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告別焦慮?你必須做到這5點

2019-08-25   萬象小書社

昨天一早,就看到朋友在微信上給我留言:

我看了一眼時間,是前天晚上近12點發來的。

於是安慰她,再堅持一下,或者換一個工作,給自己一年時間看看。

她馬上回復我:

我大概知道她的不甘心,之前也聊過好幾次。

「北京工作三年月薪沒有過萬」「工作太清閒,學不到東西」「不敢辭職,沒有收入更焦慮」……她的這些擔心不瞞你說,我也有,身邊的同事、朋友幾乎都無可倖免。

這是一個完全被焦慮侵襲的時代。

每個人都急著賺錢,社交,拚命工作,同時每天也被不少媒體和營銷號洗腦:走出舒適區,年輕要多打拚,不要怕吃苦。

一旦比別人慢,就會焦慮。

但你有沒有仔細考慮過,這種焦慮真的有必要嗎?

01.不止你,每個人都會焦慮

國際知名廣告公司「智威湯遜」一項涉及全球27個國家的調查發現,有71%的人經常焦慮。其中,中國的數據為57%。而荷蘭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長期焦慮不僅影響生活,還會讓人早衰5年。

「全民焦慮」已經成為社會通病。幾乎無人倖免。

小到柴米油鹽,大到住房、結婚、孩子教育。人生的各個階段,不是在焦慮這個,就是在焦慮那個。

所以,你實在不必擔心自己好像是異類。

也許你會疑惑,為什麼有人比自己壓力還大,卻比自己成功呢?

其實是因為他們對焦慮情緒消化比較好。

你羨慕他們光鮮亮麗,身居要職,做什麼都遊刃有餘。自己做得不如他們,是因為不如他們智商高、視野寬。其實不僅僅如此。

我記得去年年底參加一個讀書會時,有一位30左右的男士就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現年33歲的他,在北京一家金融行業私企做市場總監,因為大環境經濟情況低迷,他們也受到了牽連,新市場不好打開,維繫原本的市場也稍顯費力;加上今年家裡又給了壓力,年紀不小了,跟女朋友的婚事也該提上日程了,可他還沒有達到在北京買房的條件。

「非常焦慮,但是沒有辦法,平衡好這種狀態,一步一步來。」

所以,焦慮情緒人人都有,它是人體遇到困難與逆境時正常的應激反應。關鍵看你怎麼對待,處理好了就是成長,處理不好可能久病成疾。

02.與焦慮和解,你必須做到這5點

2017年8月的時候,我新入職了一家影視公司做策劃,每天就是伏案想創意,然後落實下來,因為之前沒有接觸過這部分工作內容,新公司也沒有入職培訓或前輩指導,只能靠自己摸索。

當時每天都很痛苦,花了幾個小時想出來的點子,老闆只看一眼,就斃掉。如何修改,老闆沒說。

好在每天不加班,可以回家通過刷劇、看書來緩解壓力。我記得那會兒正好二刷《請回答1988》,看到煽情處,就止不住想哭。

萌生出一種「我這樣活著有什麼意義呢」的消極想法。

從心理學上來說,我已經從焦慮,發展成輕度抑鬱了。

意識到自己出現問題,我便開始尋求自救的方法,開始看一些書籍,從網站上相關資料。

差不多一個月後,隨著辭職的決定,我徹底走出了這階段的焦慮。

為什麼是「這階段」的焦慮

老實說,焦慮不是一種生理上的病痛,有效用藥就可以徹底根除的。它其實就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出現了問題,才導致的身心的不適。

但是,因為兩年前那場自救,每當我焦慮時,我就會想起當時理智的想法和做法,然後按部就班,就可以順利走出。

現在,我把自己總結出的辦法教給你,希望它對你有用:

你需要做到這5點:誠實、簡單、現實主義、幽默、鼓舞。

誠實,就是要敢於直面自己的焦慮情緒。有些人覺得承認焦慮會讓自己更焦慮,也有人壓根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焦慮了。

如果你常常晚上睡不著,早上不想醒、白天沒精神、時時覺得恐慌,就需要注意了。

簡單,指的是治癒焦慮的操作方法必須很簡單。跟減肥一樣,越簡單,越可能被實施。

現實主義,舉個例子,當領導問你這份PPT多久能交時,你為了給領導好印象,承諾下班前交,結果領導掐點催著你要PPT。這時候你能不焦慮嗎?所以儘量實事求是給自己一個比較寬鬆的時間,避免得不償失。

幽默,懂幽默的人生活中的樂趣也會多很多。當別人開玩笑時,不妨嘴角上揚微微一笑,觀察一下,只是做了這個動作,是不是心情也會跟著變好呢?如果可以,給對方一個幽默的回應,氣氛就會變得更好。

