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堂姐上小學的兒子,在廚房看到媽媽往碗里打了一個雙黃蛋,立馬湊過去問:媽媽,我們劉老師老師說,雙黃蛋會孵出兩隻小雞,是這樣嗎?
堂姐說:對呀。
孩子接著說:可我看書上說,雙黃蛋一般情況下,一隻雞也不能孵化出來,因為蛋黃只是小雞破殼成長發育中所需要的營養物質,而胚胎並不在蛋黃內,因而每個蛋黃都可以孵化出小雞的說法是不對的。
那為什麼跟老師說的答案不一樣呢?
堂姐接著懟了一句:這樣的問題老師會說錯嗎,你是相信老師還是相信其他亂七八糟的說法。
聽了這話,孩子沒再出聲,但心裡顯然對這個答案不滿意……
相信這樣的場景大家並不陌生,在很多時候,父母跟老師都扮演著權威的角色,大人無論說什麼說,孩子都應該聽之信之。
古人云:「學貴質疑,小疑小進,大疑則大進。」質疑是孩子自主探究的起點,也是其思維發展的基礎。
不允許孩子產生質疑的態度,大大阻礙了孩子的思維,尤其是批判性思維的發展。
有研究表明:孩子愛問為什麼,對某些問題產生質疑,正代表了其批判性思維能力的萌芽。
而這種能力被認為是信息時代,最重要的核心能力之一。
30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的非營利性教育組織——批判性思維基金曾提出:
在一個加速變化、複雜性加強、相互依存不斷加深的世界,批判性思維已成為人類生存和經濟的必需。
02
因為有了「批判」兩個字,很多人認為批判性思維是一種不好的思維方式,其實是錯誤的觀念。
那麼,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呢?
其實,批判性思維並不等同於標新立異,為了質疑別人而去挑別人的毛病,去鑽牛角尖,它真正的含義在於獨立思考,不滿足於聽信一個答案。
維基百科裡對批判性思維做出了這樣的定義:
對事實進行客觀分析後,得出判斷。其中有三個關鍵因素:事實、分析、判斷。
有人會問,批判性思維對孩子來說有什麼用呢?重要嗎?
在這裡想告訴大家,非常重要。
一、思維的批判性,指的是能抓住事物的核心,善於質疑辨析,在嚴格推斷的基礎上養成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維模式。
心理學研究表明:智力是人的認識方面綜合性的心理特徵,其核心是思維。
思維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維能力將決定孩子的未來發展空間有多大,未來的路能走多遠。
二、批判性思維對孩子,不僅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思維方式,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
美國藤校也把它作為錄取學生時非常看重的能力之一。
前兩年,網上有一種名為「藍鯨」的網絡遊戲受到了廣泛關注,而該遊戲的目標就是青少年群體,遊戲要求參與者在50天內完成種種自殘行為,最終完成自殺任務。
對於這種洗腦的遊戲,如果孩子能有一點批判性思維,能正確審視這種遊戲的真實目的性,有什麼意義,就不會陷入這種迷茫極端的行為中,而會認為這是一件非常荒謬的事情。
因為具有批判性思維的孩子,對事情的正誤有著自己的判斷和看法,能做到不盲從,不隨波逐流。會讓人更早發現危險的端倪,以免越陷越深,從思想上給自己撐起一把保護傘。
三、批判性思維是一個人的人格是否健全與成熟、優秀的重要標誌之一。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約翰·杜威說:人和物體的最重要的區別在於,人可以自我革新,而物體一成不變。物體的改變只能受到外在的影響,而人自我革新的方式在於積極、主動的去尋找正確知識的思考。
所以,我們會發現,真正優秀的人都具備這種能力,而普通、平庸的人都喜歡被動、被灌輸式學習。
03
既然批判性思維如此重要,那身為父母,我們又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
在親子綜藝節目中,演員蔡少芬帶著兩個女兒一起參加活動。
活動中,妹妹包子發現,小朋友們都喜歡跟姐姐湯圓玩,而不願跟她玩,因此,心裡很鬱悶。
她委屈地跟媽媽說:「小朋友們都不喜歡我,喜歡姐姐。」
這時,蔡少芬先安慰了小女兒,表示理解她的感受,然後跟她說:
「你笑容多一點,自己主動一點去接觸別的小朋友,這樣,別人就會被你吸引。」
蔡少芬的這種做法在網上引起大家的高度評價,大家都認為這是對孩子非常正確的教育方式。
其實,蔡少芬的做法代表了我們一部分父母,那就是,直接告訴孩子該怎麼做,直接給出了答案,而沒有引導孩子提出疑問,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讓孩子做進一步思考,怎樣才能解決問題。
而培養孩子批判性思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多問孩子為什麼,引導孩子深入思考。
但其實,蔡少芬的做法,少了步驟。正確做法應該是,問一下小女兒,為什麼會是這樣?小朋友為什麼不願跟你玩……引導孩子思考問題,反思自己的做法,一步步深入思考,讓孩子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
教會孩子主動深入的思考,積極的反思態度,比只是單純的傳道授業解惑,要重要的多。
所以,要想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可以嘗試以下三個方法:
1、 鼓勵孩子多提問,發出質疑。
首先,科學的思維方式是:觀察—假設—檢驗—反思—調整。
阿曼達·里普利在《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中說:
生活在父母愛談論書籍、電影和時事家庭中的孩子,在PISA閱讀測試部分有更好的表現,全世界概莫如是。
