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又乖又懂事,我卻很焦慮」| 小心「配角綜合症」毀了孩子

2019-09-11     麒麟女戰士

01

周末逛完超市在旁邊的肯德基吃東西,旁桌是一位媽媽帶著兩個女兒,應該也是剛剛從超市出來,兩個女孩一人一個娃娃。

沒過一會,妹妹似乎厭倦了自己的那個,吵著要玩姐姐的。但很明顯姐姐對自己的娃娃愛不釋手,並不願意給妹妹。妹妹自己討要未果,扭頭向著媽媽大哭:「媽媽,姐姐不讓我玩她的娃娃。」

也許是被哭聲弄的頭痛,也許是因為在公共場合有些尷尬,這位媽媽竟然想都不想,就沒好氣地對姐姐說:「讓她玩一下怎麼了,還能弄壞了?還是個當姐姐的,也不讓著點妹妹,一點都不懂事!」

最後,姐姐眼裡汪汪地把自己的娃娃給妹妹玩。

看著小姑娘委屈巴巴的樣子,媽媽此時大概還不知道,大人眼中的懂事,是孩子的噩夢。

02

小時候,父母總是希望我們能夠多懂點事,好讓他們少操心,然而當我們真的變得很懂事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怎麼變成了「透明人」。

我們發現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中,只要是很多人在一起的時候,我們總是不自覺的走向最不起眼的角落。

甚至有一個詞專門形容這個現象——「配角綜合症」。

「配角綜合症」就是指在群體的社會角色分配中,被動,自信心不足,不喜歡向前闖,甘當團隊配角一種心理狀態。

2016年,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針對2000人的調查顯示,48.4%的受訪者有「配角綜合症」。而53.9%的受訪者認為孩子從小接受「乖孩子」理念是導致「配角綜合症」的主要原因,因為「乖孩子」已經習慣了「被安排」,以及怕給別人「添麻煩」。

前些時候,有個話題上了微博熱搜:很聽話的孩子長大後過得怎樣

話題下面很多網友道出了自己的心酸。

「沒有主見,別人問選擇性的問題我都不知道怎麼回答,然後我媽就說這麼大的人了,還沒有主見,可是明明是她在我小時候一直告訴我要聽話的呀,我的一切收拾她安排的,小到身上的衣服大到高考報考,是她一手安排了我的人生。」

「不會拒絕別人,不善做選擇,討厭社交,最好什麼事情都有人安排好了,可是這樣子一點也不開心,一點也不開心!明明內心有很多想法啊,討厭這樣的自己。」

……

誰不想站在舞台中央,被人仰望和艷羨,可是這樣到達這樣的境界真的很難,因為我們要過的第一關就是戰勝自己。我們已經懂事太久,被安排的太久,久到忘了如何放肆地去追尋一個恣意的人生。

中島敦在《山月記》寫道:因為害怕自己並非明珠而不敢刻苦雕琢,又因為有幾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與石礫碌碌為伍,遂逐漸遠離世間,疏避人群,結果在內心不斷地用憤懣和羞怒飼育著自己懦弱的自尊心。

大概這是很多「透明人」糾結內心的真實寫照。

多少父母,無知地釀成了孩子的悲劇。

03

習慣妥協的孩子,更容易逞強

還有一群懂事的孩子活成了「鋼鐵俠」「女漢子」。

他們總是把自己的生活過的很好,從不讓家人操心,是父母的驕傲。

我的一個朋友就是這樣的人,工作中勤懇努力、獨擋一面,生活里換得燈泡、修得了馬桶,我常常笑她一個人活成了一支隊伍。

有一次,工作不小心有點失誤,被老闆大罵一頓,之後又不得不忍氣吞聲和客戶道歉,重新敲定細節,以至於加班到很晚。下班的時候外面下了大雨,好不容易打到車還被司機取消清單,最後回到家看著空蕩蕩黑漆漆的屋子,又聽到肚子餓得咕咕作響,她終於忍不住崩潰大哭。

朋友是笑著和我講這件事的,還自嘲自己被餓哭,但我知道她心理的苦。大要強,太懂事,什麼都放在心裡,可不就只能苦自己嗎?很多時候她不會求助,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既不和家人說,也不和朋友說,久而久之積壓太多,最後一件小事,就會壓垮她們。

很多人說男孩不喜歡這樣養懂事又要強的女孩,因為這樣的女孩能夠把自己照顧的很好,即使心裡難過,也從不輕易表達,所以大部分時候他們都是那麼「完美」,這讓讓男生很沒有存在感。

相應地,這樣的女孩也很難真正開始一段感情,因為一個人活得「密不透風」,很難有什麼餘地和必要再去找一個人,況且她們大部分都不是主動類型。因為一個人冷久了,反而害怕溫暖。和不會拒絕一樣,不會接受也是很多懂事孩子的通病。

