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烊千璽:你憑什麼叛逆?

2019-11-05     閒時花開官方帳號

作者:劉娜

原創:閒時花開




叛逆的人別忘努力,

努力的人極少叛逆。



01


很少關注流量小生。

但自從看了《少年的你》,就關注了易烊千璽。

這個生於2000年的湖南懷化男孩,和一般少年得志的孩子不同,自帶一種沉實的能量,勤奮,克制,謙卑,讓我這個老阿姨,也忍不住心生好感。


《少年的你》

昨天,看到媒體對19歲的易烊千璽的採訪,談到少年叛逆的話題。

他說了這麼一個觀點,我覺得應該被更多少年看到:

我叛逆的時候比較少。

因為,我一般想做什麼事情,基本就會努力去做到。所以,我的想法和現實環境相反的時候比較少。


他說的比較含蓄,我理解的非常直白:

很多人的叛逆,就是明明自己不努力,還指責周圍和現實對他不夠寬容。

一個真正努力的人,一個踏實做事的人,一個將目標落實到行動中的人,其實是很少叛逆的。

因為,他越自律,越努力,越堅持,幫他的人和助他的事就越多,他心中的願望和夢想也越容易達成。

在這種良性循環中,他就越能登上更高的平台,遇見更美的事物,創造更大的自信,看見更酷的世界,從而變得更自律,更努力,更堅持,更有信仰。



02


對於我這樣的中年人來說,易烊千璽的這個觀點,不算新鮮。但是,對於很多未經世事的孩子來說,參透並做到這一點,其實很難。

幾乎每周,都有孩子給我來信,說到對父母的不滿。

這不滿,主要表現在,孩子們覺得父母狹隘愚昧,思想迂腐,自私控制,讓他們非常反感和牴觸。

不排除,不少父母的確有著這樣那樣的毛病。但是,我們無法選擇投胎到怎樣的家庭。

如果孩子們僅僅抓住父母的毛病不放,將全部心思都用來怎麼和父母作對上,到頭來,坑的是自己。

其實,我們大部分人,小時候,都曾對父母不滿過,牴觸過,譴責過,叛逆過。

但是,長大後,經歷了不少人事,看過不少風景,參悟不少道理後,我們愈發覺得父母可敬,親情可貴,往事可親,所以忍不住向父母靠得近一點,再近一點。

其實,在那個落後而閉塞的故鄉,我們父母的成長是非常緩慢的,改變也是微乎其微的,說他們幾十年固守著一種生活和思想也未嘗不可。

父母還是父母,而我們對父母的情感,之所以從叛逆到回歸,是因為我們一直在努力,在成長,在父母無法企及的地方,改變了模樣,理解了過往。

所以,每周,在給讀書孩子的回信里,我都重複著同樣的話:

「不要想著改變父母,改變一個成年人,比改變一頭驢子還難。

不要盯著父母的毛病攻擊,攻擊久了這些毛病就會在你身上附體。

不要覺得叛逆是一種很酷的事,比叛逆更酷的,是你來到更棒的天地,讓父母再也無法傷害你。

所以,你只管埋頭學習,好好努力,把學業搞上去,朝著你心中那個目標,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當有一天,你變成了強大的自己。你會發現,你根本不用叛逆,身邊的一切都依著你。

孩子,不是所有金子都會發光。因為,有些金子,很早就把自己埋在叛逆的污泥里,而忘記了擁抱陽光。」


03


不知道多少孩子,能明白這些話,從而放棄用叛逆消耗自己。

其實,一無是處的逆反,也不單單是少年所有。

有年輕讀者來信,談到學業和室友、工作和困境,也多有抱怨。

這些抱怨,不外乎考上的不是理想的大學,所學的不是喜歡的專業,遇見的不是中意的良人。上班後,工作也不如意,領導比較難纏,同事不好相處,幹下去沒什麼前途,想辭職又沒有底氣。

我不太喜歡用遙遠而閃光的名字,安慰我的讀者去高大上,所以很多時候選擇現身說法:

我大學沒考好,也被調劑到了不理想的學校,學的是非常冷門的歷史專業;我因為自卑,暗戀過好幾個男孩子,從不敢表白;

