的少爺勞里,第一次遇見喬,就被她的智慧和性格深深吸引。
喬有著非凡的想像力和極佳的文筆,她夢想成為一個作家,並為這個夢想堅持不懈的努力著。
喬還是一個有犧牲精神的女孩。她總是通過寫作賺來的錢,幫助母親分攤家用,以便讓家人過得更好。對於親愛的家人,她從來不吝嗇。
在電影中,我第一次流淚,也是因為她。
因為喬的父親,選擇做了南北戰爭的隨軍牧師。可父親一走,家裡的經濟就嚴重缺乏保障。
那個時期的美國女性,是沒有工作機會的。喬看著母親的艱難,太想為媽媽多分擔一些了。
因為熱愛閱讀和寫作,喬的心理年齡比較成熟。
她的姑媽是一個獨居的老太太,應該是這部電影里,第一代單身女性。
她喜歡並欣賞喬獨立的個性,只是她不願意親口承認。
對於女性是否應該保持單身的問題,老姑媽的話非常直白:「不結婚的前提是,你必須自己很有錢。」
當喬追問她:「如何才能變得有錢時?」
她似乎又覺得太難以回答了。她想了想說:「要不站在舞台上,要不擁有一個貓舍吧。」
看的出,她的建議其實還是很狹隘。
至於喬想通過寫作,改變家庭經濟面貌的想法,她認為很荒唐。
這位姑媽曾經很認真的勸自己的這幾個侄女,選擇嫁給有錢人,就能改變馬奇家困頓的經濟面貌,讓家裡的其他人,能過得更好一點。
只是很可惜,不只是喬,她的姐姐和妹妹,最終都沒有選擇,姑媽指出了,這條輕鬆的可以看見盡頭的路。
儘管知道拒絕這樣的路,對她們這種家庭貧窮、貌美又有才華的女孩來說,會是一個艱難的放棄過程。
但她們依然選擇了一條更難的路去走。這和她們家,多年來遵循的愛與自由的教育理念密不可分。
因為愛才會形成婚姻,也因為愛,才會延續著下一代,而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愛的相遇。
生活中相愛的一家人,就是應該彼此鼓勵和不斷的去面對考驗,甚至是妥協和忍耐。
當喬的父親因病生命垂危時,喬毫不猶豫的剪掉,自己的一頭長髮,把以此換得的二十五美元給自己的父親使用。
儘管她對父親是如此的慷慨,可是在深夜中,喬還是為失去自己引以為傲的一頭漂亮長發,默默哭泣。
這種刻骨銘心的真實特別打動人。
我還想起喬,為了攢錢完成帶妹妹貝思去海邊的心愿,沒日沒夜的創作小說。
有一次,因為驅除寒冷,在壁爐邊看書,還被爐火燒壞了唯一的裙子。
她就是這樣忘我的創作,每一次寫出來的東西卻被雜誌和出版社任意修改,最後得到的每一點點錢,都全部存下來,最後慷慨用在妹妹貝思的度假養病上。
但如果你知道了貝思生病的原因,一定會為這個善良的姑娘心碎的。
因為生性靦腆,妹妹貝思基本上是在家自學鋼琴,極有演奏的天賦。
她在母親不在家的時候,按照母親的心愿,去探望母親經常照顧的更窮困一家人。
因為這一家孩子的猩紅熱傳染病,而染上了疾病。
經過了長久的治療,貝思身體卻越來越弱,最後四姐妹中年齡最小的她,反而是第一個撒手人寰。
大姐梅格長的非常漂亮,而且極具有表演才能,一直是姐妹話劇團里表演的主角。
然而,她最終聽從了自己內心的聲音,選擇了一個窮困的家庭教師約翰,作為自己的終身伴侶。
在貧困的婚姻生活中,她也曾對昔日的閨蜜嫁入豪門羨慕無比,尤其是看到對方購買一塊上好的衣料,製作漂亮的禮服時,梅格終於沒有抵住誘惑,也花了50美元的巨額,買下了那塊衣料。
可當她看到丈夫,默默的把自己定製的大衣退掉時,她馬上又找到了自己的閨蜜,將這塊昂貴的衣料轉讓了。
重新拿回來的錢,她去給丈夫定製了一件新大衣。畢竟在她眼中,冬天,丈夫往返上課,外面還是很冷的。
你真的能從這些點點滴滴的改變和溫暖中,感受到婚姻的本質。和一個相愛的人在一起,遠比嫁給物質條件更好的人幸福且滿足。
老三艾米也是一個頗有個性的女孩,在繪畫上有著過人的天分。
她在富家公子求婚的最後一刻,拒絕了對方,選擇了和曾一直暗戀姐姐喬的鄰居勞里,成為自己的人生伴侶。