鼓舞,焦慮的根源說白了就是沒有把握、不夠自信。我們會擔憂別人是否滿意自己的工作,從而琢磨很多。每天跟自己說聲「加油」「你可以」「你很棒」,就會起到正面的作用啦。

總得來說,焦慮情緒的出現,其實就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出現了問題。要與焦慮和解,必得改變現有的生活方式。

03.80個治癒焦慮的小竅門,務必跟著做

日本作家安藤俊介有一本書《不焦慮了》,書中提供了80多個幫助治癒焦慮的小竅門。

可以看作是對上述5點治癒焦慮的方法的細化與補充。看完一條,即糾正自身一項不足,簡單實用。

這點從書中目錄即可看出:

它圍繞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錢、工作、人際關係、個人生活、人生意義等等,都給出了十分有效的做法。

為錢焦慮

工作的本質就是為了賺錢,改善生活。但在網際網路飛速發展的今天,各類營銷充斥了我們的眼球,大牌想買,網紅款想買,新品想買,月薪過萬依然0存款的人大有人在。

改掉亂花錢的習慣,是治癒焦慮最首要的一點。

作者給出了別去便利店、錢要用在刀刃上、花錢找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等幾點,既滿足了我們的生活需求,又省去了不必要的浪費。

為工作焦慮

星期一對於大多數職場人來說都是黑色的,有人甚至因為明天要上班焦慮得睡不好覺。也有人是因為工作壓力大。

這樣很容易造成大家都把時間花在了「焦慮」這件事上,大腦跟著宕機,無法理性思考工作具體思路。進而不斷拖延,直到deadline,才一次次驚險過關。

真正能讓自己在工作中不焦慮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給自己制定計劃,一步步落實,即使加班,也要「當日事當日畢」。

為人際關係焦慮

中國是人情社會,交際圈很多時候確實能帶給人很多便利。但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消耗。而且很容易產生對比心裡,認識的人越優秀,自己就越焦慮。

也許你該整理整理自己的人際關係網了,哪些是必須砍掉的,哪些對自己的焦慮有害無益的,儘量精簡。

為個人生活焦慮

有些人自己待著的時候,不知道做些什麼,無心學習,也不想娛樂,沒什麼愛好。還不如去公司加班。

長此以往,就會覺得無聊。人也變得沒意思起來。

不妨稍稍改變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呢。例如早起吃飯期間看看以往不看的新聞聯播,下班前不要急著回家,去花鳥市場,買一束小花裝點房間。

畫畫、做飯,都是讓自己個人生活充實不焦慮的好辦法。

為人生意義焦慮

我們生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焦慮註定不可避免。《人民論壇》雜誌的一項調查發現:81.1%的受訪者認為焦慮情緒會「傳染」。

如果心裡沒有自己的原則,很容易被傳染上焦慮。

例如走出「舒適圈」。媒體筆下的「舒適圈」往往代表著不思進取。不想年紀輕輕就自我放棄,就必須跳出這個圈子。

於是,很多原本做著安穩工作的公務員、國企員工們,紛紛湧入新媒體、網際網路行業的大潮,卻被現實狠狠打了臉。

「舒適圈」就這麼差勁嗎?

你看蔣昌建,就是因主持《最強大腦》走紅的那位,他的一生就足夠「舒適」,從安徽師大一路讀到耶魯博士,不急不躁,在自己擅長的學術領域裡,一待就是幾十年。年少時就已經顯露卓越才華的他,曾經離出名那麼近,卻在近50歲因豐富的學識成名。

待在「舒適圈」,並不表示一個人就是失敗的。最重要的是要認清自己的喜好與擅長的領域,然後踏踏實實去做,在有足夠餘力情況下,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不斷活成小時候夢想中的樣子,才是不焦慮的不二法門。

所以說白了,焦慮的根源就在於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所以才會在別人發達的時候羨慕,進而焦慮。盲目丟棄自己擅長的東西,拿自己的短處跟別人的優勢比較,誰都會焦慮。

不妨給自己好好做個規劃吧,自己夢想的究竟是怎樣一種生活,自己現在所做的,是離夢想生活更近了嗎?如果不是,那就找出心底最渴望的活法;如果是的,就告訴自己,目前只是實現夢想的短暫陣痛而已,這種焦慮就是良性的,不必擔憂。

人生短暫,人的活法也千千萬,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幻想一下,幾十年後,當我們回首往事時,你更希望看到自己大半輩子都因為焦慮而不快樂,還是充實有趣呢?

這個答案得你自己去找。