我工作時原本有機會留到大學,但因為取捨有誤,放棄了大好機會;我到舉目無親的城市上班,也遭受了很多白眼和詆毀。

但,我接受已然發生的一切,20年如一日只做一件事,那就是讀書寫字。

從學校校報,到都市晚報,再到今天辭職,在新媒體上寫公眾號,我一直談不上寫得多好,但我越來越喜歡自己,越來越喜歡自己的狀態。

其實,如果,你是個稍微留心的人,就會發現,不管是上學時,還是工作後,我們都遇見過這樣的同學、同事:

他們常常看不慣這個,看不慣那個,和這個干一架,和那個鬧一場,整天懟天懟地、懟身邊人懟全世界。

一晃多年過去,他們身邊的很多人,早在悶頭努力中,翻過了幾道山,爬過了幾道坡,趟過了幾條河,來到了人生相對富足開闊的地方。而他們,仍是戾氣滿身,原地踏步,憤憤不平,牢騷滿腹。

如果抱怨能解決人生的困境,那將是對奮鬥者最大的不公。

一切抱怨,本質上都是自處低下的難堪。

為了掩飾這種難堪,那些不願成長也不願努力的懶蛋,嘴巴才像機關槍一樣,在情緒扳機的驅動下,一次次把子彈射向親人、同事、朋友和社會。

但他們,最終殺死的,卻是他們自己唯一的青春和年華。


04


其實,這樣的認知,不僅僅適用於學業和職場,同樣適用於婚姻和家庭。

婚姻中,最大的不幸,不是出軌,不是家暴,而是總想改變對方。

德國著名心理治療大師伯特·海靈格說:

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家裡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

這句話的潛台詞是:

不幸的家庭,也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家裡都有一個或多個控制欲很強的人。

控制對方,說到底就是以不成熟的叛逆,和最親的人對抗,進而在家庭內部上演一場又一場愛之傷。

妻子不滿丈夫,嫌棄他懶散、自私、窩囊,每天都在對抗中嘮嘮叨叨,負能爆棚,心情敗壞,卻不知道,甩掉或改造一個糟糕的丈夫,只要做到一點就行了:

成為一個比男人努力優秀的人。

他若是可塑之夫,自然會在你的帶動下改變自己。他若是屢教不改,你也有底氣帶上錢抱上娃走人。

丈夫不滿妻子,覺得她嘮叨、吝嗇、土氣,轉身出軌那些看似見多識廣也風情萬種的女子,結果整個家庭更是一地雞毛。

其實,提升妻子的審美和氣質,也只要做到一點就行了:

成為一個努力掙錢養家的丈夫。

你每個月把一沓厚厚的毛爺爺甩給你老婆,讓她該買買,該浪浪,該玩玩,你看她是不是能無師自通地把自己拾掇得美美的,然後風情萬種地站在門口,給下班的你遞拖鞋。

父母不滿孩子,覺得孩子貪玩,調皮,一身小毛病,幹啥啥不行,然後罵罵咧咧,一邊毆打孩子,一邊指責道:「看看人家老王家的孩子,哪一點不比你強。」

要不是怕挨二輪打,孩子早就反駁你了:「人家老王年薪百萬,你們怎麼不比這一點。」

其實,教育孩子,也只需要做到一點就行了:

成為一個努力活著的父母。

努力而上進地工作,勤儉而樂觀地生活,善良而謙遜地做人,自然而平和地陪伴,即便由於資質和運氣,我們的孩子成不了天才,也可以成為溫煦的良人。

多少夫妻、多少父母,之所以把婚姻經營得七零八散,把親子關係搞得雞飛狗跳,是因為,他們總用「努力」要求別人,唯獨從不要求自己。

這種苛責而涼薄的態度,像極了一個叛逆得找不到北的孩子。


05


19歲的易烊千璽說:

我不叛逆,因為我一直在努力。

是的。這人世間最好的叛逆,不過腳踏實地。

它是一個人,不管是少年、青年、中年,還是老年,不忘初心,始終如一,用從早到晚的耕耘和從春到冬的汗水,將一塊塊荒蕪之地,開闢成良田肥地。

那裡,有草木興旺的蓬勃,有五穀豐登的沉實,有花果飄香的醇美,也有怡然自得的富足。

更有一個努力的人,超越了叛逆後,在自己馳騁的王國里,收穫的奇蹟。

——結束,是另一種開始——

閒時花開:作者劉娜,80後老女孩,心理諮詢師,情感專欄作者,原創爆文寫手,能寫親情愛情故事,會寫親子教育熱點,被讀者稱為「能文藝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azxbm4BMH2_cNUg3K-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