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位於我國東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自古為「干越之地」,又有「文章節義之邦,白鶴魚米之國」之美稱,而它的省會南昌,在其內部也擁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眾所周知,一個省在選擇省會的時候是需要考慮很多因素的,畢竟省會作為一個地區的經濟、文化、政治、軍事中心,不僅要帶動周邊經濟發展,還能夠代表這個地區文化歷史以及承擔維護周邊民生安定的重要作用。
南昌和九江
那麼有人會問,為什麼江西省省會會選擇南昌,而不是長江邊上的九江呢?畢竟九江可是江西全境內最重要的港城。
地理位置的優劣
九江在哪兒?
九江位於江西省最北部,處在長江與鄱陽湖口的交匯處,不僅是長江上的優良港口,也是江西省鄱陽湖水系各個城市通江達海走向世界的重要門戶。同時,九江所處的位置還是歷史上我國南北陸路「國道」幹線的必經之路,坐擁天時地利,正因如此,九江才有了」三江之口,七省通衢「,」天下眉目之地「與「江西北大門」之美稱。雖說九江擁有如此優越的地勢,但是想要成為省會,還是欠缺了不少,所謂一山更比一山高。
首先從地圖上來看,我們會發現江西的東西南三面均是山川,中間則是由贛江、撫河、修水、信江、饒河五條河流組成的衝擊平原,北邊是鄱陽湖,而南昌剛好處於贛江撫河的衝擊平原中央,沖積平原的土地肥沃,周邊水資源豐富,十分適合農業發展,所以說把省會建在這裡可以最大程度的控制的一個省經濟命脈,雖然說九江的水資源也是相當豐富,北有長江東有鄱陽湖,但是其地形地貌較為複雜,主以江南丘陵為主,平原面積較少,地理環境狹窄,在農業深度發展顯然不如南昌有利,開發潛力小。
九江、南昌地區地形地貌
此外還有重要的一點,南昌處於贛江衝擊扇的頂點,受到鄱陽湖盆地塌陷以及贛江改道的作用極小,但是九江處在在長江邊,多次因為長江改道而改城址甚至被淹沒(歷史上九江的城址一直因為被淹而東移),穩定性較差,顯然不適合作為省會,畢竟一個穩定的城池對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然後從交通上我們不難發現,整個江西的省內交通是以南昌為中心的十字劃開,向北通過鄱陽湖水路進長江,向南沿贛江逆流而上翻過唐代開闢的大余嶺到達廣東韶關進入珠三角,向東則沿信江到上饒翻山越分水嶺從衢州沿錢塘江而下直抵杭州,向西從南昌出發通過幕府山和羅霄山之間的萍鄉可以進入湖南。
可是九江與其相比,就顯得偏僻一些了,雖然在長江邊上占據有利地位,但是它處在江西最北部,市域面積小,東面地形崎嶇,靠近鄱陽湖,西面又在八里湖賽湖的影響下,交通僅靠八里湖狹長的地帶,城市跨度難以做大,又離武漢很近,眾所周知,武漢可以說是長江中游的中心城市,如果把江西省會放在九江的話,很難給省內城市帶來有效的助力。
受地形限制而變得「狹長」的九江
但南昌就不同了,它是中國唯一一個同時與珠三角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和海峽西岸城市群靠近的省會城市,經濟樞紐的區位優勢明顯,作為全國性的綜合交通樞紐,南昌作為省會有助於促進周邊經濟的發展,這也是南昌被選為江西省會的重要原因。
歷史的積澱
作為省會不僅要有有利的地理位置,歷史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畢竟我們中國是泱泱大國,有著數千年的歷史文化沉澱,不論是哪個城市拉出來都能追溯個上千年,南昌和九江也是如此,那麼歷史又贈予它們了什麼?它們之間又有怎樣的聯繫呢?
- 南昌·印記
「昌大南疆,南方昌盛」就是南昌一名的由來,唐代詩人王勃曾稱其為「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地。據歷史考證,南昌這個地方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生產生活,至三千年前,南起青雲譜北至艾溪湖,還形成了古代南昌居民的聚集區,而在南昌境內安義這個地方還曾出土過五十萬年前的舊石器,可見其人文歷史悠久。
南昌簡稱「洪」,在古時又被稱為豫章,洪都,據《漢書》記載,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在垓下打敗項羽後,派大將灌嬰率兵平定江南「吳、豫章、會稽郡」。灌嬰在平定豫章後,立即設官置縣,首立南昌縣為豫章郡之附郭,取吉祥之意「昌大南疆」、「南方昌盛」為縣名,豫章郡面積相當於今江西全境,約16萬平方公里,人口超35萬,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2.2人。
後灌嬰又奉命駐軍當地,修築「灌城」,次年修築城池,城址至今依舊有所保留,在今南昌火車站東南約4千米的黃城寺,城周長十里八十四步,稱為「灌嬰城」,這就南昌的建城史。
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隨著中原文化南渡,北方人口遷移,南昌也得到很大發展,逐漸成為中國古代版圖上的重要城市。隨著時間的推移,南昌的發展也越發精進,唐朝時,南昌一越成為江南一大都會,尤以造船、造紙、印刷、紡織、兵器、金、銀、銅器製造較突出,不僅如此,它還是中國青瓷的發源地。眾所周知,陶瓷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粹,也是中國所特有的文化藝術瑰寶,中國歷史上六大名窯之一的南昌洪州窯,其所燒制的青瓷在當時遠銷海內外,不但質地優良還是皇家貢品之一。
南朝 洪州窯青瓷盞托碗
自西漢至三國歸晉,前後歷500餘年,南昌一直為豫章郡治,值得一提的是南昌在歷史上還曾擔任過都城,在五代十國時期,南唐中主李璟在宋建隆二年將都城從江寧遷往南昌,號「南都」。
