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十幾歲的時候,你會想到什麼呢?
初戀稚嫩又溫柔的臉龐,操場上一起打球的哥們,整天板著臉的班主任,抑或考試不及格挨父母訓?
好像,那個時候,大家最大的煩惱就是這些了。
可對於某些人來說,這種煩惱實在不值一提。
他們被迫承受著本不該屬於這個年齡的壓力,或關於家庭,或自我身心成長,這些壓力促使他們很早就擁有了遠比同齡人更成熟的心智。
《我聽見你的孤獨:新月》中,十七歲少年范卓曦的故事,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少年時期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很特殊的階段。
這時候,父母結婚已經十幾年,愛情日益失去溫度,無波無瀾的生活需要找點刺激。
范卓曦曾以為自己的父母會不一樣。直到十七歲生日那天,父親缺席了自己的生日會,又偶然發現了藏在廚房的雜誌,范卓曦赫然發現,自己的父親原來有另外一個家庭。
原來比起結婚十幾年感情生變,更可怕的是,這份感情從一開始就不該存在。
對於范卓曦來說,還有更絕望的:他的母親才是多餘的那個,小三。
從此,他心裡多了一個見不得人的秘密,為了死守這個秘密,他遠離人群,幾度轉學。成了別人眼中孤僻難接近的小孩。
但他有一個關係很好的朋友萬傑。好到什麼地步呢?
范卓曦說:「我不是現在只有你這個朋友,而是一直以來,我只有你啊。」
兩個孤獨的少年,唯有彼此抱緊對方,才能感受到溫暖。
然而,萬傑卻選擇了擁抱時背後捅了他一刀,在范卓曦最需要溫暖時,給了他致命一擊。
作者沈肯尼非常懂對於一個少年來說,最絕望的是什麼,就是一顆孤獨的心在毫無防備接納對方後,卻遭受了致命一擊。
法國一位作家雷尼倫說:「孤獨——已經死去的一切仍存在於我們心中的一座活墳墓。」
少年的世界很小,小到只能容納下父母、學業和朋友,所以當這些都相繼背叛他後,活著本身就如同死去。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故事。
十五歲的女兒因為抑鬱症幾度想自殺,被攔下來之後,父親再沒要求女兒一定要上學,一定要走出房門。
他給女兒足夠的空間。也給她足夠的愛。
有一天,女兒獨自在家,心情又開始抑鬱時,恰巧收到了父親的簡訊:女兒記得吃飯呦,爸爸很快就回去了。
又過了一小時,父親又發來簡訊:記得乖乖吃飯哦,爸爸愛你。
就這樣,發了一整天。女兒也哭了一整天,不是因為抑鬱難受,而是覺得,這世上,有一個這樣疼愛自己的父親,自己要快點好起來才是。
抑鬱當然不那麼容易好,但在父親和女兒的共同努力下,疾病最終被治癒。
每個人的一生也許都會有這樣的時刻,如同溺水的人,要麼沉淪,要麼有人能不顧一切救自己活命。
即使,對方的目的並不那麼單純。
劃破范卓曦生命中最黑暗時刻的人,是唐英豪。
用范卓曦的話來說,唐英豪是一個如太陽般耀眼的人。
唐對他無微不至地好,願意給他一切,金錢、權力、地位,甚至生命。
「只要我有,只要你要」,唐都樂意給。
為什麼他會對一個初次見面的人就這樣豁得出去?范卓曦也非常疑惑。
這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驚天秘密?此刻的范卓曦還無從知曉。
此刻的他,非常享受像親弟弟一般,被唐英豪照顧。這樣微妙的關係,在一次次唐將他救出火海時,逐漸形成了生命中最刻骨的牽絆。
這段關係是從什麼時候終止的呢?也許正是那個秘密浮出水面,兩人正式決裂的那一刻。
也許,這輩子都不會有終止的那一天。
比愛更讓人難忘的,是恨。恨是一種力量,讓人即使如行屍走肉般活著,也希望活到長命百歲那天。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家。我們生在這個家庭,與父母血脈相連,我們生來就相似的外貌特徵,然後在日復一日的生活里,連性格、行為舉止也如出一轍起來。
正是如此,家人間的傷害才最深、最痛。
書中有一個讓我印象非常深的情節。
范卓曦在被誣陷偷盜犯罪後,只有唐英豪選擇站在他這一邊。相反,自己曾經最愛的父母,此刻一個冷眼相看,一個聯合警察設局逮捕他,希望他早日伏法認錯。
這樣的父母現實生活中確實不少,小到和鄰居家孩子打鬧,最後發生不愉快,父母一定認為是自己孩子不乖;大到在學校犯錯,老師一頓狀告,父母往往就會二話不說,一個巴掌過去以示懲戒。
沒有人願意聽他們解釋,沒人想知道他們的想法。
久而久之,父母其實是把自己的孩子往外推,甚至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父母不理解范卓曦,范卓曦也無法知道大人們心中的算盤究竟為何。最終的慘劇,頗具現實諷刺意味。
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也沒有不愛父母的孩子,別讓錯誤的表達方式,葬送了曾經美好的親情。
一個好的故事,一部好的小說,大都借用虛構的情節和瑰麗的寫作技巧道出了很多現實問題,引起大家的共鳴。
《我聽見你的孤獨:新月》正是這樣一本書,作者沈肯尼借用幾個少年的故事,道出了如今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個人心理訴求、家庭婚姻、人生的意義,以及愛與孤獨。
這些原本大眾默認的問題,在他的作品裡一一浮現,提醒人們,那些自認為「沒有辦法,就是這樣」的問題,必須得到正視。否則只會攜帶在基因里,一代一代像家族病一樣傳下去。
沈肯尼說:「原生家庭塑造了我們的過去,但不能束縛我們的未來。」
這世上沒有一百分的父母。即使我們的父母曾經做過傷害到我們的事情,我們也不能讓自己一直陷入到對他們的抗拒與恐懼中。
「走出來,向前看!其實,我們每個人生來都擁有自我癒合和重新成長的能力,這種能力會推動我們走出『受害者』模式,重新找回內心的智慧與韌性。我們都有權利,也有能力,改寫自己的人生篇章。」
很多時候,困住我們的往往不是別人,正是我們自己。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孤獨成了大家的通病,每個人都期望擺脫孤獨,又都希望能夠遠離人群,個人領地不被侵犯。
人們期望的其實是一種若即若離的治癒感,和陌生人一起看場電影,一起發彈幕,一起交流對一本書的感受,但不需要發生任何現實中的接觸。這樣才足夠安全。
這也正是這本書希望傳達的東西。
沈肯尼在採訪中說,「我知道其實我們都一樣,想要的都不是時間給出的答案,而是一種『放心你絕對不是一個人』的陪伴和溫暖。我聽得見你的聲音,也希望你能聽得見你的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