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土豆的傳播史
/ 更像一部饑荒史 /
土豆這種古老又重要的食物,根據現代科技考古研究,早在一萬四千多年前就在南美洲西岸的安第斯山區廣泛分布了。
別看現在我們見到的土豆圓溜溜、土拉拉其貌不揚,殊不知土豆的祖先野生土豆,長得更是磕磣:莖塊又小,又不規整。古美洲原住民用了千年時間才馴化了土豆。
作為食物,土豆和人們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隨著古印第安人遷徙和交流的腳步,土豆在美洲漸次擴散、變異發展。約在公元前2000年前,它就成為了南美高原人的主要食物。當地至今都有傳說: 土豆是上天賜予身處高寒山區的古代印第安人的禮物。尤其是土豆所屬的塊莖類食物的特殊繁育方式——無性繁殖,更是給土豆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沒有吃完的土豆隨手一扔,過上一段時間竟然發芽生根,又結出了新的土豆。
長芽的土豆
正因為如此, 在古印第安文化中,土豆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的生長情況與當地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 將烤土豆需要的時間作為單位測量時間刻度,或 將其作為「豐收之神」之一祭祀膜拜。在印第安古代遺蹟中的諸多考古發現中,都有眾多土豆實物遺存和繪有土豆的陶器。
土豆伴隨著印第安人在美洲大陸上生活了幾千年,直到哥倫布的到來,打開了歐洲與美洲接觸的大門,土豆被當成貢品帶入歐洲,從此土豆在全世界展開了跌宕起伏的旅程。
土豆在歐洲的傳播經歷很有傳奇色彩。因為土豆長相併不出眾,而且因為其一切開就會氧化變黑,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土豆都只是作為觀賞植物或者動物飼料來小範圍種植。
土豆切開氧化變黑
直到安東尼•奧古斯丁•帕蒙蒂埃(Antoine Augustin Parmentier)這位土豆伯樂的在法國不遺餘力的造勢和推廣,才漸漸改變土豆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帕蒙蒂埃因為在獄中被迫食用土豆的經歷,與土豆結緣,他對土豆充滿熱情。
安東尼•奧古斯丁•帕蒙蒂埃
路易十六的皇后在他的遊說下,帶上了土豆花的頭飾,引起了時尚風潮。他還在巴黎郊區種植土豆並勸說國王派重兵把守,越是神秘,人們越是好奇,很多人趁著晚上士兵換崗的時候,偷偷拔些土豆苗種在自家地里。於是,土豆就這樣在法國傳播開來。
土豆花確實蠻好看的
從17世紀到18世紀,歐洲大陸上戰爭不斷,民不聊生。 歐洲發生了全面的糧食危機,不少地區都發生了嚴重的饑荒。 土豆正是在這樣的契機下,真正進入百姓的餐桌,成為了一般平民的主食。還經過人工進一步育種,形成了為現在人們熟知的長日照類型,產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土豆
另外,通過現代科技染色體倍性的研究還發現,目前全世界除了南美洲的土豆有四倍體的短日照品種以外,所有栽培的土豆都是歐洲當時培育的長日照品種的後代,也就是說 北美洲的土豆是繞了一大圈,從歐洲引進的。這樣物種的雙向交流,不僅可以提高產量,還能使作物的抗病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
說到歐洲的土豆,一定繞不開的是1845年爆發的 愛爾蘭大饑荒,因為 土豆晚疫病的擴散,土豆大幅度減產, 7年時間使100萬依賴土豆的愛爾蘭人喪生,直至今日人口都沒有恢復到當時水平。
被馬鈴薯晚疫病菌感染的土豆
土豆很可能差不多16世紀來到了中國,不過因為土豆和番薯很像,在文獻記載中往往出現名稱交叉混亂的現象,所以要確定土豆具體何時從何地傳入中國,學術界還有紛爭。不過 土豆因其豐富的營養和很強的適應能力, 富時做菜,貧時為糧,非常適合土地有限而人口較多的地區,特別是土地貧瘠、地勢高峻的山區和西北的溫涼之地,所以土豆種植在清代以後迅速在中國推廣開來。
土豆很好種
土豆成了眾多傳入中國的作物中最接地氣的一種,洋芋、馬鈴薯、土芋、香芋、山藥蛋、薯仔…從它在不同地區的不同名字中發現,每個地方的人都將土豆當做自己家鄉的土特產。
02
土豆真是怎麼做都好吃
/ 面土豆vs脆土豆 /
土豆本身只有淡淡的澱粉味兒,所以它適合各種烹飪方法,幾乎想要什麼口味都可以靠調料和配菜來實現。
土豆怎麼做都好吃
雖然有上百種種類,但在口感上主要分為 面土豆和 脆土豆,面還是脆主要得看土豆澱粉中的直鏈澱粉和支鏈澱粉的含量, 支鏈澱粉含量高的是粉質土豆,這種土豆一般含水量低,就適合做土豆泥;
面土豆做土豆泥
而 直鏈澱粉含量高的土豆,含水量高,切開後氧化變色的時間比較慢,主打生脆,適合做土豆絲。
「國菜」土豆絲
脆土豆,面土豆,你喜歡哪種? 多選
0人
0%
脆脆脆!必須脆!脆是土豆絲的靈魂
0人
0%
當然面的!那麼喜歡吃脆的,為啥不去吃薯片
0人
0%
小孩子才做選擇,我都喜歡!脆有脆的秒,面有面的好
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