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眾議院一錘定音,川普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三位被彈劾的總統

2019-12-19     知識圈app

在經過漫長的聽證、辯論之後,美國眾議院針對川普的彈劾調查終於有了歷史性的結果。

就在昨天(12月18日),眾議院一錘定音,川普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三位被正式彈劾的總統。

彈劾總統川普的兩項罪名,第一項「濫用權力」,眾議院以230票贊成,197票反對通過;第二項「涉嫌妨礙國會調查」,以229票贊成,198票反對通過。

美國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敲下木槌,宣布彈劾條款通過。

圖片來源:AP

不過,這場彈劾大戲還未塵埃落定,川普的總統之路還能走多遠?還要取決於參議院對他的審判。

說起這場彈劾風波,起因是川普被指與烏克蘭總統進行非法交易,以軍事援助和訪問白宮為誘餌,要求烏克蘭總統調查明年大選的競爭對手。

這場「通烏門」是繼「通俄門」後,川普捲入的另一場政治醜聞。美國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在12月5日聲稱,川普涉嫌濫用職權,為一己私利而干預總統大選,損害國家安全。她在電視講話中這樣說道:

「我們的民主正處於危險境地,總統的所作所為讓我們除了採取行動之外別無選擇......」

另一邊,作為爭議中的核心人物,川普也沒有坐以待斃。在佩洛西宣布彈劾條款通過後,他馬上在社交平台發起反擊。

川普在18號凌晨發推特稱,自己對被彈劾一事感到非常驚訝,他沒有做錯任何事,這對他不公平。

川普認為,眾議院民主黨人無中生有,濫用憲法賦予的權力引起政黨鬥爭,這是「徹頭徹尾的政治瘋狂行為」(sheer Political Madness)。他說:

「這意味著極其重要且鮮少使用的彈劾法案將被習慣性地用於攻擊未來的總統。這不是我們的國父希望的,但好處是共和黨人從未像現在這樣團結,我們會贏的!」

現在說「贏」還為時過早,無論在參議院審判結果如何,面臨2020年大選的川普正經歷著一場考驗。

其實川普的從政之路,充滿著這樣的考驗。

2019年4月,針對川普「通俄門」的調查才剛剛塵埃落定。美國司法部的公布結果表明,特別檢察官羅伯特·穆勒(Robert Mueller)由於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川普與俄羅斯勾結干預美國大選,因此川普逃過彈劾一劫。

「通俄門」指俄羅斯在2016年干涉美國大選,幫助川普贏得選舉。2017年5月,前聯邦調查局局長穆勒被司法部任命為特別調查員,開始立案調查 。之後一年多時間,川普身邊的幾位關鍵人物都落水獲刑,但並沒有發現川普選舉與俄羅斯之間的直接關係。
圖片來源:AP

逃過「通俄門」的川普再次深陷「通烏門」,並且審判在即。不過,要想仔細琢磨這場「好戲」,就不能不先了解一下何為彈劾。正如川普所說,它鮮少使用,但極其重要。


01.

彈劾:看得見的程序正義


彈劾,即是對政府的行政官員可能存在的非法或不當行為進行調查,再經控告審判將其解職的制度。

我們知道,美國的政體設計體現了「三權分立」的原則,立法、行政、司法各自獨立,又相互制衡。而「制衡」這一點,就體現在彈劾程序中。

《美國憲法》中對彈劾程序有著明確的規定。美國國會的參眾兩院對行政官員擁有獨立的彈劾權,並有各自的司法委員會負責履行職責,彈劾的範圍,下至聯邦政府的普通職員,上至總統。

《美國憲法》這樣規定:

第二款:

眾議院應選舉該院議長及其它官員;只有眾議院具有提出彈劾案的權力。

第三款:

所有彈劾案,只有參議院有權審理。在開庭審理彈劾案時,參議員們均應宣誓或誓願。如受審者為合眾國總統,則應由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擔任主席;在未得出席的參議員的三分之二的同意時,任何人不得被判有罪。

彈劾案的判決,不得超過免職及取消其擔任合眾國政府任何有榮譽、有責任或有俸給的職位之資格;但被判處者仍須服從另據法律所作之控訴、審訊、判決及懲罰。

為了避免彈劾這項程序成為政敵之間互相攻訐的政治武器,《美國憲法》規定行政官員只能因為以下原因被彈劾:叛國、受賄以及其他重罪或不檢行為。而且,彈劾必須遵循程序正義。程序正義就是所謂的「看得見的正義」,是彈劾必須依照的秩序、規則。

