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可以不做第一名」:吳尊的一封信,讓無數父母淚奔

2019-11-05     麒麟女戰士

01

《爸爸去哪兒》讓吳尊好爸爸的形象深入人心。前段時間,這個好爸爸也流淚了。

吳尊帶女兒參加芭蕾舞亞洲比賽,成績不理想,女兒傷心地哭了,吳尊也流淚了。

對比賽結果他是坦然淡定的。

對女兒的表現他是驕傲自豪的。

有網友問他:就像你小時候每次籃球想贏一樣嗎?

而吳尊的回答讓人出乎意料:

我就再次跟她分享我少年時代表汶萊跟中國比分是26-128。

有這樣的爸爸,NeiNei一定是快樂陽光的。

果然,距離吳尊發微博不到一個小時後,吳尊在評論區里再度回覆:「結束後帶她游泳,她現在開心的吃晚飯了,堅強的NeiNei」

在爸爸引導下,NeiNei已經從失敗悲傷的情緒中走出來了。

整條微博讓人感覺到父親對女兒的理解和深深的愛,獲無數網友點贊。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某些情感表達是沒有道理的。

其實消除受挫後消極情感的最快方法,是鼓勵消極情感的表達。

研究表明:消極情感具有破壞性,積聚在內心使身體處於緊張狀態,導致生理、心理的不平衡,影響人的正常行為和活動能力。

而長期壓抑孩子的情感發泄,會使孩子出現神情恍惚,思維活動受制。

讓孩子的消極情感發泄出來吧,讓孩子在挫折中學會調整自己的情感。

孩子遇到挫折,最希望來自父母的堅強和力量,很簡單但容易做錯。

02

孩子遇到挫折,這三類家長做錯了

不問感受,只講道理

著名思想家盧梭曾說過: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的3種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而講道理是絕大多數家長最奉行的。

遇到問題,多數家長的第一念頭就是給孩子講道理。

「我的經驗比你足,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都多,你得聽我的……」

這是愛嗎?這只是披著愛的外衣來自父母的隱形暴力。

前段時間,看了一部電影《狗十三》。

13歲女孩李玩上初中,爸爸再婚後生了弟弟。

為了彌補對女兒的虧欠,就給她買了一條狗,取名:愛因斯坦。

有一天,爺爺買菜狗丟了,李玩很傷心。非常想把狗找回來,可家長都在和她講:

爺爺為找狗弄傷了腿,常年不出門的奶奶為找李玩差點迷路回不了家。

繼母給她買了新的狗李玩不接受,爸爸講道理講不通對她就是一頓暴打。

沒有一個人聽到李玩的話:「我只是想知道愛因斯坦去哪了,這條狗又是哪裡來了,我不是一定要養狗。」

沒有人因為她丟了狗,聽她說出心裡的難過,來擁抱理解她,都說她不懂事,和她講道理。

最後李玩懂事了,她說:人活得不如一條狗。

這讓我想起以前的一個同學。

放學路上他騎自行車摔倒了,頭被撞了一下。

回到家跟媽媽說頭暈。

媽媽看了一眼,沒摔破,就放心了。

「男子漢大丈夫,摔一跤算什麼?男兒有淚不輕彈。快考試了,別老想著法子偷懶……」

第二天,老師發現他上課睡覺,叫他站起來。

沒想到他站起來時差點暈倒,還一直嘔吐。

趕緊送到醫院,一檢查,腦震盪,而且顱內有出血。

幸虧沒超過24小時,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從那以後,他很少和家人說話。

他說:「我就是給他們爭光的機器,他們不會在意我的感受。」

一味地講道理,只會使孩子越來越不愛與父母交流,他們覺得說了也不會得到理解,反而是一通說教和更嚴厲的責罰,乾脆沉默。

長此以往,孩子和父母的心就越來越遠,直至向父母徹底關閉心門。

到那時縱使捶胸頓足,親子關係也已形同陌路。

語言暴力,脫口而出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在其網站上發布了一個視頻,科學的闡述了「有毒壓力」傷害大腦的機制。而這個「有毒壓力」,恰恰來自於家庭,是家長打罵孩子、嘲諷孩子等消極行為給孩子大腦帶來的壓力。

你沒看錯,這是你平時脫口而出的話。

這是瀋陽某商場展出的《暴力語言變成兇器》,而發明這個「兇器」的靈感,來源於瀋陽市看守所里幾位少年犯的故事。

12歲的他,父母離異,媽媽掛在嘴邊的「你怎麼不去死」像魔咒纏繞著他。中學輟學給人洗頭,不小心將顧客燙傷,老闆那句「你怎麼不去死」,徹底激起他心中的恨意,最終將老闆殺害。

