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春天》:青春期孩子以身試法,家庭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2020-02-23     妮妮小屋

01

以前看到宮斗戲,總覺得是那是皇帝太忙,後宮皇后、娘娘們太閒,才會幹的事。

最近重溫電影《過春天》,突然驚奇的發現,其實這種女生之間鬥心眼的事,在青春期就有了一個很明顯的表現。而且很多是跟早戀者相關,這不得不讓我們警惕。

想起之前看新聞的時候,總會有青春期男孩、女孩們,因為喜歡同一個女孩或者同一個男孩而引發群架事件。

在《過春天》這部電影里,對青春期女生之間友誼,有一種另類的表達。

這部電影的導演白雪,是在家當了十年全職媽媽後拿出來的作品。

很長時間以來,她從北影導演系畢業以後,在家裡做全職媽媽的時候,曾經以為做個電影導演,只能是她的一個夢了。

不過改變也是來源於自身。這部電影也是她重新給自己的生活定義,攻讀藝術碩士時的畢業作品。

事實證明,這確實是一個不錯的作品。問世後斬獲多項新人獎。

我覺得不僅是因為電影講了一個好故事。而是這部電影的導演白雪,曾公開感謝自己的丈夫,因為他對自己說:「你一定會是一個好導演,用心去拍吧。」這樣的鼓勵,丈夫還在這部電影里做了音樂監製以及自己的製片人。

這種來源於家人的鼓勵似乎更有愛的動力。因此白雪,表達青春期少女內心情感細膩戲的時候,特別的溫柔。

這部作品也開啟了一個全新青春片的類型,完全沒有一般講述青春期那種大膽的性衝動,表現出的則是那種朦朦朧朧的慾望。

因此豆瓣上有很多人評論,認為這才是青春文藝片里的高級性感。畢竟性和暴力這樣的衝擊,對於大多數的青春期孩子來說,只是很極端的表現。

正因為白雪當了媽媽,某種程度上來講,對孩子的感悟和理解會更深,不由自主的就會激起內心的保護欲,用一種溫柔的視角去打量著這個需要關注的群體。

這部電影,吸引我的不僅是影片本身好看,主角是青春期女孩的故事。更因為導演自身本是一個西北女孩,小學的時候,跟隨家人來到蓬勃發展的深圳。

這種獨特的地域文化以及和香港的各種複雜情感,激發了導演本身的創作慾望。

我自己的感受則是:「與其去拍一個所謂的熱點題材而自己不熟悉的題材,遠遠不如拍一個對自己熟悉,但是對別人卻是相對陌生的題材。」

通過這部電影,我還思考了普通人從事寫作的意義。

每個人的生活經歷,都是獨一無二的。這種看似限制性的條件,卻更能激發一個人的獨特創造力。

對那些渴望從事寫作的人來說,從自己最熟悉的題材入手,這種獨特的經驗和體會,會有著極大的啟發。

觀察小說家們,往往會發現,他的第一部作品的主人公身上,絕對是有著濃濃的自傳意味。

而這部電影的導演白雪更為高明的一點是,並不是只考慮了自己從小生活的經歷。

而是結合這段經歷去思考,最終將拍攝的視角聚焦於一個特殊的群體,即那些生活在深圳,每天往返於香港讀書的青少年。他們成為了走私的重點「帶貨」群體。

很多這些在青春期的孩子,冒著生命的危險,幫水客帶走私的貨品。只是因為對方常常讚許自己,有的時候報酬就只是請孩子們吃巧克力或者是冰淇淋。

這部電影的片名《過春天》,其實就是一個水客們的行話,意思是順利通過了海關,走私物品成功。

這個行話,用在這部電影上,表達出青春期的一種危險,真是很深刻。

我想起一個知名的教育家,曾在一個小範圍家長分享會上,講了她做某地未婚墮胎的少女心理援助師的一些案例。

真的無法想像,很多缺愛的女孩,在網上遇到的陌生人,有些就因因為對方甜言蜜語上當受騙,還有些就因為對方給買零食,或者是遊戲充值這些誘惑,最終釀成苦果。

當尋求幫助的時候,才發現對方已經逃之夭夭,根本找不到人。

而這些事情並不光彩,她們不會也不敢告訴家人們尋求幫助,最終還是通過心理援助熱線,找到一些能為未成年少女免費墮胎的醫院,解決自己的問題。

但這種身心俱損的解決方案,讓這些女孩真正懂得什麼是愛的過程,卻付出了這麼巨大的代價,真令人痛心。

那位教育專家說,這種社會保護,最終也只是幫助到一部分少女。

很難想像,還有很多生活中沒有及時得到幫助和保護隱私的少女,她們的未來會不會破罐子破摔?

或者就過早的進入了社會?徹底放棄了自己的夢想?

我們不得而知。

《過春天》選取的素材,其實也是為了給更多的青少年以及家長啟示,怎麼樣才能避免因為缺愛或是無知,被不法分子利用?