在美國彈劾總統的流程示意圖

Statista Research

那麼,程序正義是如何體現在嚴格的彈劾過程和三權分立中的呢?以川普此次的彈劾案為例,彈劾大致分為4個階段。

第一,彈劾的準備階段。當眾議院議員投票啟動彈劾程序之後,眾議院的議事規則委員會和司法委員會首先審查指控,確保沒有違反憲法規定,接著是制定後續的調查規則。

第二,收集證據階段。包括眾議院司法、情報在內的多個委員會聯合負責調查、聽證,包括閉門取證和公開聽證等形式

第三,眾議院投票表決彈劾動議。收集到足夠的證據證明川普有不當行為之後,眾議院就彈劾動議進行簡單多數投票,只要有一項或多項指控有超過一半的贊成彈劾數,就表明彈劾動議獲得通過,川普正式進入被彈劾階段。

眾議員就彈劾指控進行投票表決,遵循簡單多數原則。圖片來源:TED-Ed視頻截圖

第四,參議院接手審判。彈劾案移交到參議院之後,參議院便開始審議,組成「審理法庭」(Trial court),由全體參議員擔任陪審團,美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主持審訊。如果是除總統以外的其他行政官員受審,則由副總統,也就是參議院議長主持。

眾議院選派的議員充當「公訴人」,就是控訴方;總統有辯護律師,充當辯護方。陪審團,也就是參議院議員在聽取所有論據後,進行辯論。

《美國憲法》規定,不管什麼身份職位,非經出席參議員三分之二的同意,不得被定罪。也就是說,如果參議院100名議員全部出席審訊的話,至少需要有67名議員同意,才能做出定罪和免職的判決,否則就是無罪。

須經出席參議員三分之二的多數同意,才能定罪免職。動圖來源:TED-Ed視頻

「三分之二」是一個硬性的門檻,代表了整個彈劾程序更加複雜和嚴格,也體現了權力的制衡。如果參議院要改變自己的規章制度、程序規則,或者總統要批准對外的條約,都要經過參議院三分之二多數同意。

美國參議院內景。其英文「Senate」來源於拉丁文「Senatus」,意為古羅馬的元老院。

一旦川普被三分之二多數彈劾成功,他會隨即被國會解職,反之則繼續擔任總統。一旦被解職後,川普還可能受到司法部門的指控,被審判定罪。

所以,作為總統的川普在這場彈劾案中最差的結果就是被免職,副總統彭斯自動接任總統。至於川普還有沒有其他的懲罰,就需要移交給司法機構負責。

話說回來,彈劾制度並不是只有在美國使用,韓國、菲律賓等總統共和制國家都會發起針對政府官員的彈劾案。同樣,彈劾也並不是美國首創的,它作為一項現代政治制度,最初出現於英國。如果要探尋彈劾精神的源頭,還可追溯到古希臘時代。


02.

彈劾制度溯源


公元前508年,雅典執政官克里斯提尼在推翻獨裁的僭主之後,實行民主政治改革,賦予雅典公民以更大的政治權力。其中一項改革措施便是創設「貝殼彈劾」(或稱為「陶片彈劾」)。

根據這項制度,雅典的任何公民都可以向當時最高的權力機構「公民會議」檢舉某人,公民會議對此進行舉手表決,決定是否提出放逐投票。如果多數通過,公民會議會在各部落放置投票箱,由每個普通公民把此人的名字寫在貝殼或陶片上。投票結束後如果有過半人數主張放逐,則意味著此人必須在4天之內離開雅典。

公元前482年的放逐投票,人名寫於陶片上,發現於雅典衛城附近。

可以看出,古希臘雅典時期的「貝殼彈劾」針對的只是某個公民,它並不是國家權力機構之間相互制約的手段。而彈劾作為現代意義上的政治制度,則誕生於14世紀的英國。

英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法治傳統。1215年約翰王在大貴族的逼迫下頒布的《大憲章》,奠定了「王在法下」政治原則。而議會作為制約王權的國家機構,也在1295年愛德華一世召開「模範議會」後正式出現。

到了14世紀,議會已經成為英格蘭的立法機構,有著頒布法案,監督政府施政的權力。如果政策不得人心,議會不能將矛頭對準國王,但可以問責國王的大臣。1376年,議會出現了第一批彈劾案例,議會中的議員通過司法審判,彈劾了當時國王愛德華三世的大臣。

愛德華三世(1312-1377年)在位期間,議會兩院制逐漸成型,1376年召開的議會開始治理政府腐敗和發起彈劾,因表現出色而被後世稱為「良善議會」。

此後,彈劾成為了議會制約王權的政治武器。

在1642年英國內戰前夕,議會便通過《剝奪公權法案》,在不經國王查理一世批准的情況下,將國王寵信的大臣解職,並以叛國罪將其處死。國王與議會鬥爭激化,最終導致了內戰的爆發。