15歲的他,成績一般,母親總說他 「一天到晚就知道吃」。

上中學時和人爭執,對方因他體型肥胖罵他「就知道吃」,暴怒起來打瞎別人的眼。在飯店做廚師時,老闆說他 「就知道吃」後,被他用匕首結束了生命。

真是觸目驚心,沒想到脫口而出的話變成刺向孩子的兇器,真正殺人於無形。

你隨意的情緒發泄,對他們造成了無法磨滅的傷害,甚至使孩子因此走上歧途。

孩子沒考好,剛端起飯碗,

「就考這麼點分,還有臉吃!要你有什麼用?」

孩子和同學鬧矛盾,被叫家長,

「天天就知道惹事,我累的半死,還要管你這些破事!」

孩子想和家長說說心裡話,

「行了行了,沒空聽你瞎扯,小小年紀哪那麼多事,想偷懶不寫作業吧?」

…………

這些場景是否似曾相識,你有沒有想過面前的那個小人兒心裡的沮喪和落寞?

知乎網友吐槽:父母的打罵,讓自己變的怯懦,不愛說話。

引得網友紛紛跟帖。

很顯然,長期處在家長的謾罵、打擊中的孩子都很內向、自卑甚至怯懦。

最信任的父母都這樣罵我,那我真的是一無是處。

這種自我否定、消極的情緒,讓孩子缺乏自信,沒有安全感,久而久之非常容易出現心理疾病甚至走極端。

把孩子養在「溫室」里

相較於打擊諷刺,孩子遇到挫折時,還有父母最擅長將孩子養在「溫室」之中。

《正面管教》這本書寫道:「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情。」原因在於,如果替孩子做的太多,就剝奪了他們通過自己的體驗來發展對自己能力的信念的機會。他們會認為自己需要別人的照顧,或者他們「理應」享受特別的服侍。」

同事是標準的421家庭,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

孩子被寵得無法無天,遇到一點小事就是雞犬不寧。

今年上高中了,誰知剛參加軍訓第二天就被接回家裡了。

原來,他在食堂打飯不排隊,同學說他幾句他就罵人。教官訓他又跟教官頂嘴。

教官罰他跑一千米,他死活不跑,還滿操場嚷嚷著教官體罰他。

教官沒辦法,讓老師給家長打電話。

還以為她會做兒子的思想工作,沒想到她直接把孩子接回來了。

我說她:「一米七幾的男子漢了,你也太慣著他了。」

「那麼大熱的天訓什麼訓,我們哪吃得了那個苦啊?再說了,學生嘛,學習好就行了,整那些虛的幹嘛?」

孩子遇到一點點挫折,趕快幫她逃開,你能一輩子把他養在溫室里嗎?

不管挫折還是失敗,每次經歷都是一次能力和心智的成長。

而現實生活中,太多孩子成為溫室的花朵,稍遇一點風雨挫折,就被吹彎腰甚至驟然凋零。

據《中國兒童自殺報告》調查數據顯示,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平均每分鐘就有2個人死於自殺,還有8個自殺未遂。

冰冷的數字背後,是無數個悲痛的家庭。

究其原因,無非被老師批評,被家長罵,和同學發生矛盾,犯了錯誤,不敢承認……

生活中打倒我們的絕不是挫折本身,而是面對挫折時的消極逃避態度。

你替孩子擋住了風雨的同時也擋住了他向陽生長的能力。

孩子受到挫折,需要家長的堅強和力量,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03

當孩子遭遇挫折,聰明的家長會這樣做

告訴孩子,失敗不是你不行

李嘉誠回憶幼年時,深情地說:「最難忘記的是父親的擁抱。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穩健而富有涵養的父親與我親密接觸時,常常會忍不住緊緊擁抱我,並把我舉得很高……」