耳濡目染,孩子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跟父母的教育下,會養成愛思考提問,愛質疑辨析的習慣。而批判性思維訓練的核心就是問題的提出、分析和解決。
正如有人所說,我們做父母的不要總是做孩子的代言人,要讓他們為自己說話。
教育專家曾解釋,批判性思維,英文叫Critical Thinking,在講究標準化答案、唯一性答案的中國教育體系里,屬於非常「短缺」的一樣東西。
在這裡,我們可以借鑑美國一所小學裡老師們的做法。
為了鼓勵孩子的思辨,老師們會把一些基本的思考模式做成引導句(prompts)海報貼在教師的牆上,讓孩子隨時可以看到、想到,這樣可以一點點把好的思維習慣培養起來,比如:
我同意,因為……
我不同意,以為……
我覺得,因為……
我猜測,因為……
我疑惑,因為……
我認為,因為……
我的想法是,因為……
而我們日常的思維模式大多是句式的前半部分強一些,後半部分弱一些
再比如,日常生活中,孩子放學回家告訴父母,班裡某個同學上學總是遲到,自己也很苦惱,想讓他給個建議,幫忙改掉這個不好的習慣。
我們就可以引導孩子思考:
他為什麼會經常遲到?或者讓他遲到的原因是什麼?有哪些因素?這些因素中,哪些是可以改變的,哪些是無法改變的?改變的辦法有哪些?……
2、不要隨意干預打斷孩子的活動。
日常生活中,不要隨意干預孩子所進行的任務,儘可能地避免為孩子完成這項任務。
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則要耐心地指導和引導他們,比如:
讓孩子自己抓玩具或是其他物品玩,鼓勵孩子不斷解決不同的問題,培養他們的執行能力。
對於年齡較大的孩子,可以提出批判性的問題,並給他們提供足夠的信息,這樣孩子們就不會有沮喪跟挫敗感,也就不會讓家長幫他們解決問題。
比如:
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要注意,不要總使用「不允許」、「不對」、「不可以」這樣絕對性的語言,不要直接告訴孩子,這樣做是對的,或是那樣做是錯的……,這樣的做法實際上是父母代替孩子做出思考,從而剝奪了孩子自己思考的機會。
而應該多使用這樣的短句如:
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什麼?或我很想聽聽你的意見。
如果是你,你會怎樣做?會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你認為我們還會有哪些方法來做這件事情?
發展心理學依照兒童思維發育的規律,將其分為三大階段,分別是:
直覺行動思維(2—3歲);
具體形象思維階段(3—5歲);
抽象邏輯思維(5—7歲)。
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在孩子活動過程中,如果我們剝奪孩子的動作,就會影響孩子思維的進程,思維的積極性就會降低。
因為思維具有連貫性,所以,不能隨意打斷孩子正在進行的活動,否則會造成孩子思維停滯,從而影響孩子在批判性思維方式上的訓練。
3、引導孩子深入地思考問題。
看過這樣養一段話:
因為人類天生愛偷懶,我們喜歡做直覺判斷,一般只喜歡思考問題的淺層意思。
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幫助我們更快地理解事物;壞處是我們很難去認識事物深層次的結構,而這恰恰是批判性思維需要的。
批判性思維強調的是理性、自省、勤于思考,不要懶惰,因為懶于思考的人就會輕信,盲目地崇拜或排斥,喜歡意氣用事。
在日常中,我們可以這樣引導孩子深入思考問題,比如怎樣區分觀點與事實:
人都要吃飯(事實)
吃飯讓人不餓(觀點)
媽媽擦了口紅(事實)
媽媽很漂亮(觀點)
在孩子能對簡單的事實和觀點了解後,再引導他深入思考,比如:
狐狸很狡猾,這是事實還是觀點?
在很多故事裡,狐狸都被描述為狡猾,孩子們也會受到影響,但這不過是一個被重複了成千上百次的觀點,而並不是事實。
因為每個孩子對於同一件事情(事實)的描述會有不同觀點跟偏見。引導孩子不斷深入思考,會發現問題的很多面,這會讓孩子繼續思考,形成良性循壞
4、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機會練習。
無論在家裡或是外面,時刻想到利用批判性思維模式開啟跟孩子的對話或溝通。
引導孩子做出儘可能多的提問,並找到實踐方法,與孩子一起進行。
比如:
我帶孩子逛超市時,看到西瓜跟甜瓜,就會問孩子:「他們有哪些相同點,那些不同點?」讓她從大小、顏色、品類、味道、形狀等做出比較。
在這些簡單回答基礎上,再接著問:「吃起來除了味道不同,還有什麼不同?」,根據平時吃瓜的經驗,引導孩子思考,西瓜生吃吃壤,甜瓜還可以吃皮……
在做飯、吃飯時、孩子玩耍或大人做家務時,都要充滿耐心,儘可能解答孩子提出的問題,並對他提出問題,引導孩子回答,要讓孩子養成處理問題的能力,時間長了,就會形成一種思維模式。
批判性思維需要後天的鍛鍊跟培養,在生活中,我們應做到凡事問問孩子的看法,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
正如暢銷書《驅動力》的作者丹尼爾·平克這樣描述21世紀的職場:
僅需要算法就能完成工作任務都已外包,活交由電腦處理了,因為這種工作只需要按照一組指令沿著一條直線走下去,就能實現。21世紀的工作者需要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
批判性思維是很多孩子稀缺的一種品質,學會批判性思維是當今兒童未來所需的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希望我們在孩子成長的路上,培養孩子養成這種好的思維模式讓他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越走越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