1648年,查理一世戰敗被俘,議會成立最高法庭進行審判,最終將國王送上斷頭台,這可謂是英國歷史上最大,最特殊的一起彈劾案。

到了1688年光榮革命後,專制王權被關進籠子,議會掌握了國家最高權力,彈劾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作用,因此到了18世紀末,彈劾便從英國的政治舞台上消失了。

就在彈劾這項制度在英國本土衰落的同時,大洋對岸的美國繼承了母國的這項政治傳統,用作《美國憲法》頒布後新生的聯邦政府各權力機構之間相互制衡的工具。

《美國憲法》是世界上首部成文憲法,於1789年正式生效。

隨著川普被眾議院正式發起彈劾,美國歷史上總有4位總統捲入彈劾調查中,其中3位被正式彈劾審判,包括川普在內,其原因都是濫用職權或其他政治醜聞。

那麼,針對川普的這場彈劾調查又是怎麼發生的呢?事情還要從「通烏門」開始說起。


03.

「通烏門」事件由來


2019年7月,川普與烏克蘭總統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通了一次電話。這本來是國家元首之間很正常的外交途徑,然而美國中央情報局的一名工作人員向國會透露,川普在通話中以提供4億軍事援助為籌碼,要求對方協助調查美國民主黨籍總統競選人、前副總統喬·拜登(Joe Biden)父子。

前美國副總統拜登與其子亨特·拜登(右)

圖片來源:AP

川普是由共和黨推選出來的總統候選人,而拜登作為民主黨資深政治家,是川普總統連任路上最有競爭力的對手。他的次子亨特·拜登(Hunter Biden)年輕的時候沒讓父親省心,曾一度耽於酗酒和吸毒,所幸浪子回頭,走上正軌。

投身商業後,亨特於2014年至2019年擔任烏克蘭最大天然氣供應商的董事會主席,不過任職期間被指控涉嫌貪腐,但最終調查無果。

根據舉報的信息,川普在電話中要求澤連斯基幫助調查拜登父子,企圖再挖掘一些「黑料」,用來在2020年的大選期間壓制自己競爭對手。

川普與烏克蘭總統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右)。

圖片來源:法新社

儘管川普對此一概否認,並稱自己與烏克蘭總統的通話沒有任何不當行為。但接到舉報後,民主黨占據主導權的眾議院可沒有錯過這次機會,於9月24日啟動了對總統的彈劾調查。

白宮也沒閒著,為證明川普的清白,白宮於彈劾啟動的次日發布了川普與烏克蘭總統的通話記錄。這份文字記錄顯示,川普確實向澤連斯基懷疑說拜登干預烏克蘭司法,使其提前結束針對亨特·拜登的調查。但是對於4億的軍事援助作為利益交換,為了大選挖「黑料」的事情,這份記錄隻字未提。

有民主黨人士質疑,這份通話記錄有意刪去了這部分內容。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表示,川普的行為破壞了總統選舉的公正性,也有辱總統的尊嚴和國家安全。有關彈劾調查的聽證會並沒有因為這份通話記錄而取消。10月31日,閉門取證更是轉為公開聽證,眾議院傳喚相關證人出席發表證詞,並面向全美電視直播。

11月13日,首場彈劾調查的公開聽證會在國會山舉行,迅速成為媒體追擊的焦點,其直播更是吸引了1380萬人觀看。

11月13日的首場彈劾調查聽證會,美國駐烏克蘭代理大使(右)和助理國務卿(左)在作證前宣誓。圖片來源:AP

有趣的是,川普在聽證會期間表現得雲淡風輕,從容不亂。首場聽證會持續了5個小時,川普表示自己很忙,一分鐘都沒看;第二場聽證會上,前美國駐烏克蘭大使瑪麗·約克諾維奇(Marie Yovanovitch)指證川普欲掩蓋以權謀私的行為而將她解僱,川普在推特上隔空唱「對台戲」,稱對大使的解職是總統的絕對權力。

然而,在11月20日,川普真的急了。

在這一天舉行的總統彈劾聽證會上, 美國駐歐盟大使戈登·桑德蘭(Gordon Sondland)表示,自己確實曾在「美國總統的指示下」向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施壓,要求調查競選對手的黑料。作為交換條件,川普接受澤連斯基前往白宮訪問。

11月20日,美國駐歐盟大使戈登·桑德蘭在聽證會上。圖片來源:AP

除此之外,桑德蘭還揭露說,國務卿蓬佩奧和川普的私人律師都曾敦促烏克蘭總統實施兩項可能有利於川普在明年大選中尋求連任的調查。這也就表明,川普與烏克蘭之間確實存在利益交換,而且美國政府的高層都對此知情,或者參與了這件事。

