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創辦了一所學校,立志改變世界,百年前的理念是如今的潮流
有很多人都夢想著改變世界,但是真正做到的寥寥無幾,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人,通過創辦一所學校,而改變世界。
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現在居住的房子,用的生活用品,處處體現著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美感,這種美感是誰來定義的?
或者說,是誰第一次提倡的?
在二戰時期,有一個著名的建築家,叫瓦爾特·格羅皮烏斯,他厭倦了當時的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厭倦了繁瑣的裝飾和雕花。
格羅皮烏斯照片
有一句話叫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工業革命來臨之前,西方世界的權利中心主要繞著教堂和宮廷。
所以的服務行業文化產業,也都是為這部分群體服務的,所以在西方,我們能看到很多哥德式的建築,維多利亞式的街道,有拱門、穹頂和極盡奢華的雕花。
哥德式建築
一戰結束後,世界經歷了一輪洗牌,百廢待興,建築行業的發展首當其衝。此刻,資本主義成為了社會的中流砥柱。
格羅皮烏斯的建築理念應運而生。他倡導一種既能適應工業化,又兼顧藝術美感並且將材料和功用發揮到最大化的一種建築。
格羅皮烏斯
此刻他滿腦子都在想著如何蓋房子,但是呢,傳統保守派的依然很強勢,他的理念根本沒有人接受。
他定下心來思索,即便世界上認可自己的理念,但是有幾個人有完成自己宏圖大業的本身呢
於是,他決定自己辦一所學校,自己培養幫手,1919年,他在魏瑪創辦了一所學校,叫包浩斯學校。
包浩斯學習的師生合影
這所學校的教學理念十分超前,他整合了當時有名的藝術家和手工匠人。他讓學生們稱藝術家為藝術大師,而手工匠人稱之為工藝大師。
這對後世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
在授課上,一門課由兩個老師來教,也就是剛才提到的藝術大師和工藝大師,比如說,做一雙鞋,藝術大師來教你如何畫圖設計,工藝大師教你如何用工藝技術把鞋製作出來。
包浩斯的師生們在上立體構成課
這樣的流程,在當代可以說是毫無新鮮感。但在百年前的魏瑪,可是獨此一家。
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我們都把藝術家的位置,放在社會生產力中,最多余的那一個。因為他們的貢獻,總是不如科學技術來體現的直接明了,但我們社會的發展,卻離不開藝術家的鼎力支持。
格羅皮烏斯看著自己的學生也培養的差不多的,乾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蓋房子,也就是蓋一所屬於自己的教學樓。
魏瑪的包浩斯學校教學樓
他們師生一塊參與設計,一磚一瓦都是共同搭建起來的。
而他們蓋的這所建建築大面積都是白色,所以稱為小白房。
百年過去了,這所建築依舊十分的時髦,絲毫不落後於現代的年代。
密斯.凡.德羅
包浩斯這所學校,提倡的理念時至今日,比如極簡主義,仍是主流文化,包浩斯的第三任校長密斯.凡.德羅提出一句話,少即是多。
這句話看似矛盾,其實是一句很智慧的一種文化,舉一個例子。
巴塞隆納國際展覽會的德國館
密斯.凡.德羅設計了巴塞隆納國際展覽會的德國館,因為倡導極簡主義風格,所以市面上沒有與之配套的家具,於是他又設計了一把椅子,與之配套。
這個椅子就叫巴塞隆納椅。
巴塞隆納椅
整個椅子的四條腿,是用交叉的弧線完成,沒有繁瑣的雕花裝飾,也沒有複雜的工藝流程,若用一個圓圈框住這個椅子的側面,你會發現,四周的頂點,正好契合圓圈的邊緣。
他的少體現在了去掉了沒有用處的裝飾和工藝流程,多體現在了方便、簡潔並且具有美感,可以大批量的生產。
我們現代設計潮流,都是依照這所學校流傳的理念發展而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x2ScnMBnkjnB-0zEb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