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製造的怪物:速度是航母的10倍,能搭載800名士兵快速突襲

2019-07-26     春秋史館

上世紀20年代,人們在研究流體時發現,當運動的飛行器距離地面很近時,上下壓力差會突然增大,升力陡然增加,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地面效應」。各國開始把這種效應應用在地面飛行器上,其中以蘇聯的成就最大。70年代,隨著氣動技術和航空發動機技術的發展,蘇聯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款可用於實戰的地效飛行器。

從60年代起,蘇聯陸續建成「母鷂」式地效飛機、「幼鷹」級小型地效翼艇等多種地效飛行器,其中以1982年建成的「裏海怪物」最為成功。該飛行器由蘇聯別里也夫飛機設計局和阿列克謝耶夫中央設計局聯手研製而成,這兩家設計局分別以研發水上飛機和艦艇而著稱,由此可見「裏海怪物」的不同尋常之處。

「裏海怪物」其實是一款巨大的水上飛機,只是飛得太低而已。長106米、翼展40米,配備8台圖-22轟炸機使用的VD-7渦噴發動機,最大起飛重量達到了驚人的495噸,幾乎是超大型軍用運輸機安-225的兩倍。它能搭載800名全副武裝的士兵以每小時540公里的速度快速前進,是尼米茲級航母的10倍,其超大運載量能大大減輕後勤壓力,幫助部隊快速集結,在現代信息化戰爭中有很大的優勢。

超低空飛行也是「裏海怪物」的一大優勢。它能在水面10米以內做超低空飛行,正好處於雷達的搜索盲區內,不會在水面上留下任何痕跡,避開敵方聲吶的搜索,還能避開水雷的干擾,具有極好的隱蔽性和快速突擊性。專為登陸研發的地效登陸艇既有船舶的大運載量,還能離地飛行,輕鬆突破沙灘、灘涂、雪地、沼澤等複雜地形,快速完成兩棲登陸。假如諾曼第登陸時有這樣的神器,盟軍一個突襲就能拿下德軍的灘頭防禦陣地。

「裏海怪物」最終沒有投入實戰的原因是,現有技術無法支持它平穩飛行,方向控制較差,實際飛行時遠遠達不到540公里的時速,機體結構龐大但強度卻低,很有可能會在風浪中解體。2015年,俄羅斯工程師對「裏海怪物」進行了優化設計,採用了雙艦島設計,可視為「裏海怪物」的升級版,在不久的將來投入實戰。在未來,地效飛行器將朝著大型、隱身、高速方向發展,成為兩棲戰爭中必可不少的利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9_MQGwB8g2yegNDa-D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