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同治三年),在太平天國運動和陝甘動亂的影響下,新疆的民族分裂勢力在天山南北紛紛反清起事,先後建立起幾個互不相屬的封建割據政權。這些政權均為當地宗教和民族上層分子所掌握,彼此間互相攻伐。煽動民族仇殺,新疆處於紛爭不己的戰亂之中。其中,喀什噶爾的封建主金相印和司迪克向浩罕汗國請求迎回張格爾之子布素魯克,而浩罕汗國派該國軍官阿古柏同布素魯克於1865年1月(同治三年十二月)侵入南疆。
雖然起義的烽火迅速燃遍天山南北,但只有伊犁、庫車、烏魯木齊、喀什噶爾、和田五地建立了割據政權。
1865年,阿古柏驅逐司迪克,強占喀什噶爾新城,又攻占英吉沙爾。同年,一支7000人的浩罕敗兵投奔阿古柏,進一步加強了其力量。
1866年(同治五年)底,阿古柏誘殺哈比布拉,吞併了以和田為中心的割據政權。1867年(同治六年),阿古柏消滅了以庫車為中心的政權,勢力到達喀喇沙爾(今焉耆)和庫爾勒一帶,成立「哲德沙爾汗國」,自立為汗。
1870年(同治九年),阿古柏又侵入北疆,侵占了烏魯木齊和吐魯番等地。至此,南疆全部和北疆的部分地區都被阿古柏侵占。
偽「哲德沙爾汗國」領土範圍
阿古柏侵占新疆期間,對內進行殘酷的經濟掠奪、恐怖的特務統治,不僅使普通民眾受到沉重壓迫,也加劇了浩罕貴族同新疆土著上層分子的矛盾,在新疆出現了期盼清廷和兄弟民族支援的民情,也有人長途跋涉至北京向清廷呈報情況 。而英俄的介入,進一步使新疆問題嚴重化。
在1864年(同治三年)沙俄趁中國新疆各族起義之際,逼迫清廷簽署《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 割占了中國西北四十四萬多平方公里領土之後。
1871年沙俄又藉口逃亡的烏茲別克大玉茲塔札別克為伊犁當地的割據勢力(艾拉汗)接納, 出兵強占中國伊犁地區,以免前一年入侵北疆的阿古柏在伊犁「建立親英的統治」,同時也為沙俄侵入全疆奪取重要橋頭堡。
1872年(同治十一年),沙俄承認阿古柏政權,同阿古柏簽訂通商條約,攫取侵略權益。
斜線為《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占的中國西北四十四萬多平方公里領土,紫色為沙俄侵占的伊犁領地。
而且在英國占領印度後,也在覬覦喀喇崑崙山以北的中國南疆地區,英印當局多次派人進入南疆活動。而阿古柏因對沙俄懷有疑懼,也希望得到英國的庇護。1874年2月2日(同治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英國茀賽斯使團同阿古柏簽訂正式條約,英國在阿古柏統治區通商、駐使並取得諸多特權。
剛從鎮壓太平天國中恢復過來,而陝甘回亂本來問題的棘手和日本侵台的牡丹社事件所引發的海防塞防之爭,也讓清廷內部矛盾重重。最後,左宗棠的塞防海防並重的觀點力壓李鴻章等人的海防為重的觀點得到了大多數的支持。其中出兵收復新疆的意見,得到了軍機大臣文祥的大力支持。
與此折同時,左宗棠又上《遵旨密陳片》,批評當時督辦新疆軍務的欽差大臣景廉和幫辦西征糧運的袁保恆,請求將兩人調走,也獲得了准允。1875年(光緒元年)5月,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金順為烏魯木齊都統,幫辦新疆軍務。
這時,才開始了歷史上重要的「左宗棠收復新疆」事件。
左宗棠
謀而後動,制定平疆計劃
- 先北後南
受命後,左宗棠曾在蘭州召開軍事會議討論軍事問題。 在擊敗阿古柏的方略上,他提出要「先北路後南路」、「緩進急戰」(又稱「緩行速戰」)。