你會覺得驚訝,但當你理解,艾米一直是一個對自己所愛遠勝過別人愛自己更多的人,就會知道她的選擇,同樣是追隨了自己的內心。
也許馬奇太太說的是對的。
姐姐喬和勞里的個性太過相似,這樣的兩個人在婚姻中,很難為對方去改變的。和艾米的結合,是最適合的。
當勞里放下心中一直所愛的喬時,他發現,現在的艾米,完全可以占滿自己的內心。
如果說,人生並沒有什麼完美人生,《小婦人》則教會了我們,什麼時候該堅持跟生活交手,什麼時候該和生活妥協。
至於愛情和婚姻,那一定是女人心甘情願為愛而做出的選擇。
03
當昔日的姐妹離開的離開,出嫁的出嫁,在紐約寫作中,遇到困境的喬,返回了家鄉。
在當地人眼中,已是個老姑娘年紀的她,(畢竟150多年前的美國,25歲都還單身的女孩,一般會被人視為會永遠單身了),人生有點悲哀。
有的時候,深夜寫作的她,也會有著致命的孤獨。
在《小婦人》的原著里,喬曾經寫過一首回憶姐妹情深小詩《閣樓上》:
樓上有四個小木箱
歲月使它們蒙上了厚厚的塵埃
做成盛滿是在多年前
它們的小主人都已成了青年
四把小鑰匙並排掛
上面繫著綢絲帶
很久以前的一個雨天
箱蓋上分別刻上四個名字
稚嫩的小手來刻就
箱底存放著
快樂的童年往事
在此玩耍,童真無猜
聽著動人的節奏
雨珠在屋頂上敲打……
第二個箱面上刻著「喬」,字跡潦草
箱內一團糟
缺頁的課本和沒腦袋的娃娃
說不了話的飛鳥和野獸
還有童話世界的五色土
年輕的小腳曾從上面踩過
夢已逝去
往事朦朧
未完的詩箋,沒有結局的故事
…… ……
四個小箱成一排
歲月為它蒙上厚厚的塵埃
命運自有上天安排
…… ……
正是這首發表在報紙上的小詩,喬終於迎來了自己生命里最重要的人,一個貧窮而有才華的保爾教授,這個在紐約公寓里相遇的,最熟悉的陌生人,會讓喬心跳。
很多人覺得,這部電影在此戛然而止,有導演迎合現代女性女權意識的「媚俗」 。
這樣的電影結局,就像是一串省略號,有太多的未知等待探尋,某種程度上來說,算是一個沒有結局的故事。
看起來,四姐妹中最有獨立個性,最有才華的喬,在擇偶上似乎並不圓滿。
但我相信,這恰恰是導演更懂喬和作家心意的真誠表達。
婚姻不是生活的必須,它只是生活的饋贈。
所以電影版的《小婦人》,在喬與保爾教授重逢時,戛然而止。
這正是導演認真的表達了原著作者的心愿,希望喬的獨立精神,可以不走尋常路,女性也可以有選擇不婚的權力。
人世間的路這麼長,在別人眼中,一個看似不算圓滿的人生,也許才是真實的喬願意去過的人生。
這正是喬一直以來的獨立與自信,依靠自己生存的實力和能力,才讓她能自由選擇。
自己是否需要進入婚姻?選擇什麼樣的人陪伴自己共度餘生?
我想如果小說的原作者,看到今天的導演為喬設計了這樣的結局,一定會喜極而泣的。
只有懂得的人,才會用心演繹出這樣一個沒有結局的故事。回想起喬寫的那首小詩,這也許才是原作者留給我們的驚喜結局。
誰說女性只有結婚一條路可以選?選擇不婚,其實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這樣的選擇,同樣是無數的女性奮鬥了百年後才走出的一條路。
也許比起傳統女性走進婚姻里的大路而言,這條路相對寧靜而狹窄。
可為什麼就不能允許喬和自己,選擇按照自己的意願過一生呢?人的一生只有一次,表演給別人看的美好,真有那麼重要嗎?
@作者妮妮:
曾任記者多年,親子教育與自我成長的終身學習者。
14歲帥哥的少女心辣媽,有深度的話癆達人,真誠幽默的非著名閱讀推廣人。
個人微信公眾號:妮妮小屋(ninixw),歡迎與妮妮交流閱讀與生活。
本文圖片來自《小婦人》官方海報,感謝原圖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