至北宋年間,南昌已經成為全國五大造船基地之一了,其城區面積也隨之擴大,高達14~16平方公里,設16個城門,據悉,這是歷史上南昌古城最大時期。宋徽宗時期,南昌行政區轄地2.5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56萬,每平方公里就有21人。
到清朝時期,大量洋人進入中國,洋貨充斥著市場,通過與九江港口的聯繫,南昌也成為了江西洋貨與土貨的集散中心。
- 九江·印記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的《琵琶行》,想必很多朋友都有讀過,這裡的潯陽就是如今的九江(也有柴桑和江州之稱),所以九江也簡稱為「潯」。
與南昌相似,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九江地區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屬古三苗族活動區域之一。
公元201年,在西漢王朝建立後,大將軍灌嬰在完成南昌城的建設時又在九江鑿井築城戍守,稱湓城。
在三國時期,九江屬於吳國轄區,而且在當時充當著重要角色,吳國君主孫權為了發展經濟,解決軍隊給養和北方移民就食問題,在九江大規模地屯墾戍邊,將九江變為路邊防重鎮與交通樞紐。
至兩晉南北朝時期,隨中原文化南渡,有不少北方人口遷入九江,外加九江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其成為長江中下游名州重地,不僅凸顯城市規模,而且隨著政治經濟的隆盛,其文化宗教事業也開始發展。
隋統一全國後,社會比較安定,生產發展很快,地處兩江交匯處的九江,成為重要中轉樞紐,其造船業成為當時中國十二處造船中心之一,據悉,當時九江人口高達7617戶,若按每戶5人計算,則近4萬人。在唐朝時,九江這裡還曾奉旨造能浮海的大船供唐高宗遠征高麗。開元年間,九江港口從地區性轉變為全國性,到天寶年間,九江的人口約達三萬戶,近15萬人,
唐朝時期的南昌和九江
若是九江一直這麼發展下去,其前景也是不可估量的,但是在北宋開寶八年,南唐後主李煜戰敗降宋後,江南各城唯獨九江沒有歸順,宋將曹翰破城後為泄憤實行屠城,這是九江歷史上最大的災難,雖然在太平興國二年,宋太宗感於九江忠義,「詔長吏訪其民之鄉里疏遠親屬給還之」,九江才稍稍恢復生機,逐漸成為全國重要的茶葉漕糧,瓷器集散港。
宋朝實現茶葉專賣制度,九江南宋五大茶葉合同場(茶葉徵稅、收購機構)之一
眾所周知,儒學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很多朝代都很重視儒學,五代南唐就是其中之一,而宋朝又是華夏文化「造極」的時代,九江憑依南唐崇儒的基礎,借趙宋偃武昌文的雅風,在思想文化建設上取得相當大的成就,被天下譽為「真儒過化之地,文章節義之邦」。不僅書院居多,而且備受文人墨客的流連。
九江當時有全國四大書院之首的白鹿洞書院,有在理學傳播中占特殊地位的濂溪書院,有造就北宋「進士村」的修水黃氏書院,有中國最早最完備的義門東佳私辦書院。黃庭堅開創江西詩派,劉恕在編修《資治通鑑》中擔當重任,蘇軾、米芾等大家也在九江留下傳世佳作。
白鹿洞書院
明清時期,九江因水興,港口運輸帶動腹地經濟,在屬縣人口增長緩慢的情況下,城區人口卻增長迅速,逐漸由城市港口轉為港口城市。明嘉靖年間(1522~1565),九江城區有坊里18處,大街8條,火巷(小巷)28條。天啟三年(1623),僅九江市區人口就達5584戶,20955人。九江開始成為全國「四大米市」、「三大茶市」之一,吳城鎮也憑藉航運成為江西四大名鎮之一。
清咸豐八年(1858),英、法侵略者迫使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九江被闢為通商口岸。十一年,英國在九江建立租界,其他西方列強接踵而至,開設洋行、公司、郵政局、銀行、教堂、醫院、會社、公館、學校、俱樂部等,形成新的獨立街區,使九江城區開始突破封建時代的城牆格局,建成區面積達到3平方千米,同治元年(1862),英國人設立九江海關,奪取徵稅權,同時兼管港口和航道,但由於洋貨充斥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被打破,導致農業大面積破產,江北破產農民不斷湧入九江洋人企業謀生,九江人口再次劇增,同治八年(1869),經太平天國戰亂後,九江市區人口又增至70855戶,321010人。
九江港
南昌與九江的關係
從地圖上看,南昌與九江只隔了個鄱陽湖,一個居腹地,一個處港口,五大水系在南昌境內匯聚至鄱陽湖,湖水經九江湖口流入長江,水路渾然一體的天然地理條件使得這兩地聯繫異常緊密,在貿易上極為明顯。
在經濟貿易發展上,南昌居南北通商大路之沖,自古以來商品貿易繁盛,而九江雖在長江要道上,但是在江西全省地理區域中不甚明顯,與全省各地的聯繫只能通過南昌中轉功能才能實現,其對江西境內地區的貿易傳動只能通過南昌這一槓調節。
近代時期,九江開埠通商口岸,主要以轉口貿易為主,將洋貨通過南昌輸送至內,將土貨從南昌倒轉至外,所以說,在九江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南昌這個貨物聚集腹地的,沒有南昌,九江的貿易運轉在很大程度上將受到影響。所以說,這也是九江難以登上省會之位的原因之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z9miXEBfwtFQPkdFo5k.html參考資料:《南昌歷史沿革》;《南昌獨特手工珍品:洪州窯》;《江西九江歷史沿革》;《港口與腹地:近代九江與南昌貿易互動因素的歷史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