「先北路後南路」 ,即先安定北疆(但不急取伊犁),再進軍南疆。這是綜合考慮了敵方兵力部署、新疆地理環境以及歷史經驗的結果。
阿古柏的勢力集中於南疆,其在北疆勢力比較薄弱,而北疆反抗阿古柏的勢力則比較活躍,先攻北疆可以避實就虛,易於先聲奪人,並可解除南下南疆時的後顧之憂。 當然,也不排除阿古柏率主力支援北疆、雙方展開惡戰的可能,但只要清軍能夠取勝,則進軍南疆會更加順利。
從地形地貌看,從北疆進軍南疆,有利於避免清軍受阻於塔克拉瑪干沙漠;而且,北疆地廣土沃,泉甘物阜,可供駐軍及作為軍儲基地,甚至進一步作為全疆的政治和軍事中心; 從地理區位上講,收復北疆,也可為收復伊犁創造必要條件。
從歷史經驗看,清軍平定準噶爾、平定大小和卓叛亂,也均採取先北後南的方略。
清軍平定準噶爾叛亂,進軍伊利
「緩進急戰」,即不打無準備之仗,不匆忙進兵,而一旦軍事行動開始,就要速戰速決,不可游移遲緩。 一方面,兵貴神速;另一方面,新疆的氣候、交通、糧運、防務等又要求在急戰之前必須做好一切準備。因此,左宗棠在奉命督辦新疆軍務後,耗時1年4個月才進軍古牧地,但攻占古牧地後不過6天,即收復除瑪納斯南城之外的全部烏魯木齊地區。在進軍南疆的過程中,左宗棠、劉錦棠也對這一方略加以貫徹。
- 整頓軍隊
為加強戰力、節餉減糧,左宗棠強調」兵貴精實「,對西征軍進行了裁減。金順部(包括金順所接收的景廉、成祿等部)是裁汰重點,這一裁減自1873年8月(同治十二年七月)即已開始。
對於自己所部,左宗棠也精選壯丁、裁汰冗雜,1874年(同治十三年),在裁去馬步40營後,又裁奇、捷等營馬步勇夫1千多人。他還將一部分「弱不任戰」的兵勇轉為農墾勞力,改此前景廉等人「寓兵於農」、」即兵即農「的狀況為」分兵農為二「。
- 製備軍械
左宗棠西征軍的軍械,一方面由在上海的採運局委員胡光墉採辦並轉運西北,另一方面也通過在陝甘的就地生產加以補給。左宗棠先後創辦西安機器局和蘭州製造局(亦稱「甘肅製造局」),為西征軍修造槍炮。為了對付阿古柏軍的洋槍洋炮,並由廣州、浙江調來專家和熟練工人,在蘭州造出大量武器,還仿造了德國的螺絲炮和後膛七響槍,改造了中國的劈山炮和廣東無殼抬槍。
- 籌措軍餉
1876年(光緒二年)1月,開戰在即,各省積欠陝甘軍費已達2000餘萬兩,只靠各省關協餉不能滿足西征所需。左宗棠遂援引沈葆楨為台灣防務借款之舊例,請求借洋款一千萬兩。不料遭時任兩江總督沈葆楨反對。幾經波折,清廷最終下詔,令戶部撥款200萬兩、各省協餉300萬兩,准左宗棠自借洋款500萬兩。但經費仍為不足。左宗棠後又曾於1877年(光緒三年)、1878年(光緒四年)、1881年(光緒七年)三次為西征軍借洋款,總計於1874年(同治十三年)至1881年(光緒七年)間向洋商借款1375萬兩,另向華商借款846萬兩。
- 籌糧、籌轉運
左宗棠事先命西征軍前鋒部隊統帥張曜,駐軍哈密興修水利、屯田積穀。1876年(光緒二年)一年收穫糧食5160餘石,基本上可以解決該部半年軍糧所需。然而畢竟緩不濟急,為購買和運輸軍糧,左宗棠又建立了四條路線:
一是從甘肅河西採購軍糧,出嘉峪關,過玉門,運至新疆的哈密;
二是由包頭、歸化、寧夏經蒙古草原運至新疆東部的巴里坤或古城(今奇台);
三是在新疆東部採買;
四是向俄國人購買,1875年(光緒元年)左宗棠曾接待俄國索斯諾夫斯基一行並與之訂立購糧合同,從齋桑泊運糧,一說這部分糧食實際來自伊犁。
此外,左宗棠廣設運糧台站,並於官運之外借用民力,節節轉運。
收復新疆糧食供應路線
首戰告捷,立足北疆
- 肅州誓師
1876年4月7日(光緒二年三月),左宗棠從蘭州移營肅州,準備發起進攻。當時,清軍已有部分兵力駐守在哈密、巴里坤、古城、塔爾巴哈台等戰略要地,與阿古柏軍相持。4月底,左宗棠命總理行營營務、湘軍統領劉錦棠率馬步25營分批入疆,經哈密前往巴里坤。
