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漫遊指南 | 科幻經典解讀

2020-08-28   不存在日報

原標題:銀河系漫遊指南 | 科幻經典解讀

科幻經典解讀欄目,是一個旨在向科幻入門讀者提供幫助,用最短的篇幅,快速向讀者講解歷史上的科幻經典小說的解說性欄目。

我們精選了世界科幻史上最為經典的數十部小說,每期一部,讓讀者們在大約5分鐘的閱讀時間裡,快速了解到這部科幻經典的內容和特色。通過這個欄目,讀者們可以了解到科幻史的演變發展,各種科幻想像的類型和源頭,為自己的將來的科幻閱讀提供指導。

《銀河系漫遊指南》

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

作者 | 道格拉斯·亞當斯

首版 | 1979年

僅僅因為擋了外星工程的路,地球便被頃刻間摧毀了。它唯一的倖存者亞瑟·鄧特和他的外星朋友福特·大老爺坐上了「黃金之心」號飛船,並在宇宙內展開了一場令人捧腹的冒險。

在《銀河系搭車客指南》及隨後的四部續作中,他們的經歷包括但不限於:

發現地球其實只是一台由老鼠建造的超級計算機,其存在目的是解釋為何「生命、宇宙以及任何事情的終極答案」是42;

見到了整個宇宙的控制者——一位帶著貓隱居的平凡男子;

殘暴好戰,試圖毀滅宇宙間所有生命的Krikkit人大舉進攻尚未被毀時的地球,因為開啟他們牢籠的鑰匙之一居然是板球比賽的獎盃……

亞瑟被這些瘋狂的冒險搞得身心俱疲,直到終於發現由海豚幫助建造的新地球,並在那裡找到了真愛。他以為自己終於回到了正常的人生,卻不知道命運的饋贈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解讀

能讓全世界科幻迷們會心一笑的,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數字

01

謝謝所有的魚,也謝謝道格拉斯·亞當斯

在寫作《銀河系搭車客指南》之時,道格拉斯·亞當斯可能也沒有預料到自己的作品會在科幻史上留下怎樣深刻的印記。今天,如果把科幻小說比作一門宗教,它無疑是其中一位重要的聖徒。這個門徒的其中一個名字是42,喜歡喝泛銀河系含漱爆破液(這個怪異的名字居然能輕易通過聯想輸入法一字不差地打出),總是帶著一個喪到令見者落淚的大腦袋機器人遊蕩在各種科幻迷聚會上,並不時發出意義不明的聲音。

《指南》先後被改編成廣播劇、電視劇、舞台劇和電腦遊戲,甚至印有相關圖案的毛巾也一度熱銷(毛巾同樣是小說中的重要道具之一)。它足以讓亞當斯衣食無憂,但對於亞當斯來說,《指南》成功的背後有著漫長的積澱。他在小學時便展露出令老師讚嘆的寫作才華,並因此而勵志從文,最後進入劍橋大學攻讀英語文學。但在功成名就之前,他的人生是一段漫長的低谷:他做過小演員和導演,也做過醫院門房、建築工人,保鏢甚至養雞場清潔工。而在此期間,他結識了約翰·勞埃德,兩人合作完成了多部廣播劇的劇本——其中就包括《指南》的前身。

亞當斯本人的生活和小說一樣精彩,他幽默風趣的性格、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甚至包括酗酒與拖延症,都令他的朋友們無比懷念。若非2001年他因心臟病發猝然離世,我們今天完全可能去銀河系中更多的景點打卡。

按照原計劃,亞當斯本來要寫六出各自獨立的故事,讓地球以不同的方式毀滅;而在他寫第一齣的時候,一個外星人配角漸漸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他最後將這個外星人角色設定成一個流浪的作家,想要寫一本非常非常棒的書《銀河系漫遊指南》。當第一齣故事播出後,這本「指南」反而變成了故事的主線,而外星人則成了書中的福特·大老爺。而《指南》風格的靈感則源於一場凱魯亞克式的搭便車旅行:他躺在因斯布魯克(Innsbruck)的田間,望著星空,手邊則擺著一本《歐洲搭便車指南》——這個場景如此具有戲劇性,就好像它本身也是小說的一部分。

02

「把望遠鏡倒過來看」

概括《指南》的魅力很容易——它足夠好笑,點子也足夠精彩;但要再對此說出個所以然來,並非一件容易的事。事實上,風格幽默的作品有很多,但能稱為經典的少之又少。何以《指南》能夠經歷時間的淘洗脫穎而出?