記者去採訪本地的高考狀元。

女孩的母親是盲人,父親肢殘勉強自理。女兒成績一路拔尖升入理想大學,並得到政府資助。

跟她們聊教育,母親嘿嘿直笑:「我這個瞎子還懂啥教育,俺這孩子不容易,一邊學習還得一邊照顧我們。

可是別看我瞎,我能聽出孩子的心事來,她考的好我知道,她考得不好我也知道。

好的時候我就替她高興,不好的時候我就習慣抱著她,撫摸著她的頭髮說沒事的,這樣的條件能考及格就很好了,別累著自己就行。」

孩子聽了,又幸福地靠在媽媽肩上,「娘,別說了,叔叔是記者,多不好意思啊。」

記者寫道:一位靦腆的大姑娘靠在瞎媽媽肩頭的畫面永遠的定格在我腦海里。

雖然給不了孩子物質支撐,但她的擁抱足以溫暖孩子的內心。

母親的懷抱是最溫暖的港灣,父親的愛會讓孩子在風雨中更加堅強。

當孩子委屈時,哭泣時,驚慌失措時,給他一個擁抱吧,什麼都不用說,就這麼靜靜地感受當下。

當你張開雙臂擁抱孩子的時候,也是你們的心離得最近的時候。

分享自己失敗的經歷,讓他知道挫折是人生常態

倫敦奧組委的一位官員說:

體育教會孩子們如何去贏。同時,教會孩子們如何體面並且有尊嚴地輸。

女兒小學時參加朗誦比賽,沒有進行專業的訓練,結果可想而知。

她非常沮喪,感覺自己很差勁。

我輕鬆地跟她說:「不錯呦,你完成了比賽耶!」

她瞪著我嘟囔著:「還有人沒完成比賽嗎?」

「有呀,就是媽媽呀!」我跟她分享曾經參加比賽,緊張地忘了詞,最後只好鞠個躬跑下台。

「那應該就是落荒而逃吧。」我自顧自地說著,「好幾天都不敢跟人說話。」

「媽媽,你那時肯定很難過吧?」

「嗯,不過很快就好了,大家對我還一樣。再說,只要比賽總有人倒數第一嘛!」

女兒聽了哈哈大笑。

和孩子分享自己的失敗並不丟人,連自己都不能正視失敗怎麼去教育孩子呢?

這一點吳尊的做法也非常贊。

微博發布後,網友問他:就像你小時候每次籃球想贏一樣嗎?

他回覆:我就再次分享我少年時代表汶萊跟中國比分是26-128。

哪個做父母的不是在磕磕絆絆中走過來的?

我們要蹲下來,跟他講自己的故事,講我們經歷過的挫折和失敗。

在孩子眼裡,父母都是無所不能的。

讓他知道無所不能的父母原來也犯過這樣的錯誤,也在這裡跌倒過,他就能坦然面對自己的失敗了。

你的鼓勵和支持,是孩子走向夢想的底氣

阿德勒學派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戰》一書里寫道: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發展,孩子就不能得到歸屬感。

可見,鼓勵這件事情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重大的作用。

許多年前,一名牧羊人帶著兩個年幼的兒子,給別人放羊。

一天,他們來到一個山坡。一群大雁從頭頂飛過。

「大雁要往哪裡飛?」小兒子問。

牧羊人回答:「它們要去溫暖的地方安家。」

大兒子羨慕地說:「要是我們也能像大雁一樣飛起來就好了,可以飛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就不用放羊了。」

牧羊人沉默了一下:「如果你們想飛,也會飛起來啊。」

兩個兒子試了試,沒有成功。他們疑惑地看著父親。

牧羊人說:「看我怎麼飛吧。」於是他飛了兩下,也沒成功。

牧羊人肯定地說:「可能我的年紀大了飛不起來,你們還小,只要不斷努力,一定能飛起來,去你們想去的地方。」

兒子們牢記父親的教導,一直不斷地努力。等他們長大後終於飛起來了。

他們就是萊特兄弟——飛機的發明者。

試想,如果萊特兄弟的父親說:「別做夢了,老老實實放羊吧。」他們可能真的就只是兩個放羊娃。

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看到遠方的樹,為孩子種下幸福生活能力的種子!

用自己的愛去喚醒一顆幼小的種子,用行動慢慢影響它,讓它生根發芽、枝繁葉茂。

任何時候,請鼓勵孩子有自己的夢想。

哪怕別人都說幼稚可笑,但是,請你支持他。

鼓勵孩子實現夢想必須付出行動。

從小事做起,一步一步,日積月累,才能離夢想更近。

當孩子想放棄的時候,告訴他:再堅持一下下就好了。

陪著他一起,讓他知道,實現夢想的路上一直有人陪他。

孩子的成長會遇到各種挫折,我們要做的不是幫他逃避,而是勇敢地面對。

記住,家長永遠都是孩子最後一道堡壘。

接納孩子的不完美,鼓勵他進取,也接受他的後退。

偶爾的退縮,也許就為了停下來,更好的前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F6GPm4BMH2_cNUgcSe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