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建華
詩人瘦丁先生曾寫過一首詩,名《道經逍遙鎮》。詩曰:
堪賦鍾靈地,雙河夾鎮流。
水回堤岸曲,戶列巷街稠。
日落芳林外,船歸古渡頭。
東風香暮晚,歌起酒家樓。
詩中的「雙河」,指的是河南境內兩條重要的河流沙河與潁河。這兩條河從西往東,曲曲灣灣一路走到中州名鎮——逍遙鎮時,竟奇怪地差點肩挨肩了,潁河南岸與沙河北岸相距最近處僅有五、六百米。千百年來,古鎮逍遙就在這呈西南東北向、狹長而擁擠的空間裡,繁衍發展,逐漸形成了西華縣的經濟副中心。省道329線直穿鎮境,西接漯河,東達縣城。沙河南岸即商水縣,古老的聖壽寺座落對岸,高高的宋塔依河而立,與逍遙鎮清真寺呎尺相對。其間無橋,延用擺渡。聞名全國的中華名吃胡辣湯,就發源在這裡,故名逍遙胡辣湯。
有關胡辣湯的來歷,坊間一直有一個大體一致的說法。相傳,宋徽宗年間,朝中大臣為討皇帝歡心,從一高僧處得到一副助壽延年的調品秘方獻上。宮中御膳廚師通過研究,認為此方是以少林寺醒酒湯和武當山消食茶為基礎,依照此方做出一種色香味俱佳的粥湯獻給皇帝。皇上用後覺得該湯美味無窮,於是龍顏大悅,遂命名為「御湯」。
宋朝末年,流落在外的御廚趙杞途經逍遙,看到東門緊鄰沙河,舟楫馳聘,西門近依潁河,形勢天成。兩河逶迤東流,鎮中寨堡堅固,乃地靈水秀之地,決計在此隱居。於是,皇宮秘方便流傳至此 。以此秘方熬制的粥湯酸辣撲鼻,醇香四溢,百姓喜愛的逍遙胡辣湯便從此興盛起來,並逐漸向外輻射,差不多遍布大半個中國。
從古至今,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僅胡辣湯一項為西華百姓究竟帶來了多少財富,實乃無以計數。這裡講一個楊氏發湯財的故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楊家經營胡辣湯生意,日漸紅火。平日裡,他家把賣湯時收的零碎錢隨手丟進缸子裡,晚上收回家倒入袋子,滿一袋就碼放起來。至春節,生意停了,大人小孩都有了閒時間,便男女老少齊上陣集中數錢。有時候親戚們也來幫忙。據說有一年錢數湊不准,有的說少了兩袋,有的說少了三袋。最後女主人大手一揮,「別吵吵啦,少就少吧,好好過年,爭取明年撈回來」!爭吵之聲迅即平息。
這個故事傳得挺遠,其真實程度無須考證,但至少可以證明,這楊家已經是「萬元戶」中的暴發戶了。
多年來,位於縣城黃金地段的楊鳳花胡辣湯老店,一直執湯界之牛耳。他們不光現買現賣天天門庭若市,僅裝入暖瓶,通過長途公交車或空客銷往鄭州、北京、天津、西安、廣東、深圳等地的高檔金湯,每年都在萬瓶以上。朝發午至,保你喝得燙嘴。逍遙胡辣湯總店經理高群生經營有方,直接投資或吸收加盟的分店,遍布數省,滾滾財源,令人艷羨。靠做湯料生意發財者也大有人在,其中的佼佼者胡素花,秉承「好喝胡辣湯,在家自己做」的理念,將湯料廠辦得越來越大。她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胡辣湯料,因質優價廉而市場熱銷,其名聲堪比「十三香」。
按照生意特點,胡辣湯多以家庭式經營為主,尤以夫妻店最為適宜。湯為主打,配以油條、煎包、油餅等小吃,三四個人,一兩間房,便可開業。每天凌晨三點左右開始忙碌,至下午一時許關門,掂回家的是鼓鼓的錢包。日日月月,辛苦並快樂著。如此西華人的身影,晃動在全國各地的角角落落。開豪車、住豪宅,嫁閨女娶媳婦出手大方者,其中不乏這號人。
政府引導,媒體推介,非遺申報,連續舉辦逍遙胡辣湯美食節等,均為胡辣湯產業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2010年拍攝的電影《胡辣湯》,更把這一小小的飲食融入了故事與藝術。2018年3月,中央電視台「舌尖上的中國」欄目,還為胡辣湯做了八分鐘的節目呢。
有一句戲詞唱道:「小窟窿扣出了個大螃蟹」,這個大螃蟹,當喻胡辣湯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PCyZnIBnkjnB-0zd5L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