我們不妨把科幻小說的寫作,當成用望遠鏡看世界的過程。想像力構成瞭望遠鏡的鏡身:而作家則是一個觀星者或記錄者,將透過望遠鏡放大的現實記錄在紙面上。這是尺度的魔術,也是劉慈欣最擅長的工作:細不可見的納米線能瞬間讓一艘航空母艦解體;微不足道的「水滴」摧毀了整個地球艦隊;紙片一樣的二向箔則讓太陽系毀滅於二維化。《三體》三部曲中層層遞進的尺度遊戲,是在極小中包孕極大,在這種對比產生的張力之中產生崇高或恐怖之美。

而道格拉斯·亞當斯則完全相反。打從亞瑟還來不及看被炸成碎屑的地球最後一眼,就坐上「黃金之心」號飛船開始,這個平庸的人類便無時無刻不在見證這個宇宙中最瘋狂、最無厘頭的奇觀:地球是一個高等文明製造的超級電腦,它和全人類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演算宇宙的真理;某個文明最終自我毀滅,只是因為它的鞋店過多,最終引發了經濟危機;來自各個星球的怪人們齊聚宇宙盡頭的餐館,只為一睹宇宙大爆炸的盛景。

而這些奇觀生成的邏輯,無不是用一個宏大的外殼,去包裹一件最瑣屑,最無聊的小事。這就像是用倒放的望遠鏡看浩瀚星空,最後只能看到培養皿一樣的東西。「把望遠鏡倒過來」——這個比喻正是出自亞當斯本人之口。他將「極小」藏在「極大」之中,就好像為了藏匿一枚櫻桃而建了一座泰姬陵。發現這枚櫻桃的過程,可以稱之為解構或隨便什麼,而笑料——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尺度」的笑料——正是在這一過程中產生的。

03

可以喪,但Don』t Panic

然而,要調轉「望遠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亞當斯之前,另一位大師庫爾特·馮內古特做的是同樣的工作。它需要在同樣傑出的想像力之外,再加一點嬉皮士的隨性,一點哲學家的喪氣。正是這些藏在令人笑破肚皮的橋段背後的小機關,才構成了小說真正的妙處所在。

毫無疑問,小說中最令人喜歡的角色是那個喪喪的馬文。它宣稱自己有著深不可測的智慧,但這些智慧全都用在了嘲諷和潑冷水上,堪稱整部小說中的吐槽擔當。如果說像每個作家都愛的一樣,亞當斯在小說里也給自己埋了一個化身,那麼十有八九就是馬文:當亞瑟和福特為了拯救世界而焦頭爛額之時,馬文永遠是站在旁邊冷嘲熱諷的那個,但也永遠是在最關鍵時刻伸出援手的那個。

正是因為馬文這樣的「喪氣」,讓《指南》沒有變成把洗腳水潑到人頭上那樣簡單的無厘頭笑話。在第二卷《宇宙盡頭的餐廳》中,哲學家們為了阻止計算機算出宇宙真理而醜態百出:本該最希望得到真理的人,顯然更關心自己的失業問題。抑或小說中地球的毀滅,根本就毫無意義:它原本可以幸免於難,但官僚主義的拖沓導致拯救地球的命令晚來了一步。如果你硬要解讀的話,便會發現它的笑點無不根植於人類文明中的種種癥結和愚行。小說中反覆強調的「Don』t Panic」,正像是在強調在故事中,愚蠢是笑話;而當愚蠢發生在現實中時,則是十足的災難。

當然,我們可以概括或介紹《指南》的種種妙處,但沒辦法還原其中種種精妙的幽默。要想領會它的魅力,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用「Don』t Panic」的心態去讀它。哪怕不去費心解讀,亞當斯的英式幽默也足夠精彩。看累了晦澀難懂或者苦大仇深的科幻小說,那麼不妨像福樓拜醉心於馬戲表演一樣,去讀、去喜愛《指南》——更何況,在今天,一場暢快的大笑或許是我們最需要的東西。

金句賞析

01

在銀河系西旋臂少人問津的末端、未經勘測的荒僻區域深處,有一顆無人理睬的小小黃色恆星。以約莫九千兩百萬英里半徑繞其旋轉的,是一顆徹底無關緊要的小小藍綠色行星,這上面從猿猴繁衍而來的生命形式原始得讓人吃驚,居然還以為數字式電子表是什麼很高明的主意。

02

「很簡單。我非常無聊和沮喪,所以我就跑過去把自己和它外面的電腦對接口連了起來。我對那台電腦說了很久很久,向它解釋了我的觀點,從宇宙一直到它自己。」

「然後呢?」

「然後它就自殺了。」

03

「四十二。」深思用無限的威嚴和平靜的語調說。

04

許多年以前,這也是一顆繁榮快樂的星球,有人,有城市,有商店,是個完全正常的地方。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城市裡商業街上的鞋店比必須數量稍微多了些。而鞋店的數量還在緩慢而陰險地增長。親眼目睹這個著名的經濟學現象在現實中上演可真是一場悲劇,因為鞋店越多,就必定製造更多鞋,但鞋的質量也就越差,穿起來就越不舒服。穿起來越不舒服,就有越多人跑去買鞋,而鞋店數量就越多,到最後整個星球的經濟越過了術語稱為「鞋視界」的限度,從經濟上說除了鞋店以外什麼也不可能得到建造。結果是崩潰、毀滅和饑荒。大部分人都死掉了。

作者 | 鍾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