導演白雪在走訪了大量在深圳和香港往來的「雙非」和「單非」家庭的孩子,形成了幾萬字的調查的筆記。

可以說劇本各個環節都通過的很順利,的確是因為白雪的準備工作非常充分。

實現了在這個專業話題領域裡,獨一無二的專家。以至於在拍攝中,遇到的任何認知障礙,白雪都能第一時間和拍攝團隊以及演員們進行有效溝通。

這一點,也是促使我二刷這部電影的最直接原因。

02

這部電影里的女主角佩佩,是一個「單非」家庭的青春期少女。

影片中,大量的鏡頭語言,為我們講述了佩佩的生存環境。

佩佩的媽媽沒有工作,每天就在自家那不大的房間裡,和牌友們打牌度日。

佩佩放學後,看到家裡,都是煙霧繚繞的鬧哄哄的牌桌。

這時母親會從麻將桌上抬起頭來,讓佩佩過來招呼她的「麻友」們。

佩佩總是一聲不吭,頭也不回的進了自己的房間。身後留下母親尷尬的解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都好叛逆的。」

時不時,牌桌上的「麻友們」也會嘮叨一下,真不該把孩子送到香港去讀書。學習內容又是英文又是繁體字的,自己根本整不懂,根本沒法輔導孩子。

佩佩的母親,這才驚嘆一聲:「哦喲,我從來沒經歷這些,佩佩的學習都是她自己弄。」

眾人一片羨慕:「你家佩佩好懂事啊。」那個時刻,在麻將桌上的佩佩媽媽,養出一個讓別人羨慕的孩子,內心是無比自豪的。

只是尷尬的一點,佩佩媽媽的身份成謎。

在電影中,佩佩媽媽很明顯的是一個單親媽媽的身份,但似乎一直不停尋找異性作為「長期飯票」,還暢想著帶佩佩一起去西班牙,以實現人生真正的轉運。

她的夢想就是別人女兒有的一切,她都想讓自己的女兒佩佩擁有。

佩佩的生父,是香港一個普通的司機。每隔一段時間,佩佩都會去探望一下他。

能感覺到佩佩對父親,明顯比對母親熱情了很多。而且佩佩很能體會到,父親生活的不易。

可有一次,當佩佩看到父親和自己現在的家人以及孩子,一起在外就餐時。她也只是默默的看了一會,接著就轉身離開了。

我想,那一刻,這個女孩有多心碎,內心是有多孤獨。

某種程度上,佩佩的原生家庭破碎不堪。尤其是她和母親的關係很微妙,也許在這個少女的心裡,還會有那麼一點兒看不起自己的母親。

這也就是為什麼她能被走私團伙看上,成為了這個非法團伙中,「肉身帶貨」的一員。

第一個,這個比她在快餐店打工更賺錢。第二個,這個走私團伙中的大姐大,對她很親密,這讓她找到了一種被一個群體認可的感覺。

03

起初,她想努力賺錢的目的,是因為她的好朋友Joe,約佩佩聖誕節的時候、一起去日本旅行。

佩佩不想找媽媽要錢,也知道爸爸沒有能力給她錢,她就想通過自己打工賺錢,買去日本的機票。

一次在通關的時候,她無意中碰到了Joe現在的男朋友阿豪,才知道阿豪平時做這走私帶貨的事。也正是因為保守了阿豪的秘密,佩佩後來也成為了,這個走私團伙鏈中的一員。

慢慢的,這種以身試法的共同危險體驗中,佩佩漸漸和阿豪產生了情感。

自己男朋友和自己最好的好朋友,共同走私代貨賺錢的事,其實是連Joe都不知道的。

也正是因好朋友Joe的關係,佩佩默默的把這份情感埋藏在心底。

只是後來Joe時不時的要跟佩佩抱怨,感覺最近阿豪對她愛搭不理。

過去佩佩,以為Joe接下來,就會離開香港去歐洲發展,但是後來才知道,Joe父母的人生版圖裡,根本沒有考慮帶女兒去歐洲,只是希望她在香港嫁人就行了。

那一刻佩佩,才感覺到自己眼中衣食無憂的Joe,同樣有著難以訴說的家庭傷痛。

為了Joe,佩佩其實下定決心和阿豪這個香港男孩保持距離,讓這段朦朧的情感快速結束。

可這時,Joe不知道在哪裡聽說佩佩和阿豪可能有著不一樣的關係,她不分青紅皂白,就選擇學校里,當著所有同學的面,大罵佩佩和佩佩媽媽都是不要臉的女人,因為Joe罵了佩佩媽媽,佩佩為了維護媽媽的尊嚴,勇敢的還了手。

就這樣,青春期少女佩佩,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好朋友Joe。因為一個男孩,被迫選擇了和友情告別。

佩佩內心裡,把自己和阿豪的關係定義為工作夥伴。

其實她早就攢夠了,去日本的機票錢,可隨著和Joe的關係破裂,她眼下只把賺錢當做證明自己的價值,把錢當成自己的安全感。

只是一次被海關查獲,她和阿豪的故事也戛然而止了。

影片的最後,讓我們看到近年來隨著香港方面政策的變化,已經終結了單非和雙非家庭子女在港讀書。隨著海關加強管控,曾經參與走私帶貨的青少年,已經是一段歷史了。

但透過這段歷史,我們可以反思很多。

如果青春期的孩子,缺少來自家庭的關注,缺少在學校團體中的存在感,那種孤獨感幾乎是可以致命的。

要不然,怎麼總會有青春期孩子,以身試法?

願這樣的人生悲劇不再上演,感謝導演白雪,用這個故事讓我們深刻了解青春期的危機緣由。

我深信,只有充分理解青春期,才有辦法有效幫助,那些正在青春期里迷茫的孩子。

@作者妮妮:

曾任記者多年,親子教育與自我成長的終身學習者。

14歲帥哥的少女心辣媽,有深度的話癆達人,真誠幽默的非著名閱讀推廣人。

個人微信公眾號:妮妮小屋(ninixw),歡迎與妮妮交流閱讀與生活。

本文圖片來自官方海報,感謝原圖作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edmg3AB3uTiws8KLNV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