這次,川普一改對彈劾調查不屑一顧的作風,立即手書一份對桑德蘭證詞的反駁,在白宮出面進行了回應。他引用桑德蘭的陳詞,強調自己「什麼都不想要」。

這場聽證會結束後,國務卿蓬佩奧和副總統彭斯都迅速表示自己在烏克蘭的外交事務無任何不當之處。而桑德蘭的證詞也提到,他與川普從未談論過軍事援助,這就與之前川普通話記錄的舉報人提到的信息產生矛盾。

現在,民主黨和共和黨對這次彈劾調查各有打算。共和黨人認為民主黨人小題大做,並想要在兩周之內結束彈劾程序,以儘可能減少對明年大選的影響。而民主黨人則稱將在12月傾盡全力,讓川普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

11月8日,反對川普的示威者在華盛頓的賓夕法尼亞大道遊行抗議。圖片來源:AP

就在剛剛過去的12月18日,眾議院通過了對川普的彈劾條款之後,彈劾案進入了下一階段。至於參議院會如何審判,我們拭目以待。

04.

彈劾成功的幾率有多大?


縱覽歷任美國總統的名單,川普是一個十分特殊的存在。他在當選前從未擔任過任何公職或軍職,也幾乎沒有任何行政經驗和政治背景。加入共和黨競選總統時,他雖然獲得了過半選舉人票,贏得了勝利,但普選票數其實低於希拉蕊。

因此,川普就任總統後爭議不斷,有人認為其「推特治國」策略可以直接鼓動自己的支持者,擺脫了國會對總統權力的制衡。而作為「第四權力」的傳統新聞機構,它報道的真實性也不斷被川普本人及其支持者所質疑和抨擊。

那麼,面臨這次彈劾指控,川普究竟有多大可能被免職呢?

這一屆的美國參議院,共和黨籍議員占多數,有53人,民主黨占45人,另外還有兩名獨立人士。可以說,在共和黨議員占多數的現狀下,川普在參議院被彈劾成功的機率微乎其微。

除非川普有重大的違法行為,參議院至少需要20名共和黨人倒戈,川普才有可能被定罪免職。

美國繼承了英國的政治彈劾傳統,但也因為憲法的規定以及分權制衡,防止了這項制度的濫用。在美國歷史上,眾議院提出推動過62次官員彈劾審查,其中進入彈劾程序的有20次,最後只有8位被真正彈劾免職。

而對總統的彈劾就更少了,川普之前,歷史上只有兩位被正式彈劾審判,一個是安德魯·詹森(Andrew Johnson),另一個是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二人最後也都沒有被定罪。

1865年,林肯總統被刺殺後,安德魯·詹森繼任總統,因為私自撤換掉傾向共和黨的軍事長官埃德溫·斯坦頓(Edwin Stanton),於1868年被眾議院以濫用職權罪彈劾。之後彈劾議案移交給參議院,最終詹森僅以一票之差,未被撤職。

1868年在參議院彈劾安德魯·詹森的場景。

一直到1998年,另一位總統比爾·柯林頓,也被啟用了彈劾程序。柯林頓被彈劾的原因是他與萊溫斯基之間的性醜聞案,他被指控偽證罪和妨礙司法公正,眾議院啟動彈劾。

1999年,參議院對柯林頓彈劾案進行宣判,投票表決的時候,在100名的參議員中,有45名參議員認為柯林頓的偽證罪成立,50名認為柯林頓的妨礙司法公正罪成立,但是都沒有達到三分之二多數。因此,柯林頓以17票之差,同樣免於定罪解職。

1999年2月12日,美國參議院就彈劾條款進行表決,宣布柯林頓無罪。

在我們熟悉的「水門事件」中,眾議院司法委員會於1974年2月啟動針對總統尼克森的彈劾調查,到了8月初,竊聽醜聞敗露,尼克森失去了國會兩黨的支持。在知道自己肯定會被彈劾解職之後,他選擇自動辭職。當時的眾議院還未就彈劾指控投票表決,所以其實尼克森並未受到真正的彈劾指控,他在此之前就很「明智地」脫身了。

回到這次「通烏門」彈劾調查,川普是美國歷史上第3位被眾議院正式彈劾的總統。這究竟是黨派鬥爭的陰謀,還是川普自作自受?事情的真相我們還不得而知。

不過清楚的是,彈劾從一開始古希臘的「貝殼」,到英國議會的「壓軸武器」,最終成為今天美國總統之位上的「釘子」,它作為延續數千年的政治傳統,依然影響著當今世界的政治局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cUOJW8BMH2_cNUg8A2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