至此,清軍出關總兵力有80餘營,約六七萬人。清軍按先北後南的方針,決定首先收復南北疆的交通要衝烏魯木齊。左宗棠命道員劉錦棠總理行營營務,率湘軍25營主攻烏魯木齊;提督徐占彪和張曜各率所部駐守巴里坤至哈密一線,防敵北竄東逃。
清政府時期繪製的烏魯木齊地圖
阿古柏得知清軍西進的消息,急忙布置防禦,令白彥虎、馬明(均系陝甘回民義軍首領,失敗後逃新疆投敵)、馬人得等分守烏魯木齊、昌吉、呼圖壁、瑪納斯、古牧地等北疆要地,阻止清軍南下;一部兵力守勝金台、辟展(今鄯善)一線,防清軍從天山南麓進攻;主力2.7萬人部署在達坂城、吐魯番和托克遜,阿古柏本人在托克遜督戰。其總兵力約4萬人。
- 古牧地之戰
1876年7月(光緒二年六月初),劉錦棠率所部各營到達巴里坤,並進駐古城,不久進駐阜康,7月底與金順部在濟木薩會合,謀攻古牧地。8月中旬,清軍進扎古牧地城東和東北,8月10日,劉錦棠夜襲黃田獲勝。8月13日進圍古牧地。
經過數天激戰後,清軍於8月17日晨,用開花大炮轟塌堅固的城牆,占領古牧地,殺敵「不止五六千人」,生擒215人。清軍劉錦棠部陣亡158人,傷455人。
- 烏魯木齊之戰
古牧地之戰後,劉錦棠從繳獲的敵方信函中得知烏魯木齊守備空虛,決定除留兩營兵力守古牧地外,主力迅速向烏魯木齊挺進。8月18日黎明,清軍出發。守衛烏魯木齊的馬人得、白彥虎未料到清軍行動如此迅速,一聞炮聲,即棄城向達坂方向逃跑。清軍收復烏魯木齊、迪化州城及偽王城。盤踞昌吉、呼圖壁與瑪納斯北城之敵如驚弓之鳥,未等清軍進攻即棄城而逃。劉錦棠等部消滅殘敵、追擊逃敵,斃敵約五六百人。
- 瑪納斯之戰
8月18日,榮全指揮的清軍和孔才、徐學功所部民團,在近六個月的圍攻後終於攻下瑪納斯北城。然而,瑪納斯南城之敵仍負隅頑抗。從9月2日始,清軍金順部會同伊犁將軍榮全等部猛攻瑪納斯南城,諸部為爭功而各行其是,城池久攻不克, 後在劉錦棠部的援助下,至11月6日終於攻克。是役,清軍耗時二月,傷亡上千人。戰後,金順部又有殺俘行為。不久,左宗棠委婉地讓金順留守北疆,以使劉錦棠在南疆作戰時可以不受牽制。
至此,北疆地區除伊犁外,所有敵占據點全部克復。此時冬季來臨,大雪封山,不便於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清軍決定暫停進攻,進行休整,待春天到來再向南疆進軍。劉錦棠籌糧整軍,準備進軍南疆。
進軍南疆,平定邊患
- 清軍部署
收復南疆的部署,左宗棠根據敵方情況於1876年(光緒二年)11月初即已擬定,阿古柏在達坂、吐魯番、托克遜三城部署重兵,加強防守,其本人則坐鎮喀喇沙爾指揮。
左宗棠針對這一情況,提出了三路並進的作戰方案:劉錦棠、廣東陸路提督張曜、記名提督徐占彪各部克復達坂、吐魯番、托克遜三城,打開南疆門戶,然後乘勝西進,收復所有失地。具體部署是:劉錦棠部由烏魯木齊南下攻達坂城,為北路;張曜部由哈密西進,為東路;徐占彪部出木壘河,越天山南下,為東北路。張、徐兩部協力攻取吐魯番,得手後,立即攻托克遜。
達坂城位於三面環山的峽谷地帶,是南北疆的咽喉要地。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這裡豐富的風力資源,被開發成我國最大的風電基地
達坂城之戰1877年(光緒三年)4月14日,清軍經過幾個月的充分準備,開始向南疆進軍,劉錦棠率主力1萬餘人及開花炮隊由烏魯木齊南下,16日夜進至達板外圍,乘守敵不備,迅速完成對該城的包圍。4月18日,清軍打退增援之敵,在達坂域外增築炮台。4月19日,炮台築成,清軍用開花大炮轟塌城中大炮台、月城和城垛,擊中敵彈藥庫,敵軍死傷甚眾,企圖突圍,被清軍截殺未逞。敵守軍在清軍強大攻勢面前只得投降,達坂城遂克復。這一戰,清軍共擊斃敵軍2千餘人,俘敵1千多人,其中生擒浩罕大小頭目120餘人 。