《心動的信號》里有一期,劉澤煊送了向天歌一輛很酷的電動車,這讓向天歌倍感壓力,當晚就找劉澤煊說明一定要送他一個差不多的禮物作為回禮,並說父母從小就教育自己不要占別人便宜。

最後向天歌請劉澤煊吃飯,並送了一把吉他作為答謝。席間,劉澤煊說之前四個男生在一起的時候,各自說對於女生的看法,而他對於向天歌的看法就是,不知道怎麼拒絕,也不知道怎麼接受。當時向天歌就被擊中,說你真的很懂我。

向天歌很幸運,她對面坐的是成熟心細的劉澤煊,如果換了其他男生,是否會把這種回禮當做是拒絕就未可知了。

對父母失望的孩子同時也很容易對他人不抱有希望,因為如果最親的人都無視你的求助,還有什麼希望去指望其他人。

朋友就曾告訴我,她有時候遇到困難孤立無援,但就是說不出來求人的話,有時候覺得開口求人還不如自己扛來的容易。

於是,最終我們都成了懂事又要強的人,可只有我們自己知道這並不是真的「強」,不過是強撐罷了。

04

父母該如何應對「配角綜合徵」?

首先,理解並尊重孩子的需求。

就像王菲的女兒竇靖童在下巴紋身的初衷是為了照顧兔唇的妹妹。這個想法很善良,很溫暖,除了不符合印象中這個年紀小孩的行為。竇靖童在說到家庭教育時說過:「我們家就是平等、尊重。不管年齡大小,包括我妹妹,大家交流,決定事情,都是非常平等的。」當然大人是交流理解孩子這件事的,後來大家都知道竇靖童確實這麼做了。

《哈佛才子》里有句話:當父母學會如何用語言向孩子表達對他們發自內心的理解與接受時,往往父母就掌握了一項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產生令人驚訝的效果

只有當大人發自內心的理解接受孩子的需求,孩子會找你要糖,不然又會出現假裝不吃糖的乖小朋友。大人告訴孩子你明白他的需求,孩子會知道你在理解他,並且尊重他,才願意和你說他的想法。

第二,給孩子選擇權,劃定清晰界限

比爾蓋茨養娃的方式就很有原則。會滿足女兒珍妮弗的興趣愛好,花錢培養,蓋茨也經常陪在珍妮弗身旁,陪她訓練、看她比賽,給她鼓勵。比爾蓋茨說並不是他們要錢,就把巨額資產砸到他們頭上,而是在能幫助的基礎上,去滿足孩子想要學習的東西。

翁虹認為:「對於教育寶寶,小孩子不能嬌慣,但也不能過於苛刻,一定要給她一個對錯的界限。」

對於孩子想要的東西,我們能滿足時,就不要苛刻;太過不懂事,我們就不能嬌慣,明確告訴孩子們,這顆糖不能給。

能力之內,滿足小孩子的需求才是最好的,帶來的幸福感會讓小孩健康的成長。能力之外,什麼都要孩子最好的,不僅會給家庭帶來經濟負擔,也會讓小孩養成了虛榮的心理。

第三,管住脾氣,放下身段

Jutta Bauer的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里,描述了一個害怕媽媽吼叫的孩子,他的獨白讓很多父母心碎:

「今天早上,我媽媽發脾氣,衝著我生氣地大叫。結果,嚇得我全身都散開飛跑了。我的腦袋飛進了宇宙里,我的肚子落入了大海里。我的嘴巴插在了高山上。我的尾巴呢? 它在街上就像是個謎。我就剩下了一雙腳,跑啊跑。我想叫,但沒有嘴。我想找,但沒有眼睛。我想飛,但沒有翅膀。」

很多家長管教孩子,總是動不動就發脾氣。

「看手機對眼睛不好,我都說了多少次了?」

「不穿衣服容易感冒,怎麼就聽不懂呢?」

「不好好學習以後啥都干不好,你就天天玩吧。」

心理學上分析人憤怒的原因之一是,任何事物只要干擾了某人想要獲得的滿足感,就會導致攻擊行為。

就像王小波說的:人的一切痛苦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簡單來說就是孩子不聽話父母就會教訓他。父母無法解決時總是先提高音量再動手,實在不知道怎麼辦時就選擇放棄甚至拋棄。

其實孩子不聽話是因為感到不平等,所以才抗拒。雖然父母和孩子的角色不同,但不代表父母比孩子地位高,價值大。

約翰·貝曼說:「價值平等是你接納我,我接納你。」

只有當我們放下家長的身份,和孩子交流的時候站在平等的立場,更好地傾聽孩子,只有當孩子感受到尊重和理解,他們才會願意傾聽你在說什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fm-XW0BJleJMoPMbTh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