攻占達坂城之後,劉錦棠對部分俘虜發給衣糧,准其返回原部。這一舉措對瓦解敵軍起到了作用。阿古柏為避免被放回者影響軍心,令其次子海古拉處死了其中的大部分(少部分逃到清軍一方),結果適得其反,進一步使阿古柏政權上下離心離德。
- 托克遜、吐魯番之戰
4月24日,劉錦棠分兵6營助攻吐魯番,自率騎兵14營進擊托克遜,托城敵酋海古拉(阿古柏次子)聞風竄逃,部眾2萬餘人於4月26日投降,劉錦棠部攻克托克遜。
與此同時,張曜部和徐占彪部在鹽池會師後,於4月21日克七克騰木,22日克辟展,25日克勝金台,向吐魯番挺進。隨後,張、徐二部在羅長祜部湘軍協助下收復吐魯番。
吐魯番高昌國遺址
至此,清軍三路並進,未及半月即收復三城,打開了南疆門戶,軍事上已成破竹之勢,為徹底打敗阿古柏創造了條件。南疆人民紛紛起義,反對阿古柏的反動統治。阿古柏見三城失守,大勢已去,於5月下旬逃至庫爾勒,氣急暴病而死(有說服毒自殺,有說被人毒死,有說和下屬廝打致死 )。阿古柏次子海古拉經火併身亡, 其長子伯克·胡里在喀什噶爾稱王,令白彥虎防守喀喇沙爾(今焉耆)、庫爾勒等地,繼續頑抗。
- 東四城之戰
1877年9月(光緒三年八月),清軍挾連克三城餘威,乘秋高氣爽之際,開始部署收復南疆八城之戰。劉錦棠率馬步32營為前鋒,張曜率馬步16營為後隊,共2萬餘人,向西挺進。敵守軍放棄喀喇沙爾和庫爾勒西逃往庫車。劉錦棠根據敵西逃庫車,立足未穩等情況,決定親率精兵追擊。
輪台縣塔里木河邊的胡楊林,輪台是古西域都護府所在地
10月15日,劉錦棠率2千精兵追至布古爾(今輪台),擊敗敵騎千餘。10月18日,追至庫車城外,發現大量敵軍。劉錦棠在隨後跟進的後隊到達後,猛攻庫車,敵軍大敗,白彥虎率餘部向西逃跑。清軍收復庫車。10月19日,劉錦棠繼續西進,21日抵拜城,22日在銅廠大敗白彥虎軍和伯克·胡里軍。24日,清軍克阿克蘇城。26日克烏什。
至此,清軍在一個月內馳驅1千公里,連克南疆東四城(喀喇沙爾、庫車、阿克蘇、烏什)。
- 西四城之戰
清軍的破竹之勢,使盤踞在西四城(葉爾羌、英吉沙爾、和闐、喀葉噶爾)的敵軍驚恐萬分。和闐叛軍呢牙斯向清軍請降,並主動率兵圍攻葉爾羌。伯克·胡里率兵自喀什噶爾增援葉爾羌,打敗呢牙斯。
葉爾羌河
但前喀什噶爾守備何步雲乘機反正,率數百滿漢兵民占據喀什噶爾漢城。伯克·胡里趕忙回救喀什噶爾。何步雲派人向劉錦棠乞援。劉錦棠當機立斷,決定不待張曜全軍到達,便分兵三路前進:一路由余虎恩率步騎5營從阿克蘇取道巴爾楚克(今巴楚東)直趨喀什噶爾為正兵;一路由黃萬鵬率騎兵6營、張俊率步兵3營,經烏什取道布魯特邊境,出喀什噶爾西為奇兵,約定於12月18日兩路同抵喀什噶爾;劉錦棠自率一部經巴爾楚克直搗葉爾羌和英吉沙爾,策應攻取喀什噶爾。
12月17日,湘軍余虎恩、黃萬鵬等部齊至喀什噶爾,當晚一舉收復該城。伯克·胡里、白彥虎率殘部逃入俄境。同月21日,劉錦棠收複葉爾羌,24日又收復英吉沙爾。1878年1月2日(光緒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清軍收復和闐。
至此,清軍收復新疆之戰宣告結束。
清軍收復領地圖,總體來說是先北後南,先東後西
俄國爪足,戰後風波再起
清軍收復新疆之戰,消滅了阿古柏政權,收復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大部分地區。 引阿古柏進入新疆的金相印父子和追隨阿古柏的余小虎、馬元均被處死,阿古柏、白彥虎手下的大小頭目共1166人亦均「訊明正法」 。阿古柏的多名後裔亦被清軍俘獲。
清軍收復新疆之戰中,阿古柏長子伯克胡里及白彥虎(陝甘回民暴亂餘部)退入俄國境內, 成為漏網之魚,成為「東幹人」,此後還曾多次侵入新疆進行劫掠,但均被清軍擊敗。
- 伊犁談判
沙俄在看見了清軍在戰爭中的實力,使得沙皇政府處境十分尷尬,於是它一面指使白彥虎殘部騷擾我國邊境,力圖牽制,一面則在外交上使用手段,以攫取更多利益。
沙皇政府軟硬兼施,迫使出使俄國的崇厚簽訂了屈辱的《里瓦幾亞條約》,以喪失大片領土和賠款五百萬盧布為代價「收回」了九座空城。消息傳到國內,輿論大嘩。
設伊犁將軍後,建惠遠城(惠遠古城),並陸續在其周圍建起惠寧、綏定城、廣仁城、寧遠城、瞻德城、拱宸城、熙春城、塔勒奇城八座衛星城,統稱為「伊犁九城」。
迫於輿論,清政府將崇厚治罪,判為斬監候,拒絕批准《崇約》並改派駐英、法公使曾紀澤前往聖彼得堡重新談判,同時命左宗棠統籌兵事,為可能的戰爭做準備。
1880年(光緒六年)4月,左宗棠開始部署軍隊,準備以劉錦棠步騎萬人出烏什,張曜所部七千人從阿克蘇分兩路直取伊犁,金順所部萬餘人扼守晶河,備俄軍東犯烏魯木齊。同年5月底,左宗棠以六十九歲的高齡,帶病的身軀,冒著盛夏的酷熱輿櫬出關,誓與沙俄決一死戰。6月15日,左宗棠進抵哈密,命令各軍戒備。
8月29日,左宗棠在哈密接到清廷調他回京「以備顧問」的命令,壯志未酬,十分苦悶。
儘管左宗棠內召,但在其積極備戰的支持下,曾紀澤的外交談判有了進展。對左宗棠被召回一事,沙俄不明底細,誤認為中國有「動兵之意」,並就此事幾次問及曾紀澤。當時,剛剛結束了俄土戰爭的沙皇政府,財政已經涸竭,曾紀澤的主要談判對手若米尼承認:「戰爭對於我們將是耗費巨大、沒有止境而又無益的。」 迫於形勢,沙俄不得不從原來的立場上後退一步。
1881年(光緒七年)2月21日,即左宗棠到達北京的前三天,雙方在聖彼得堡簽訂了《中俄伊犁條約》,沙俄同意歸還《崇約》划走的特克斯河谷和通往南疆的穆扎爾山口,但仍占有霍爾果斯河以西地區。此外,放棄了俄貨由嘉峪關運進內地的要求;但賠款卻由五百萬盧布增至九百萬盧布。對於中國,這仍然是個不平等條約,但與《崇約》相比,總算收回了一些權益。一個英國外交官評論說:「中國已迫使俄國做出了它從未做過的事,把業已吞下去的領土又吐出來了。
伊犁霍爾果斯口岸
1884年11月17日,在左宗棠的提議下,新疆正式設省,取「故土新歸」之意。
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意義在於這是中國人在近代抵禦外敵入侵的一次偉大勝利(阿古伯從浩罕入疆,實為英俄傀儡),正如梁啟超所說:
「西北方面,自從左宗棠開府甘陝,內地的勢力日日往那邊膨脹,光緒間新疆改建行省,於是兩漢以來始終和我們若即若離的西域三十六國,算是完全編入中國版圖,和內地一樣了。」——梁啟超著,《中國人的啟蒙》
文:小火球
參考史料:
楊東梁.《左宗棠》
沈傳經劉泱泱.《左宗棠傳論》
徐中煜.《左宗棠收復新疆時的軍械、軍火運輸》
劉江華.《左宗棠傳信錄》
管守新.《劉錦棠與清軍收復新疆之戰》
鳳凰網.《左宗棠收復新疆:新疆各族人民團結對外的結果》
陳理.左宗棠與新疆建省.中央民族大學學報
張秀平毛元佑黃朴民.《影響中國的一百次戰爭 -83清軍收復新疆之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J5o6m8Bgx9BqZZIrjY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